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偵查處
-
2 # 老照片
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自率大軍,先後攻克明朝的瀋陽、遼陽兩大城市,自此遼河以東已無明朝完土,為女真/滿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沈、遼到手後,努爾哈赤決定遷都,先是遷到遼陽(後被稱為東京),後遷到瀋陽(後來被成為盛京)。
(努爾哈赤像)
此時山海關外仍舊駐有明朝大軍,但是大多數怯弱懼站。唯有寧前道袁崇煥堅守孤城,希冀拒女真於關外。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大軍長途奔襲寧遠城。明軍憑藉新從葡萄牙引進的紅衣大炮對女真士兵造成了巨大殺傷。混戰中,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
(袁崇煥畫像)
受傷後,努爾哈赤帶兵撤退回瀋陽。努爾哈赤失敗後,並未安於養傷,還帶兵擊敗了蒙古人,自此蒙古科爾沁諸部落降服女真。經此一役,努爾哈赤的傷勢日益嚴重,加上為子嗣繼承之事憂慮煩悶,身體日益虛弱。最終在八月十一日,因背疽突發,努爾哈赤與世長辭。
-
3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在瀋陽東部40餘里的靉雞堡死去,享年68歲。努爾哈赤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據後金、明朝及北韓史料記載,努爾哈赤是病死的。這些資料都說他是背生惡瘡,於是到遼東溫泉沐浴治療,但病勢卻越來越重,回瀋陽之際在半途死去。
除了病死這個說法外,還有另外一說,此說認為努爾哈赤並非病死,而是在寧遠大戰中被明軍紅衣大炮擊中受傷,後來不治身亡。
紅衣大炮
寧遠大戰發生在明天啟六年正月,當時努爾哈赤帶領六萬大軍猛攻明軍佔據的寧遠城。明軍督師袁崇煥親自指揮,獨守孤城寧遠,形勢對明軍非常不利。但袁崇煥胸有成竹,他在城頭佈置了紅衣大炮,備足彈藥,培訓炮手,準備應敵。後金軍開始進攻後,袁崇煥命令開炮射擊,後金士兵死傷無數,城下死屍堆積如山。據明代及北韓史料記載,寧遠大戰擊斃後金大頭目一名,“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寧遠之戰以後金大敗而告終結。這次大捷使紅衣大炮名聲大振,朝廷特地封一門紅衣大炮為“安國全軍平虜靖虜大將軍”。
袁崇煥塑像
在戰鬥中被紅衣大炮擊斃或者擊傷的後金大頭目究竟是誰呢?史書中說後金眾貝勒大哭而退,說明此人地位很高。清史專家閻崇年在《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說:“我查了一下,寧遠之戰中後金的大貝勒們沒有一個受傷的,而如果是一般的額真、勇士受傷,不會有這麼大動靜,所以有可能那個受傷者就是努爾哈赤。”
閻崇年認為當時消炎效果不好,努爾哈赤受傷後,夏天傷口可能會化膿、敗血,所以不治而亡——這種說法也有道理。
回覆列表
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統率13萬八旗勁旅,挾席捲遼瀋的威勢向大明邊關重鎮寧遠鋪天蓋地的襲來,在他看來憑藉著手中悍不畏死的滿洲精騎和多年蹂躪大明的軍事指揮藝術,拿下眼前這座關外孤城必將唾手可得。
而此時的寧遠守將袁崇煥佇立在城頭,望著前方不遠處黑壓壓的八旗鐵騎揚起的遮天蔽日的塵土,他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亢奮,在他看來敵人的宿命必將終結於此,紅夷大炮將徹底為努爾哈赤彪悍的人生劃上無盡的唏噓。
紅夷大炮,16世紀初歐洲製造的前裝重型滑膛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炮長3米,口徑110-130毫米,重達2噸以上,該炮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自由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靈活改變射程,炮身前側置有準星和照門,火炮可根據拋物線準確計算彈道,炮自炮口至尾部內壁逐漸加粗加厚。
這種別具匠心的設計,充分利用了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從而增強了火炮的遠距離殺傷力,根據史料記載,紅衣火炮最大射程為十里,換作現今計算單位炮彈的遠端狙殺能力能夠達到驚人的五公里,這在以冷兵器為主導的古代戰爭中足以秒殺一切來犯之敵。
而在此次的寧遠之戰中,寧遠守將袁崇煥將十一門紅夷大炮分列於東、西、南、北四個不同方向,並配以火銃、藥罐、雷石、滾木等守城器械嚴防死守,同時,戰前的袁崇煥下令焚燬城外郊區的一切農家屋舍,採取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迫使後金軍隊露宿嚴寒野外,為了進一步讓寧遠城固若金湯,袁崇煥動員城內軍民齊心協力在城牆外側潑水為冰,以阻絕後金軍登城。
正月二十三日,八旗鐵騎進抵寧遠城近郊,野豬皮努爾哈赤下令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道,用以切斷寧遠與關內的聯絡,並在城北扎設大營。袁崇煥見後金軍營暴露在紅夷大炮射程之內立即實施火力覆蓋,後金軍傷亡慘重被迫西移大營。
次日凌晨,努爾哈赤發動總攻令,八旗大軍蟻行如山冒著炮火藉助推楯車、運鉤梯,向寧遠城西南角發起了“豬突一波流”的猛烈攻勢。在努爾哈赤看來,有著捨生忘死的“豬突一波流”攻勢,在薩爾滸之戰中被打的丟盔棄甲的一幕必將重演於歷史。
這種讓努爾哈赤自鳴得意的“豬突一波流”是什麼神操作?以至於讓他信心滿滿“穩操勝券”?其實,所謂的“豬突一波流”的精髓就在於步兵要冒著敵人的萬丈火力,不顧一切地象野豬一樣露出獠牙低頭猛衝,各牛錄長和甲喇長也要揮舞著戰刀衝鋒在前,以期儘快與敵短兵相接,用白刃戰快速解決戰鬥。
這種打法的好處就在於讓攻城部隊形成一股悍不畏死的“敢死隊”氣勢,從而在氣場上徹底震懾住敵人,同時,不計代價地向敵軍陣地抵近衝鋒,可以避免部隊陣型過於密集免遭紅衣火炮的打擊而招致損失慘重。
努爾哈赤“豬突一波流”的打法與兩百多年後日軍侵華時的“板載衝鋒”幾乎異曲同工,兩者都強調誓死盡忠以軍人的犧牲為代價換取戰爭的勝利。
當努爾哈赤的“豬突大軍”黑壓壓地突破明軍火炮防線抵近西南城角時,袁崇煥憑藉戰前預備的火銃和滾木礌石以雷霆萬鈞之勢砸向城下的八旗軍,後金軍屍積如山、流血漂杵,努爾哈赤的“豬突一波流”戰術遭遇了慘敗只好倉皇撤離。
正月二十五日,不甘失敗的努爾哈赤以輕傷不下火線的勇氣親臨戰場,繼續指揮八旗大軍圍攻寧遠城,明軍萬炮齊發、火槍大作,後金軍死傷累累、不計其數,努爾哈赤野豬皮亦在此戰身中炮彈狼奔豕突倉皇逃命。
此後,努爾哈赤退兵盛京,寧遠之戰中慘敗的陰影時刻籠罩在他的心頭如夢魘般揮之不去,而彼時的努爾哈赤本就身患毒疽,外加炮傷化膿感染。天命十一年(1626年),自詡“天命”的努爾哈赤終於魂歸天命,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