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保小達人

    樓主您好,選擇一家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來購買理財產品,如何判斷平臺的安全性?首先,我們可以從平臺的這個信用評級的排名上來判斷它的安全性,排名1~10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沒有問題的,然後透過這些排名前列的一些理財公司,我們在選取比較適合於自己或者鍾愛於自己的一些公司來購買他的產品。

    或者說你從一些名氣上,或者說自己的這個經營總額的規模上比較大的一些理財公司,那麼都可以考慮去投資,這些公司相對來說它是比較風險低的,也就是說,自己的本金可以受到一個最基本的保證。

    那麼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網際網路理財公司琳琅滿目確實是非常多,我們在選擇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這個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盲目的去追求一個高額的利率,如果說去盲目的追求一個高額的利率,那麼很有可能造成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也就是說高利率的同時伴隨著高風險,那麼你很有可能會折損自己的本金收益。

    感謝閱讀,請加我的關注。

  • 2 # 財經攻城獅

    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有著購買方便,手續費低的特點。但因為背靠網際網路,所以安全性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投資理財,一項以本金安全為前提。但在網際網路金融環境中,卻經常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靠著虛假宣傳,弄虛作假等手段,致使投資者血本無歸。

    那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一個平臺是否安全呢?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經過國家合法註冊是必須的:進去國家企業公示系統查詢。可以檢視到企業詳細資訊,是否進入失信名單等。正真的好的平臺,不會大肆宣傳,都是靠著好口碑發展起來的。投資,一定要有符合市場的收益率,過高的收益率,一定是有問題的。正規的投資平臺只管賬,不管錢,所有的錢,都是透過銀行、或者第三方託管。

    馬雲曾經說過:想用58元在淘寶買到勞力士,誰也沒辦法。

    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正規,不規範,必定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認真觀察,仔細尋找,總能發現一些端倪。

    對於普通投資者,過分追求高收益,才是真正最大的風險。

  • 3 # 簡七讀財

    你好,我是簡七。從事理財科普教育5年來,始終堅持“讓理財更簡單,人生更自由”的初衷,用最簡單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將理財知識講給人們聽。

    如今網際網路上理財平臺層出不窮,咱們的科普也得與時俱進。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能搞清這些表面看似一樣,但背後各不相同的金融平臺型別、風險的統一簡單方法:

    如果你把理財產品動態觀察,你會發現它會有“不同面”,其中主要的就是兩個:

    1、銷售

    2、管理運作

    根據這兩個動作,我們可以把網際網路上的理財平臺簡單的分成兩類:搬運工型大包乾型。

    第一類,“搬運工”型,只負責代銷理財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

    典型代表: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天天基金網等。

    我習慣把這一類平臺統稱為理財產品超市,它們自己不生產產品,只是產品的搬運工。

    用京東金融來舉個例子。

    開啟京東金融APP首頁,有小白精選、銀行精選、基金、保險、黃金、股票一系列名詞。

    隨手點開銀行,你能看見稠州銀行、富民銀行等銀行。

    還有什麼富民寶、眾邦寶等各種XX寶。

    這個XX寶,其實就是上面的那些特定銀行發行的產品。

    這些銀行,不少是地方性銀行、知名度不那麼高,但是又想賣更多的理財產品。

    怎麼辦呢?就利用京東的使用者流量,讓更多的使用者買。

    就像超市匯聚人流,各家廠商把自己的貨放到超市裡賣,然後超市收點提成、入場費什麼的。

    你不妨這麼想,超市老闆娘姓章還是張,會影響具體某個品牌商品的質量嗎

    第二類:“大包乾”型,發行、銷售、管理都涉及的平臺/網站

    典型代表: 大家熟悉的PtoP平臺、銀行官網銷售自己的理財產品、基金公司官網銷售本公司基金。

    你可以把這一類平臺,聯想為理財界的工廠店。

    它們不僅自己生產產品,還負責銷售和售後服務。

    在這一類平臺投資理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你投資購買理財產品的錢,要有銀行這樣的專業第三方機構,單獨存管/託管資金。否則,我們把所有的錢直接給平臺了,平臺監守自盜的風險就大多了。

    所以我們常說,投資PtoP一定要看有沒有銀行存管。沒有?不投!

    當然, 但即使有託管/存管,也不代表投資本身就沒有風險了,咱們還得具體分析投資品本身。

    以上思路不僅能分辨自己理財投資的渠道/平臺,還能減少陷入具體理財產品的坑。

    之前有個新聞,一個哈爾濱女性在銀行買了840萬的理財產品,要活到108歲才能拿到錢。在後續的調查中才發現,她買的根本就不是理財產品,而是一份保險。

    這樣被“銀行”坑的事情,還真不少見:很多朋友感嘆,真是套路深,防不勝防怕被坑……

    事實上,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平臺,既銷售自己的產品,又會代銷外部產品。比如前面說到的銀行,除了自己的銀行理財,也可能代銷保險。簡單來說,就是“搬運工”+“大包乾”型的結合。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更暈了。

    但其實,只要簡單一招,買產品前花30秒做這件事,就能避開這些問題。

    購買具體產品時,我們一定要在產品合同中,看清楚它的發行方、銷售者和管理者到底是誰

    (ps:上圖為支付寶上某項理財產品,管理公司是保險公司,產品僅做科普,無任何利益相關)

    另外,前面我們提到的是否有資金存管/託管,到底是誰在做這件事,產品合同中應該也要明確標識,也不妨多留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線截面平方的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