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露一介介

    江山人的過年習俗 在浙江江山,春節除夕與春節,通稱過年。舊時,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洗刷炊具、拆洗帳被,稱為“掃煙炱”。然後殺年豬、年雞(舊時忌諱“殺”字,改說“旺”)、包粽子、做年糕、米糕準備年貨。除夕傍晚以豬頭、雞、豆腐飯、酒等祭拜祖先和“社公”、“社母”,謂“謝年”或“辭歲”。年夜飯菜餚豐盛,須備魚,寓意年年有餘。飯後,家長給兒童分“壓歲錢”。是夜,通宵不眠,閤家“守歲”,謂“坐年夜”。解放前,債主常在此夜手執燈籠上門討債,窮人常外出躲債,俗稱“做皇帝”。 正月初一早餐吃麵或年糕,象徵延年益壽,年年高升。初四日開始,親友之間相互拜年,禮物(俗謂果子包)一般為荔枝、桂圓、紅糖、棗等。拜年活動往往延續整個正月。解放後,過年中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已廢,代之以“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新春茶話會”等活動。80年代起,大都用江山白毛烏骨雞酒、十全大補酒、雙寶素等作為拜年禮物。 立春俗謂“新春大如年”。舊時民間要用飯、豆腐等祭品祭拜天地,即做新春,謂之“迎春接福”。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叫燈節。舊時,燈節活動從十五日“上燈”開始,家家門前懸掛燈籠或各式各樣的花燈。十五日,城鎮舉行燈會,開展舞花燈活動。有龍燈、獅燈、魚燈、馬燈、茶燈等。正月廿日謝燈,各種活動基本結束。俗諺:“過了正月廿,龍上天,佛歸殿,娜妮(姑娘)做花線,老太婆拆破片(補被衣服),讀書學生歸書院。”解放後,元宵舞燈活動,被其他文娛活動所代替。1797年以後漸又恢復。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中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助聽器配了,語訓也做了,為什麼孩子的康復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