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外的世界

    不能從結果往回推,武斷認為希特勒當時的選擇就是錯的,在他國土地作戰,保證補給的最好方式就是就地掠奪,而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和油庫,希特勒之所以要分兵打烏克蘭,我認為他也判斷對蘇戰爭不可能像西線那樣迅速結束,佔領烏克蘭和頓涅茨克,德國就有打一場長期消耗戰的本錢。所以他的選擇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他低估了的蘇聯的抵抗力,也過於高估了德軍的戰鬥力,在西線和傾蘇初期的過分順利,使得他對敵我實力對比的判斷有了偏差,這個也正常,換了誰我想都免不了這樣。

  • 2 # 不正經的軍棍

    這個問題講的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攻陷斯摩稜斯克之後,希特勒將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叢集及第二軍團等部隊調走南下,與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會合,合圍基輔,從而耽擱兩個月的時間,沒能進攻莫斯科。

    從我們現在看來,抽調兵力合圍基輔,打了兩個月,是耽誤時間了,但是,有沒有想過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沒有合圍消滅烏克蘭的蘇軍,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按照原本的劇本,都是覺得,中央集團軍群攻陷斯摩稜斯克之後,直接撲向莫斯科,一鼓作氣拿下莫斯科。而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的戰鬥並沒有那麼順利,但是烏克蘭卻有一整個西南方面軍,完全可以抽調兵力,回防莫斯科。

    而且,基輔又是蘇聯糧倉,有大片農田等,德軍後面在東線支撐,很大程度是依賴於烏克蘭的糧倉。而且快速攻陷基輔,德軍才能進一步進攻蘇聯的工業區奪取石油等。否則,光憑德國後勤運輸,德軍很可能就崩潰了。

    打掉基輔,等於斷了蘇軍一部分資源,同時自己又有更多的資源可利用。其實進攻基輔與否,也不是希特勒一個人腦子抽了。基輔戰役,殲滅大量蘇軍有生力量,使蘇軍能夠回援莫斯科的部隊更少了。

  • 3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如果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攻佔明斯克後稍作休整即進攻莫斯科,看起來是“黑虎掏心”戰術,但德國必然無法拿下烏克蘭,特別是無法控制急需的烏克蘭糧倉與頓巴斯煤炭、頓河石油,甚至蘇聯最強大的西南方面軍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側翼,博克還能不能放心大膽進攻莫斯科都是問題。

    如果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繼續進攻莫斯科,斯大林極有可能一方面讓朱可夫在正面組織次第抵抗遲滯德軍向莫斯科進軍的步伐,另一方面讓布瓊尼甚至換上華西列夫斯基從南方側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漫長的補給線,此時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可能更困難。希特勒看起來浪費了兩個月時間進攻莫斯科,其實這兩個月德軍消除了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側翼威脅,讓德軍可以全力以赴進攻莫斯科 。

    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從不認為德國有能力拿下莫斯科,因為德國嚴重低估了蘇聯軍隊數量特別是蘇聯軍隊補充能力。德國消滅了蘇聯近兩百個師,結果蘇聯又補充了近兩百個師,而且蘇聯軍隊中下級軍官在戰火中逐漸成長起來。那些認為德國提前兩個月進攻莫斯科的人,忽視了德國進攻莫斯科時還不夠冷,德國軍隊一個半月不能攻入莫斯科,也就耗盡了戰鬥力,古德里安都認為德軍山窮水盡。沒有消滅蘇聯西南方面軍,蘇聯百萬大軍即使只有一半側擊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德軍如何放心進攻莫斯科?

    如果希特勒不在1941年控制烏克蘭,一旦兵敗莫斯科就不能透過烏克蘭的資源補充德軍後勤,也許1942年就會被趕出蘇聯本土。基輔包圍戰、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會戰、第聶伯河會戰,都發生在烏克蘭。失去了烏克蘭,蘇聯還可有繼續戰鬥。失去了烏克蘭,德國只能敗回本土。

  • 4 # 戰情解碼

    當中央集團軍群拿下斯摩稜斯克後,德軍已經走完了從國境線到莫斯科距離的三分之二,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卻突然停下了腳步。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內,德軍並未再向莫斯科前進一步。不僅如此,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大先鋒主力竟同時南下和北上,一時間蘇軍在莫斯科方向上的壓力驟減。在剛剛結束的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蘇軍原本在莫斯科方向上遭到了重創,而德軍的這一舉動自然給了蘇聯人喘息的機會,於是蘇聯抓住機會在莫斯科周圍佈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線。

    毫無疑問,德軍分兵攻打烏克蘭給了蘇聯人整備莫斯科防線的時機,而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颱風行動”的執行。德軍解決完基輔的蘇軍時已經到了九月下旬,而德軍再度恢復中央防線的攻勢都快進入了秋季,於是對德軍而言接下來的行動無異於是在同時間賽跑。可惜老天不作美,連日的秋雨讓道路變得越發泥濘,德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也隨之變得困難重重,最終德軍不得不停下腳步,等霜凍到來後再繼續前進。接下來的情況想必大家都清楚,德軍最終在莫斯科城下嚐到了開戰以來的首次失敗。從這最終的結果來看,南下烏克蘭的確不是一個良策,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南下就是錯誤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時間調回到1941年的7月,來看一看希特勒同國防軍高層之間因下一步進攻方向引發的爭論。當古德里安拿下斯摩稜斯克後,幾乎所有的國防軍將領都在摩拳擦掌準備衝向莫斯科,但希特勒卻猶豫了起來。按照他的戰爭經濟學理論,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烏克蘭才應該是德軍的下一個目標,而且他還有著另一個合理的理由——消滅中央集團軍群右翼的威脅。希特勒的想法遭到了德軍將領們的反對,但是這些反對的聲音卻並沒能改變希特勒的決定。事實上,無論是哪一方的理由都存在著合理性,但雙方的觀點卻也都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點。

    從軍事角度而言,基輔戰役和莫斯科戰役都屬於戰役的範疇,而戰爭勝利與否卻取決於戰略上的勝負,所以想畢其功於一役無異於痴人說夢。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戰略部署,德軍應透過大量殲滅蘇軍力量來逼迫斯大林“和談”,進而贏得此次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實際走向卻嚴重偏離了德軍的預期,儘管他們殲滅了數百萬蘇軍,但蘇聯的實力仍在,逼迫蘇聯和談的美夢也就此破碎。換句話說,德華人挑起了戰爭,現在卻沒辦法“收場”,那麼勝利也就無從談起。顯而易見,德軍的問題出在戰略層面而非戰役層面。

    基輔一戰德軍贏得的確漂亮,但是即便希特勒已經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資源,可他還是沒有解決戰略上的問題。那麼德軍拿下了莫斯科,斯大林就一定會屈服麼?顯然不會!蘇聯人的抵抗仍會繼續,所以如何結束戰爭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即便德華人佔領了莫斯科,他們就一定能守得住麼?畢竟蘇聯還有數百萬兵力,而德軍自身又存在著補給困難的問題,因此誰也不敢保證德軍一定可以挺過蘇聯人的冬季反攻。總而言之,戰略出了問題,哪怕戰役層的計劃再完美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年傳承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