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祀
其卣
商代晚期 《四祀
其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四祀
其卣》,又稱《
其壺》、《四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壺》。原為張效彬所藏,195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購得並修配。通高34.5cm。口徑10.3cm,重4.2kg。傳河南安陽出土。是商辛四年商王賞賜亞貘家族的酒器。為商紂王4年器。圓壺長頸鼓腹圈足,頸兩側有耳,連犀首提樑。蓋有圈形捉手,面飾方格紋,聯珠紋。原器破殘,頸部獸面紋以下、圈足以上的腹部多有修配。器蓋與內底各鑄相同銘文四字,圈足外底有銘文8行,共42字,是現存商代銅器銘文中字數最多的。
其卣》蓋與內底拓片
銘文:亞貘父丁。
其卣》外底拓片
銘文: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廳”,遘乙翌日;丙午,口(免言,二字合為一字,應該同下都為祭禮);丁未,煮;己酉,王在梌,
(邲)其易(賜)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
《四祀邲其壺銘》大意: 在乙巳這天,殷王說:“祭祀文武帝乙當用宜祭。”時值在邵大廳,恰好遇到大乙的祭祀之日。丙午這天,將食物正式移至祭器中。丁未日,進行了煮祭。己酉日,王在梌地,
其被王賞賜了很多貝。時在四月,這是殷王即位第四年的祭祀之日。
其卣》之銘文集結於壺底平面之內,形構茂密寬綽、疏密交錯,十分生動,自由而舒意。筆畫首尾尖銳出鋒,中畫肥厚,收筆處時有波磔,直線條較多,圓轉的線條較少。結字嚴緊精密,線條粗壯,字形內部的空間狹小,但不臃腫。 章法茂密而不窒息,筆畫雄強而不粗野。商代金文的字型與甲骨文相近,行款錯落參差,氣象雄奇瑰麗。充分體現了其書風的虔誠和恬靜,具有安謐祥和的美感,實為大家之手筆,令人讚歎。其空間佈局的審美意識不能不令後人讚歎,折服。這種圓形章法佈局,在商周金文中尚不多見,只有後世的“團扇”與此相彷彿。
四祀
其卣
商代晚期 《四祀
其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四祀
其卣》,又稱《
其壺》、《四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壺》。原為張效彬所藏,195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購得並修配。通高34.5cm。口徑10.3cm,重4.2kg。傳河南安陽出土。是商辛四年商王賞賜亞貘家族的酒器。為商紂王4年器。圓壺長頸鼓腹圈足,頸兩側有耳,連犀首提樑。蓋有圈形捉手,面飾方格紋,聯珠紋。原器破殘,頸部獸面紋以下、圈足以上的腹部多有修配。器蓋與內底各鑄相同銘文四字,圈足外底有銘文8行,共42字,是現存商代銅器銘文中字數最多的。
《四祀
其卣》蓋與內底拓片
銘文:亞貘父丁。
《四祀
其卣》外底拓片
銘文: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廳”,遘乙翌日;丙午,口(免言,二字合為一字,應該同下都為祭禮);丁未,煮;己酉,王在梌,
(邲)其易(賜)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
《四祀邲其壺銘》大意: 在乙巳這天,殷王說:“祭祀文武帝乙當用宜祭。”時值在邵大廳,恰好遇到大乙的祭祀之日。丙午這天,將食物正式移至祭器中。丁未日,進行了煮祭。己酉日,王在梌地,
其被王賞賜了很多貝。時在四月,這是殷王即位第四年的祭祀之日。
《四祀
其卣》之銘文集結於壺底平面之內,形構茂密寬綽、疏密交錯,十分生動,自由而舒意。筆畫首尾尖銳出鋒,中畫肥厚,收筆處時有波磔,直線條較多,圓轉的線條較少。結字嚴緊精密,線條粗壯,字形內部的空間狹小,但不臃腫。 章法茂密而不窒息,筆畫雄強而不粗野。商代金文的字型與甲骨文相近,行款錯落參差,氣象雄奇瑰麗。充分體現了其書風的虔誠和恬靜,具有安謐祥和的美感,實為大家之手筆,令人讚歎。其空間佈局的審美意識不能不令後人讚歎,折服。這種圓形章法佈局,在商周金文中尚不多見,只有後世的“團扇”與此相彷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