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是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往往會對別人施與最基本的友善和儘可能的幫助。根據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基本都是說不求回報,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卻下意識的想觀察被我們幫助的對方的反應。那麼,我們對別人的善意到底需要回應嗎?
10
回覆列表
  • 1 # 秦川依舊

    我對一些善意有懷疑。這善意背後的人,是否真的對他人有平等的尊重。

    有的人自以為好意,習慣對他人指手畫腳。他的是高高在上俯視的姿態,帶著指教的意味。這樣的好意我敬而遠之:對不起,錯有錯著,我喜歡錯的感覺,也只有在錯中我才能學會些東西。

    也可能你身居權貴的高位,會有人低姿態地逢迎巴結,把你捧得高人一等。你可能很享受,但我真看不出來,這種賣好跟善意有什麼關係。

    現在更多一些是商業上的運作,我比較反感那種過份把顧客捧得過高,甚至踐踏員工尊嚴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想幹什麼?想培養出更多畜生?

    排除這些之後的,才是真正的善意。

    曾經聽個故事,某人進某店,誰也不搭理逛了起來,臨走時想買東西被店主拒絕。為什麼?因為店主沒感受到被尊重。

    是的,我們都需要被尊重,我們需要互相的尊重。這種尊重是源於人人平等,我沒了你可以過下去,你沒了我也可以過下去。但既然相遇,那麼請互相尊重。這也是現代人文的根本立足點。

    如果遇到真正的善意,給對方予尊重才是最核心的內涵,這樣也才有真正情感、意識的交流。

    (有很多關於道歉的案例,道歉者只是口頭一句話,有的甚至說出:我已經道歉了還想怎麼樣。這些人都好金貴,這種虛偽的道歉,根本就在於沒有對他人平等的尊重。你身家萬億,但我的一分錢就是我的,你偷你搶試試?這種物權,也是源於人人平等的人格尊重。)

  • 2 # 媒介大叔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理,己所欲應施於人。題主在問題中也提到,在實際生活中會下意識的想觀察被我們幫助的對方的反應,其實就是想看看唄幫助的對方能否對你的幫助表示認可和感謝,不一定是物質的,而是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有好的迴應,施與善意的人內心也會更加認同自己的做法,那這份善念會一直延續下去,會幫助到更多的人。因此,我覺得能有好的迴應和互動是最好不過的。

  • 3 # 心理學充電時間

    對別人的善意需要進行迴應,這個迴應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行動上的、思想上的、感謝類言語,迴應的物件不一定是這個傳遞善意的人,也可能是其他人。

    之所以要去迴應,是為了給這個善意的發出者一個肯定的回覆,使其能夠堅定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的,並讓其有個自我肯定。從某方面來說,這是一種“反哺”,他人給了自己“愛”,自己把這個“愛”消化融合之後,反饋出自己的“愛”。

    我們從小教育:“做好事不留名,幫助他人不求回報”。其實,這些都不能按照一件或者幾件事來理解。

    生活中“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傳遞善意、愛心的人,其本身就是“善意”、“愛心”的受眾者,只有在以前的經驗中或者與他人的關係中獲得這股“善意”、“愛心”的能量,並內化成自身的能量,才能、才會去傳遞。在這個內化過程中,就是對他人善意的一種回報,只是這個回報短時間內看起來不是特別的明顯,被認為是沒有回報。

    生活中還有一些這樣的善意,因為內疚而去幫助別人,這種善意的回報主要是內疚的減輕。

  • 4 # 暖心理

    你在問題中提到,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不求回報。於是我就推測,那可能在你自己的觀念體系當中,也有著一個對應的標準,就是向別人索取回報,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那麼我們針對這個觀念,我們來考慮一下,這個觀念標準,是否完全合理呢?如果我們總是一味的做善事,做好事,為別人付出,那麼我們不要求別人為我們做些什麼,那麼長此以往,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我想講一個小故事,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心腸非常的好,他總是幫宿舍裡的同學打水帶飯。剛開始呢,同學們會覺得很感謝他為大家的付出,但是有一天呢,這位同學身體不適,不舒服,所以今天就沒有幫宿舍的同學打水。宿舍同學回來之後發現暖瓶裡的水是空的,於是他就覺得,這位同學沒有打水,影響了他洗漱了,他就心生不滿,抱怨了幾句。於是,這位生病的同學就特別的委屈和難過,雖然兩人沒有發生衝突,但心裡都有一個疙瘩。

  • 5 # 夯七婚戀指導

    別人給予了你善意,不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上的善意,總歸讓你得到了實惠,給予別人適當的迴應是一種禮貌,是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做的。

    之前看過一則故事: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兒子約希在感恩節時參加了一個捐贈活動。活動中,他收到3位香港市民300港元的捐助。約希用這些錢買了罐頭、花生醬等耐存放的食品捐給了活動組委會。活動結束,約希以為工作都結束了。林鄭月娥卻要求兒子將活動的照片照片和買食品的發票寄給那3位好心人,並親自寫一張卡片表示感謝。她對兒子說:“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應當一生都堅持下去。還有,對於別人的善意,要有一個清清楚楚的交代,這既是受惠者的義務,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敬和感恩。”

    生活中的善意是流動的,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感受到了社會的善意,也願意去幫助其他人,這樣社會才會變得和諧、幸福。如果你對別人的善意不愈迴應,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持有一顆戒備的心,擔心別人對你的善意是圖謀不軌,那這樣的生活覺變得索然無味了。

    我們再換位思考,如果你給予別人的善意被冷眼相待、沒有迴應,甚至是被誤解,覺得你是虛偽,你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感想,是否會再去給予別人善意?

    所以,迴應別人的善意是一種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美好社會的一種尊重。歌裡不是唱的很好嘛,“只有人人都顯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 6 # 大話精神

    答案是肯定的,每個人在受到他人幫助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說一聲謝謝,這就是對對方的迴應。在你心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話,但是在別人心裡卻是對自己的認可和繼續幫助別人的動力,也就是所謂的“甜頭”,一個微笑一句謝謝甚至一個感激的眼神,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很大的收穫並且讓對方對自己有很好的認可,這種感覺是用金錢和物質替代不了的。

    當一個人善意的幫助你後,你冷漠的態度也會影響他的心情,會讓他心裡想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的,是不是沒有幫助到別人,會讓他在心裡自我否定自己,也會間接的打擊到別人做好事的積極性。在別人心裡,這不僅僅是善意,而是對你或者對世界的一種“愛”當他付出後,是非常希望有回報的。所以,當面對別人的善意時,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最大範圍來回應他,不僅僅是物質一句謝謝都會讓對方心裡甜的像吃蜜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明崇楨皇帝不逃,積極組織兵力迎敵,上下舉國齊心,這樣能夠翻盤嗎?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