回覆列表
-
1 # 小史微課堂
-
2 # 悠悠華夏五千載
在秦朝末年的動亂中,為什麼看起來“不務正業的小流氓”劉邦最後獲得勝利,而武功蓋世的大英雄項羽會落得個兵敗自殺呢?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歸根結底,項羽不是敗在劉邦手中,而是敗在自己手裡。
自從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首開反秦序幕後,各路起義軍風起雲湧,實事求是的說,劉邦在造反之初並沒有什麼大志向,無非就是覺得難逃懲罰,還不如起來造反,落草為寇,些許還有活命的可能,這種想法至少在他成為漢王之前是有的,從他佔領咸陽、在秦宮中享樂快活不思進取便可看出他依然是我行我素、痞性不改。幸虧部下多次提醒,好言相勸,劉邦才不得不及時收手,開始下一步計劃。
劉邦的這種痞性,使他善於結交朋友,願意聽取部下建議,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是這種超強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量人才為自己所用,這就為他在與項羽的戰爭中儲備了人才,為奪取天下打下了根基。
反觀項羽,情況恰恰相反,項羽從開始時一路勢如破竹,擊敗秦軍主力,成為滅秦功勞最大的人,到後來“挾懷王而令諸侯”,手握實權,威風八面。原本最應該成為天下共主的人,最終以失敗收場。
項羽雖然武功高強,個人能力出眾,但是性格缺陷也十分明顯。對於“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不感興趣,身邊唯一一個范增還被項羽氣走。這種自視清高又小心眼的性格特徵讓項羽犯下了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不聽范增意見在先、拒絕軍事奇才韓信在後,對有功戰將只是口頭嘉獎而無實際行動,這種“摳搜”的個性是他走向失敗的又一原因。
由此可見,成大事者必定心胸寬闊,能容他人不能容之事,能聽他人不能受之言!只有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只可惜項羽不具備這樣的格局,也沒有看清形式發展,而劉邦就擁有這樣的胸懷,所以在劉、項爭霸中出現了“英雄末路,小人得志”的局面也是正常的。
劉邦是草根出身,項羽是貴族出身,那個時候身世觀念非常的強,由於劉邦草根出身基本被看不起,後世史書都會貶低他,他的對手又是一個貴族出身,所以項羽容易被抬得很高。
實際我不認為項羽是蓋世英雄,項羽喜歡屠城,燒殺搶掠,還有華人歷來最不能容忍的事,坑殺投降士兵將領,不得民心,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也不是什麼蓋世英雄,最多算是一個梟雄。
反觀劉邦就比項羽人性人多,劉邦進咸陽城後先安撫百姓,約法三章,就算劉邦是在作樣子,但項羽完全連樣子都沒有做,這也直接導致了項羽失去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生性殘暴,必被滅亡,劉邦民心所向,何來厚顏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