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裡人生
-
2 # 新鄉小日子
施耐庵,生於蘇州城外施家港,字子安,號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元代至順年間與劉伯溫同榜進士,曾在錢塘做官,張士誠起兵後,施耐庵被邀請到起義軍中,後發現張士誠等首領日益驕逸,施耐庵便帶著弟子逃回淮安,隱居起來。此時見楚州景色優美,就以當地的蕭湖、勺湖、蘆葦沼澤及山東水泊梁山為背景,更以淮安畫家黃開畫的有關《三十六人贊》為線索,閉門創作了鉅作《水滸傳》。
《水滸傳》描寫了一支農民起義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有分散而匯合、由盲目行動而變為明確目標行動,以及最後招安徹底失敗的過程,這是一部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農民革命鬥爭的興亡史。
揭露了封建社會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的歷史事實,揭示農民起義根源在於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歌頌了農民革命鬥爭的歷史性。
-
3 # 談古論金
這裡只是談幾個猜測:
1、《水滸傳》的作者按照通常說法是施耐庵,而施耐庵曾經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因此有觀點認為《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是對張士誠等十八名壯士起義的一種對映,甚至有人認為吳用就是施耐庵用來影射自己的一個小說人物。
2、還有一種可能性,朱元璋討伐張士誠的檄文中列舉了張士誠的8條罪狀,其中竟有7條是攻擊他不忠誠於元朝,包括了詐降於元、挾制謀害元朝官員、佔據江浙錢糧十年不貢等等,僻處一隅的施耐庵正在創作《水滸傳》,聽說了檄文的內容可能誤以為朱元璋投靠了元朝來打張士誠,這被認為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寫宋江主動招安的原因。
3、最後,《水滸傳》以高俅發跡作為整個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官逼民反”,與施耐庵生活的時代“有元之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臺憲舉親而劾讎,有司差貧而優富”也非常相近,同時書中描繪的宋江、田虎、王慶、方臘等各路義軍的狀態或許也與元末的大格局有一定了類似之處;這些或許都給了施耐庵以啟發,成為其寫作的背景。
-
4 # Fjx我是追夢人
正在讀《水滸傳》,看到第四十九回,所以很有興趣來回答這個問題。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據說和劉伯溫是發小,又屬於同一位老師。那時候元朝在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的打擊下,以摧古拉朽形勢迅速瓦解,朱元璋順天應民,建立了大明王朝。新舊政權交替之時,正是人民思想解放,產生碰撞之時,此時,文學名著迭出,並湧現出了一大批戲曲作家和小說家,被後世譽為四大名著的中的三部都在此時誕生。
那時,各種坊間傳說流傳己久,一些故事到明初時已初俱規模,坊間、街頭、酒吧、茶館到處都有說書人的身影,人們在茶餘飯後,到酒肆茶館裡或酌上一杯小酒,或聽書品茗,或欣賞戲曲,前代的一些軼事趣聞經說書人的講解而天下流傳。施公才高八斗,又是進士出身,對文化有敏感的洞察力,他敏銳地捕捉到了文學的資訊,因此潛下心來整理、組織、採訪、查閱各種資料彙集下來,潤色、加工,終成一代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主要講了北宋時,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背景,敘述了起義的起因、經過、壯大和輝煌,以及最後衰落的歷史事實,歌頌了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漢,替天行道、扶危濟困的英雄事蹟,塑造了他們武藝高強、豪氣干雲;雖萍水相逢,但卻肝膽相照,一起喝酒吃肉、縱橫捭闔的英雄氣概,但是正當如日中天的時候,卻在首領宋江的帶領下接受招安,走進了北宋朝庭,但卻受到了以高俅為首的奸臣的迫害,從此走上了慘烈悲狀、離心離德的境地,特別是徵方臘之後,整個梁山隊伍人心渙散、分萌離析,一百零八名好漢死的死,出家的出家,退出的退出。可悲的是宋江還對奸臣們搖尾乞憐,奴顏卑膝,徹底傷了天下豪傑們的心。既便這樣,仍然沒有喚起奸佞的良知,一杯毒酒,,是朝廷對宋江忠心的回報,也為整個梁山起義劃上了句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悲慘的結局,成了一部曠世奇冤,令人無限感傷。
也許在施耐庵的心裡,創作《水滸傳》的意圖在於反映皇權下人們生活的困苦,提醒當政者勿寵幸奸佞、不辨忠奸,致使忠臣蒙冤,值此新王朝剛剛建立,也是給統治者一點警醒吧!
回覆列表
水滸傳是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名《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水滸傳》是民間無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其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
《水滸傳》描寫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6),因聲勢極盛,便在民間產生許多奇聞異說,流傳中不斷得到無名作者的加工增飾。施耐庵就是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說話藝術和元雜劇水滸戲的基礎上加工寫定成書的。
《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直接地描寫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描寫了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鬥爭展示了宏偉壯麗、波瀾壯闊的鬥爭生活場面。小說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的歷史真實,揭示出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在於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肯定和歌頌了農民革命鬥爭的正義性。小說描寫從高俅到鄭屠夫之流上上下下各色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由他們組成了一個黑暗統治網,給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農民革命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小說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歌頌農民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表現了他們的優秀品質、英雄氣概、鬥爭意志和偉大力量。
《水滸傳》描寫了一支農民起義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分散而匯合、由盲目行動而變為有明確的行動綱領,以及最後受招安、徹底失敗的全過程。這是一部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農民革命鬥爭的興亡史。《水滸傳》在真實地反映農民革命鬥爭生活的過程中,也形象生動地概括了一些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的經驗,尤其是農民革命戰爭戰略戰術的運用和鬥爭策略方面的經驗。
《水滸傳》中關於招安的描寫,反映了比較複雜的社會歷史內容。農民階級“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是歷史形成的思想侷限。作為統治階級思想的忠君觀念也對《水滸傳》的作者產生影響。統治階級對農民起義實行的招安政策,無疑也對招安的描寫產生影響。因而招安的描寫,既反映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矛盾,也反映了作者複雜的思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