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城市
-
2 # 一米陽光妹
沒錯,人有錢了都會買貴的東西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有人純粹是炫耀,但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便宜的東西儘可能不買,買貴的東西你會痛苦一時,買便宜的東西會讓你用多久難受多久。但是,買東西當然不能只看價格,還有多種原因。
當然首先是要講品牌,同樣的東西,如果你品牌夠響,特別是國際品牌,那麼有錢人肯定是貴也要買國際品牌,不買一般品牌的。所以很多人就算是暴發戶,有做生意都是要打造品牌,所以品牌在人們心中毫無疑問是很最重要的位置。你看,華為就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為了一個民族品牌,即使他的手機比小米貴不少,但是還是更多人買。因為品牌越好,質量就相對有保障,在設計美觀和耐用度或售後服務都要好很多。
第二還要講流行度,像前幾年,華人剛有錢的時候,紛紛爭先恐後地買LV,GUCCI等名牌包包,衣服也是,像前幾年流行百麗等服飾,那人們在買東西的時候肯定選流行度高的。
第三,購物環境也很重要,從以前的路邊小店現在到連鎖化,再到現在的大型購物商場,購物環境對有錢人來講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透過以上分析,你說一件幾千的衣服和幾百的衣服怎麼選你就明白了。
-
3 # 孫女士的生活
有錢人買東西都買貴的,我同意這個說法。
在我的身邊,有不少有錢人,雖然不能和馬雲王健林劃等號,但他們的條件真不錯,他們的消費水平確實讓我大開眼界。
比如說,人們常說便宜沒好貨,而好貨不便宜,他們無論在吃的方面還是穿的方面,都是在高消費階層,用他們的話說有錢必須會消費,會享受,掙錢就是為花錢,而錢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先說穿的吧,他們都買大品牌,甚至買國際品牌,尤其是女士,一個包包一套化妝品都是一個普通家庭過一個月都用不了。
還有吃的,他們平時去一次飯店那都是高檔飯店,吃的山珍海味,還都是外國進口的活的鮮物。不怕花錢只要能買到就行。
在生活中,買貴的東西,高檔次的消費這個理念,在他們的意識裡,高消費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大多數人還是有著面子情節,而他們的這個面子,正好給了商家為滿足那些講面子的人的需求,而這種偏好也非常有利於商家去推銷產點,商家還會統統打出會員卡這張牌讓你消費,其實沒有一切優惠他們也會去消費。
所以,有錢人買東西都買貴的,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好的東西確實耐用,也好看,還時尚流行,人見人人喜歡,一千元的衣服比一百元的衣服就是上擋次,至於怎麼選就看你自己的條件了,如果我是富人我也會消費。
例如一件衣服價格六百元,另一件款式也一樣的衣服價格一千五百元。
有錢人一看價格六百元的就不想買,而一看另一件衣服一千五百元的就買了。是不是?
回覆列表
品牌是一個非常中性的名詞,既有正面的風光,也有負面的陰暗。而這些效果卻都是消費者和經營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經濟學上說,品牌的定義是品牌經營者(主體)和消費者(受眾)互相之間心靈的烙印。當然了,烙印是美是醜,是深是淺,決定著品牌力量的弱、品牌資產的多寡和品牌價值的高低。
菲菲家搬進了新房子,打算添置一臺電視機。週末,菲菲陪著媽媽逛商場,發現家電市場上差價很大,同樣32寸的彩電,有的5000多元,有的3000多元。令人奇怪的是,越是價格高的產品,似乎反而賣得越好。這種現象讓菲菲感到很困惑,她曾聽爸爸說過,國內家電特別是電視產品質量相差不大,用的都是進口映象管。為什麼人們選擇價格高的而不選擇低的呢?如果其他產品的質量不如名牌的,這種選擇無可厚 非,而在產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這樣的選擇顯然不太合理。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菲菲遇到的這一狀況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領域都可以見到。例如:北京大學的一般畢業生和其他一般高校的拔尖學生比,水平不見得高多少,但在人才市場上,用人單位大多選擇北大畢業生。這種並非由產品質量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排斥現象,就被稱為經濟領域的歧視。
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人們對電視產品的質量的認識,並不是透過實踐得來的。因為電視不像其他日常用品,會消耗得比較快而經常更換,而購買一臺電視一般情況下要用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因此人們的感性經驗就無法積累。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大多受報紙上公佈的評比和調查結果影響,如哪種電視銷量最大,哪種電視評比第一,哪種電視壽命最長等。
在人才市場上,由於各校的評分標準不同,用人單位很難根據學校的標準做出更加細緻的評估和比較,只能根據社會對畢業學校的認識和統計結果來選擇學生。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北大畢業生平均生產率比其他一般高校高,因此他們優先選擇北大的學生。
那麼歧視對購買者是否有利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很斬釘截鐵地說,一點利都沒有。因為購買者購買同樣質量的不同品牌的產品卻要花費更多的錢,最為可悲的是絕大多數購買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反而認為自己佔了多大的便宜。
商品的歧視迫使被歧視的企業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費用去做廣告推廣,去宣傳自己的產品,這就造成企業的成本大大增加了。“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企業肯定會把它們用於樹立品牌的成本追加到消費者身上,因此那些名牌彩電才以高價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選擇名牌就是有面子,而“面子”從經濟學層面來看,是屬於精神產品的範疇。一個人要“面子”的實質就是這個人偏好精神產品消費效用。
在現實生活中,不管窮人還是富人,大多數人都有“面子”情節。其實“面子”的本質就是他人對你的評價,其實質是自我人格的外在化表現。但是人格的外在化表現形式和它的本質並不總是統一的。有時外在化形式能夠真實反映本質內容,可有時事實卻不是這樣,它很可能是本質的歪曲反映。
時下流行的“辦會員卡”,不管是超市還是商場,也不管是洗車還是美容,商家統統都打出了“會員卡”這張牌。其實說白了,會員卡並沒有真正便宜多少,只是一種面子的消費問題而已。
從經濟學層面來看,一個人如果過度地講究“面子”,那實際上就暗示了商家:這個人對於精神產品的消費具有某種偏好。而這種偏好非常有利於幫助商家推銷產品。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很看重面子、講究面子。對於商家來講,有兩類產品可供人們選擇消費:第一類是物質產品,第二類是精神產品。精神產品剛好就能滿足那些講面子人的需求。而與之相應的是,人生的收益與效用也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消費物質產品產生的效用;另一方面則來自消費精神產品產生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