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
曼閣佛寺
在景洪市城北2公里瀾滄江北岸。始建於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由今寺址西1.5公里處遷建至此。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地區中心佛寺之一。1980年全面重修。大殿為三重簷歇山式屋頂。瓦飾色澤鮮豔。殿內樑柱上塗漆施彩,富麗堂皇。屋簷下的梁頭上雕刻著龍、鳳、孔雀、大象等形象。牆上壁畫描繪佛經故事。
橄欖壩
在景洪市區南沿瀾滄江順水而下約40公里處。因地形橢圓而林木蔥綠似橄欖,故名。此處為一天然公園。江水清涼,林木茂密,古老的傣族佛寺和幢幢竹樓掩映在樹林之中。
曼飛龍塔*
在景洪市曼飛龍村後山上。塔群由大小9塔組成。潔白的塔身,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有筍塔之稱。塔為磚石結構,建於傣歷五六五年(1203年),系小乘佛教建築。塔群建築在圓形基座上,基座高3.2米。主塔居中,挺立峭拔,通高16.29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8.3米,座下設佛龕,龕內供佛像。在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的足跡,因而興建此塔。
三岔河景區
在景洪市區北48公里。為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對外開放部分。這裡林密草深,是野象的棲息地;也是熱帶蝴蝶種類最多的地方,建有中國第一個人工繁殖蝴蝶的實驗場。根據野象喜食鹽水的心慣,自然保護區長期定時定點投放食鹽以招引野象。
勐海縣
景真八角亭
在縣城西14公里景真山上。初建於傣歷一O六三年(1701年),1978年重修。高15.42米,寬8.6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折角亞字形磚砌須彌座。身為多角的磚砌牆,並用金銀粉印出各種花卉、動物、人物圖案,光彩奪目。頂為木結構,呈錐形多層屋簷,屋脊上安裝各式傳統花鳥陶器飾物,簷系銅鈴。整座建築玲瓏華麗,造型美觀。
勐臘縣
曼崩銅塔
在縣城南2公里的曼崩寨。始建於清代,系一亞字形基座三層佛塔,通高10米,原塔剎為銅製,塔身包銅皮,惜已損毀。現塔1983年重修。
補蚌特種旅遊區
在縣城北15公里。是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海拔600米,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開放區內,幾乎彙集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大部分樹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達30餘種。
熱帶植物園
在縣城西北96公里小孟侖羅梭江的戎蘆島上。1958年建立。佔地2000餘畝,引種中國以及亞、非、拉地區的珍貴植物千餘種。
景洪市
曼閣佛寺
在景洪市城北2公里瀾滄江北岸。始建於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由今寺址西1.5公里處遷建至此。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地區中心佛寺之一。1980年全面重修。大殿為三重簷歇山式屋頂。瓦飾色澤鮮豔。殿內樑柱上塗漆施彩,富麗堂皇。屋簷下的梁頭上雕刻著龍、鳳、孔雀、大象等形象。牆上壁畫描繪佛經故事。
橄欖壩
在景洪市區南沿瀾滄江順水而下約40公里處。因地形橢圓而林木蔥綠似橄欖,故名。此處為一天然公園。江水清涼,林木茂密,古老的傣族佛寺和幢幢竹樓掩映在樹林之中。
曼飛龍塔*
在景洪市曼飛龍村後山上。塔群由大小9塔組成。潔白的塔身,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有筍塔之稱。塔為磚石結構,建於傣歷五六五年(1203年),系小乘佛教建築。塔群建築在圓形基座上,基座高3.2米。主塔居中,挺立峭拔,通高16.29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8.3米,座下設佛龕,龕內供佛像。在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的足跡,因而興建此塔。
三岔河景區
在景洪市區北48公里。為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對外開放部分。這裡林密草深,是野象的棲息地;也是熱帶蝴蝶種類最多的地方,建有中國第一個人工繁殖蝴蝶的實驗場。根據野象喜食鹽水的心慣,自然保護區長期定時定點投放食鹽以招引野象。
勐海縣
景真八角亭
在縣城西14公里景真山上。初建於傣歷一O六三年(1701年),1978年重修。高15.42米,寬8.6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折角亞字形磚砌須彌座。身為多角的磚砌牆,並用金銀粉印出各種花卉、動物、人物圖案,光彩奪目。頂為木結構,呈錐形多層屋簷,屋脊上安裝各式傳統花鳥陶器飾物,簷系銅鈴。整座建築玲瓏華麗,造型美觀。
勐臘縣
曼崩銅塔
在縣城南2公里的曼崩寨。始建於清代,系一亞字形基座三層佛塔,通高10米,原塔剎為銅製,塔身包銅皮,惜已損毀。現塔1983年重修。
補蚌特種旅遊區
在縣城北15公里。是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海拔600米,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開放區內,幾乎彙集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大部分樹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達30餘種。
熱帶植物園
在縣城西北96公里小孟侖羅梭江的戎蘆島上。1958年建立。佔地2000餘畝,引種中國以及亞、非、拉地區的珍貴植物千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