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守仁並不是王羲之的嫡傳後裔而只有宗親關係。王守仁的兩套家譜――《虞南達溪王氏宗譜》、《達溪王氏宗譜》被發現(見圖),為證明王守仁並非王羲之嫡傳後裔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依據。據《達溪王氏宗譜》中記載,王守仁祖籍上虞,並且是王羲之堂伯父東晉丞相王導的“嫡傳遠孫”。據譜中記載,王導二十六世孫澤元公自剡(今嵊州)徙居虞南達溪一帶,世代繁衍形成“生畈(村)十里王”,王守仁系王導的四十世孫。另外,根據《王氏宗譜(永思堂)》的記載,王導確係王羲之堂伯父。二、簡介: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O、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一、王守仁並不是王羲之的嫡傳後裔而只有宗親關係。王守仁的兩套家譜――《虞南達溪王氏宗譜》、《達溪王氏宗譜》被發現(見圖),為證明王守仁並非王羲之嫡傳後裔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依據。據《達溪王氏宗譜》中記載,王守仁祖籍上虞,並且是王羲之堂伯父東晉丞相王導的“嫡傳遠孫”。據譜中記載,王導二十六世孫澤元公自剡(今嵊州)徙居虞南達溪一帶,世代繁衍形成“生畈(村)十里王”,王守仁系王導的四十世孫。另外,根據《王氏宗譜(永思堂)》的記載,王導確係王羲之堂伯父。二、簡介: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O、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