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茫的大學生
-
2 # 松風工坊
大師,應該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並加以提煉創作,讓別人也能夠欣賞到這種美!創作也不能不侷限於毛筆,水墨。對於大師這個稱號,我認為是,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眾人的見證認可來評價的,這樣才是貨真價實!
現在某某所謂的“藝術大師”相關人為了某種利益吹捧得來“大師”,又或是透過媒體大肆渲染得來的“大師”,這樣人們感覺有點頭暈,對藝術產生懷疑,感覺自己不懂藝術,藝術好高大上,好牛逼啊!這樣又會引來一波跟風吹捧的人,有人會想如果我不跟風吹捧,就失了體面,不懂藝術,沒面子。你說這個荒謬嗎?
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也應該反省反省了
-
3 # 故宮魏殿松
現在某某所謂的“藝術大師”相關人為了某種利益吹捧得來“大師”,又或是透過媒體大肆渲染得來的“大師”,這樣人們感覺有點頭暈,對藝術產生懷疑,和真正的藝術相悖離,失去了藝術應有的魅力。
-
4 # 莫言故鄉曉雪
噢,本人曾收到一幀”福”字(影印的),,,本城人得獎作品,藝術毛筆畫。
看畫面,字乍看龍飛鳳舞,不知所以,細觀之下,若一嬰孩跪母哺乳,意境很奇妙,若畫若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若真毛筆畫,可收藏,或裱起來掛家中,可令蓬篳生輝,更添書香門弟之雅趣。
-
5 # 硬筆書法課
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濃、淡、破、潑、漬、焦、宿。
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講究空白的佈置和物體的“氣勢”。
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中國畫並不只是宣紙上的點染勾勒,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的思想整合最終的表現。意、識、靈齊備,詩、書、畫一體,詩為畫之意,書為畫之骨。技法之熟,可呈胸臆;畫面之外,可留思想,這也是判斷中國傳統書畫作品藝術價值高下的實質所在。
回覆列表
對於水墨大師那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藝術毛筆畫,我們不應該以偏概全,一竿子將它打死,還是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的方法來看。同時,我相結合一下最近兩年比較惹人爭議的醜書文化來談一些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1. 對於這些難以讓人理解的藝術毛筆畫,個人認為其有一定的積極性。首先無論什麼時候,創新總不是壞事。藝術文化領域的創新,也是保證藝術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中國的書畫藝術發展到今天,也是經歷了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創新。因此,藝術家對於當代國畫的一些思考,一些嘗試與創新,我想我們應該是支援的。
之所以這兩年這些現象發生的如此頻繁,個人認為與西方文化在中國逐漸勢弱,人們對西方文化的態度逐漸趨於理性以及傳統文化的迴歸有一定的關係。越來越多的人人開始在傳統文化的土壤裡汲取養分,但像傳統書畫和西方藝術相比可能確實在技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便有人嘗試去改造和發展傳統書畫藝術,使之更適應與現實,更符合當代華人的藝術審美。
加之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一些人以常人所難以理解的方式進行嘗試,這也不難以理解。就算是表意稍淺的西方經典也不肯讓人一眼看透吧。
2. 但我個人認為其中的大多數,怕還只是所謂的噱頭,結合書法界所謂的醜書來講。在國外,藝術是什麼,大到人的行為藝術,小到街頭幾塊水泥都可以稱之為所謂的藝術。可中國書法不一樣,它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不同於西方也不能被西方的藝術領域所評判的藝術。只要你拿起毛筆,你便有章法有法度制約著你,這是不能出的界。
而那些捨棄法度,空談所謂的需理念,什麼文化內涵、什麼藝術高度、個性和創新之類的。說實話,細究起來,他們也不懂,也無法定義,也不能說因為一說就破。所謂的藝術、創新只不過是他們硬是將景秀華袍作為遮羞布而已。最終所需要的,不過是所謂的功名利祿。
3. 這樣的現象無論正確,但在商業眼裡,在市場經濟眼裡,這就意味著有錢可賺,因此便被披上了商業包裝這層外衣。雖然遭到華人的批評,但總歸是賺到錢了、出名了,這就夠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行業噱頭太多,投機太多,人們也就很容易先入為主,對這些難以理解的書畫作品存在理解偏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