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瑤紫雲
-
2 # 玉琳v軍
首先,攻打蘇聯是當時的戰略需求,打通亞歐大陸通道,與當時的盟友互相照應。從這個層面講,攻打蘇聯是主攻方向,因為當時情況使然,核心利益所在,不再敖述 。
為什麼打南非呢,主要是幫助盟友義大利。因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想要重現羅馬帝國的輝煌,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湖,所以發動了一系列對北非的進攻,成功入侵衣索比亞後,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這與英法在北非的利益造成了衝突。而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在英法(主要是英國,因為法國很快被德國閃電戰擊潰)的戰爭中處處處於劣勢。北非的困境牽制了墨索里尼的主要軍事力量,並且造成國內民眾對政府不滿,有可能使墨索里尼倒臺,所以隆美爾率領德國的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協助對盟軍的作戰,才使得義大利的環境好轉。同時威脅埃及蘇伊士運河——連線英國遠東殖民地的生命線。但這是次要方面。
為什麼會讓樓主提出上面的問題,感覺是在主攻南非呢?導致這種錯覺的原因可能是沙漠之狐隆美爾,他在非洲戰場取得的成就太過亮眼,壓過了在歐洲戰場的戰果。非洲戰場成了當時成了當時整個二戰戰場的亮點,但這並不是當時希特勒最想要得結果,可以說是有悖於德國當時的戰略方向。因為當時的戰略核心在蘇聯方面並非非洲。但是隆美爾沒有看到這點,戰略的誤判,一味地擴大成果,非洲戰場戰線拉的太長,供給不足,導致最終的失敗,將星隕落。
希特勒從始至終都沒有把非洲戰場作為主要方向,他的戰略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個人愚見!
-
3 # 另眼觀天下事
因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想要重現羅馬帝國的輝煌,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湖,所以發動了一系列對北非的進攻,成功入侵衣索比亞後,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這與英法在北非的利益造成了衝突。而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在英法(主要是英國,因為法國很快被德國閃電戰擊潰)的戰爭中處處處於劣勢。北非的困境牽制了墨索里尼的主要軍事力量,並且造成國內民眾對政府不滿,有可能使墨索里尼倒臺,所以隆美爾率領德國的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協助對盟軍的作戰,才使得義大利的環境好轉。同時威脅埃及蘇伊士運河——連線英國遠東殖民地的生命線
-
4 # 戰火觀察室
德國這樣做的原因:第一,資源。中東地區有大量的石油,可以為德國的戰爭機器提供資源。因為軍工產業是十分依賴能源的,裝甲部隊也需要大量的燃油。而德國本土基本沒有大石油產區,石油依賴進口。如果打贏北非戰爭,德國將從中東得到大量的石油,了決後患。
第二,為了盟友。一個是義大利,另一個是日本。首先是幫義大利贏得東地中海的控制權,以便向東進攻。因為拿到了埃及,就可以向敘利亞和土耳其推進,控制整個中東,由此轉向北偷襲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破壞蘇聯的巴庫石油產地。其次,控制住了中東,就意味著靠近了英屬印度,可以對印度發起進攻,切斷英國的財源。也可以同日本人在印度洋上握手,使軸心國徹底連結起來,還可幫助日本。
第三,戰略需求。為了巴巴羅薩和海獅計劃的順利進行,必須牽制住敵方的力量。北非戰爭英國必救,因為戰略意義重要。德國打贏了北非戰爭,進軍中東,蘇聯必然緊張,會派重兵保護油田,在正面戰場的兵力就少了。德軍還可以進行偷襲,直接進攻高加索,打入腹地。
而蘇德戰場上,初期德國是佔優的,到後期把在北非的部隊拉過來也無濟於事(十二個師左右),根本挽救不了局面。德國對抗蘇聯時的失利,原因基本都有天氣和補給。而石油是最重要的補給,所以不撤軍也可以理解。
-
5 # 戰略論
在北非戰場的開闢問題上,希特勒其實是持否定的態度的,因為到了1940年10 月份,希特勒已經基本確定了進攻蘇聯的戰略決策,介於希特勒旨在發起一場快速的、規模龐大的突襲以期在幾個月內打敗蘇聯,所以儘可能的集中德國陸軍投入決戰將作為德國軍事上的基本思路。任何新戰場的開闢都會導致德軍兵力的分散,從而導致德軍在對蘇作戰中無法全力以赴。
就軸心國同盟的整體戰略而言,希特勒並不希望在地中海爆發大規模的戰事,他更希望義大利的陸軍和海軍對英軍進行靜態的牽制,而不是直接的進攻,待希特勒解決掉東方的蘇聯後,如果英國還不屈服,那麼再考慮進入地中海作戰。但是希特勒顯然無法對他的義大利盟友進行有效的控制,墨索里尼主動挑起了地中海的戰事,結果卻以慘敗而告終,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英軍在北非的挺進非常迅速,而義大利軍隊已經徹底崩潰,如果德軍不及時介入的話,義大利將肯定失去北非,這也將是軸心國同盟所遭遇的第一場嚴重的失敗。
此外關於地中海問題,德國海軍總司令和空軍總司令都支援將戰略重點放在北非戰場(地中海),而不是東線,而希特勒已經一門心思的投入了東線,陸軍總司令部表示一旦決定對蘇作戰,則不能開闢地中海戰場,哪怕是投入一小部分陸軍也不可以,他們想在對蘇作戰中投入全部的力量。現在出現一個新的因素,那就是解救他們這個脆弱的盟友,無論如何不能讓英軍在北非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從而使其重拾勝利的信心,軍事上的失敗也會給軸心國同盟帶來巨大的影響,讓那些中立的國家對軸心國同盟失去信心。
這讓希特勒陷入矛盾之中,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希特勒必須出兵增援義大利,至少要保證義大利不會退出北非,維持那裡的平衡。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即將對擁有和德國同等軍事實力的陸地強國蘇聯開戰,儘管這支軍隊的素質可能遠不如德國國防軍,但是它的規模仍舊讓德軍不得不謹慎對待,儘可能的集中德軍兵力實施這一真正意義的決戰是最優先的戰略。最終希特勒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他選擇軍事介入地中海戰場,以保全他的這位脆弱的盟友,在政治佔據主動,另外他嚴格的限制投入北非戰場的陸軍規模,僅給予其維持現狀而不是投入足以取得勝利的兵力,這樣就不至於對即將發起的東站決戰帶來太大的影響。希特勒的這種折中的選擇曾不止一次的出現,事實證明這是最差的一種選擇,它給德國帶來的消極影響遠遠超過其積極的一面,北非戰場在後期佔據了相當數量的德國陸軍和空軍,而這些都是東線所急需的,如果一開始希特勒就投入足夠的裝甲部隊(4個裝甲師)到北非或者直接放棄北非戰場,都會比實際情況要好上許多!
回覆列表
第一,爭奪石油
第二,切斷英國海上運輸和殖民地物資
第三,為日後進攻蘇聯做準備,可以從希臘進攻高加索區,奪取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