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譯文:陳亢問伯魚:“你有受到老師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從庭院走過,他說:‘學《詩經》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說不好話。’我就回去學《詩經》。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從庭院走過,他說:‘學《禮記》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記》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就回去學《禮記》。我只瞭解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學《詩》的意義,知道了學《禮》的意義,還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出處:《論語·季氏第十六》——春秋戰國·孔子《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原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譯文:陳亢問伯魚:“你有受到老師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從庭院走過,他說:‘學《詩經》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說不好話。’我就回去學《詩經》。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從庭院走過,他說:‘學《禮記》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記》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就回去學《禮記》。我只瞭解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學《詩》的意義,知道了學《禮》的意義,還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出處:《論語·季氏第十六》——春秋戰國·孔子《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