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社野老
-
2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曹操在京劇傳統戲裡說他是奸臣白臉,然而曹操有統一國家的胸懷,曹操也有缺點疑神疑鬼,懷疑一切有人要殺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濫殺無辜是曹操的拿手好戲,曹操有兩個兒子,曹丕,曹植,曹操死後,兩個兒子不爭氣開始鬥爭分裂了國家。
-
3 # 歷史的陪伴者
曹操沒有篡漢是有一定的原因,要不然他早就篡漢了,就用不著等他兒子來篡漢。那他為什麼不去篡漢呢?
第一、人心所向
曹操確實有篡漢的想法,但是他為什麼不敢篡漢呢?因為當時很多人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數人都心懷漢室。只是當時漢室衰弱,無法維持王朝的繼續執行,所以才導致了很多地方湧現了農民起義。因此,很多人才不得已才在亂世中選擇自己要服侍的明主。
其中,曹操的謀士荀彧就是效忠漢室的謀士。但是,因為大漢王朝已經無法再執行如此龐大的帝國,因而才荀彧才投靠曹操。荀彧這樣做的目的是想通過曹操那樣的梟雄,來達到自己匡扶漢室的最終目標。曹操早就看清了很多人來投靠自己,其實是想效忠漢室而已,大多數人的心還在大漢王朝那裡。因而,最終導致了曹操不敢貿然篡漢。
第二、天下未定
曹操在世的時候,天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各路梟雄應運而生,比如董卓、袁紹、袁術、劉備、孫權等。當然,曹操也是諸多梟雄中的一個。想統一天下,必須通過消滅其他梟雄,然後方可統一天下。曹操這麼想,也這麼做。曹操從消滅袁術,到消滅袁紹,他的實力大增,可以說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梟雄。
為了消滅劉備、孫權等人,曹操先安穩他的後方。因此,曹操才有費盡心思去徵烏丸,以及攻打西涼,這都是為了不讓他們在曹操南征時被他們從背後偷襲。最後,曹操才發動了著名的赤壁之戰。萬萬沒想到,孫劉聯合起來戰鬥如此之強。結果大家都知道的,曹操慘敗而歸。從赤壁之戰,曹操得出結論:統一天下不是一時半夥能夠做到的,也許他這輩子都沒法實現統一天下的願望了。果然,在曹操去世都沒法統一天下。
第三、曹操的實力沒有達到碾壓各路諸侯的地步
如果曹操的實力達到碾壓天下各個勢力,那麼曹操絕對敢篡漢。因為誰不服氣我就滅了誰,管你是孫權還是劉備,馬上提槍上馬滅掉你們。但是,曹操沒有那麼實力,他的實力只能強於某些諸侯,如果這些諸侯聯合起來對付他,那麼曹操必敗無疑,赤壁之戰就是經典案例。
一旦曹操篡漢稱帝,肯定會受到各路諸侯的討伐,就如同當年董卓被十八路諸侯討伐一樣。這樣的話,曹操就很容易處於戰略劣勢,甚至有可能導致身敗名裂。
第四、謀逆在當時是受世人唾棄的
曹操出身本來就低微,更何況,曹操還利用漢朝皇帝收買人心,有很多人前來投靠曹操陣營,並非來效忠曹操,而是來效忠漢室。假如曹操篡漢,那麼那些心想漢室的人很有可能離他而去,這會造成自己的陣營離心離德。假如此時此刻其他諸侯前來攻擊,那麼這對曹操來說是非常的不利。
那麼曹操的陣營因為離心離德,很有可能被其他諸侯打垮,最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曹操是個優秀的政治家,他知道那樣做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肯定不會去做。這也是曹操不敢篡漢的原因。
以上就是個人觀點。
-
4 # 小蝸窺文史
探尋歷史的往事,追尋塵封的記憶。有些故事雖然塵封千年,但仍舊有些事,有些人還是受到世人,不斷地探尋歷史的真相。
三國時期,曹操在佔有主導權的前提下,這位奸雄為何一生都未稱帝,而與同時期的劉備和孫權,卻過了一把皇帝夢。如果說實力或者威望,曹操在他們三人中,絕對拔得頭籌。但是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呢?今天就帶領大家走進這段塵封的故事。
作為一手打下的江山,漢獻帝自始至終都是傀儡般的存在,這個說法恐怕很難成立。
曹操自青州起兵,隨後青州、徐州、豫州、兗州、幽州、冀州、幷州。這些戰績都是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雖然打著漢室天子的名義,但是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大部分都是隻知曹丞相而不知漢獻帝。曹操的五虎良將,恐怕任何一個,都是漢獻帝無法命令的存在。朝中重臣,更是如此,連三朝老臣的王朗,都倒向到了曹操,唯一還在堅持的,除了荀彧之外,剩下極少數人選擇的是觀望,如荀攸、程昱等人。
曹操的一生,在赤壁之前,可謂是戰無不勝,但是自從赤壁之戰後,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曹操的部隊,好似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由此可見荀彧作為曹操的第一謀臣,對於曹操的影響是巨大的,而荀彧代表的就是匡扶漢室的標杆,荀彧成為了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
曹操沒有登基為帝,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公元208年,曹操廢漢制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荀彧與曹操的矛盾在此時開始激烈。
公元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可以說曹操登基的慾望已經開始強烈體現,而最終的結果,就是荀彧已死相諫。
而之所以沒有邁出這一步,最大的原因就是,魏王已經具備了傳承的許可權,而不再是臣子那麼簡單,天子徹底成為了擺設,從曹操受封的那一天,開始就成為擺設,絕對意義上的花瓶。是不是天子對於曹操來說,已經沒有實際的意義,而且他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既然沒有利益衝突,為了女兒也沒有必要走最後一步。
結束語曹操雖然沒有名義上稱帝,但是曹操其實已經是帝王,現實中沒有可以阻止曹操稱帝的人或者事,篡位與否,僅存乎一心,所以談不上忠義,更談不上大偽似真。唯一讓曹操沒有登基的原因,可能僅僅是親情或者對友情的補償吧,為了女兒,給漢獻帝保留最後的尊嚴,為了好友荀彧的心願,雖然不能匡扶漢室,但也沒有徹底滅亡漢室。
沒有忠,沒有義,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想還是不想。這就是實力,曹操的實力。對於現代人來講,亦是如此,有實力才是王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解釋,沒有原因,沒有理由,一句我願意……代表所有!
-
5 # 施州阿峰
我覺得曹操還是心存漢室的,為什麼呢?我們先來分析分析一下吧。
曹操在漢靈帝時期,就心繫漢室,多次向漢靈帝上書,為漢朝的忠臣良將說話,曹操難道是為了自己嗎?
曹操初次入洛陽任洛陽北部尉的時候,就不畏權貴,嚴肅法紀治理洛陽城的治安,曹操何嘗不知洛陽城是皇親國戚、高官雲集的地方,但是他卻能嚴正執法,這不是效忠大漢這又是效忠的誰?
董卓惑亂朝綱的時候,曹操又是挺身而出,雖然刺董失敗,但是曹操冒著殺身之禍去刺殺董卓,難道不是為了消滅國賊,復興大漢嗎?那時的曹操可還是個無兵無權之人。
刺殺董卓失敗後,曹操回到老家,又變賣自己的家產,召集義軍共討董卓,各諸侯聯軍與董卓交戰的時候,也是曹操軍最勇猛,甚至孤軍追擊西涼軍,最後大敗,曹操還差點丟了性命,難道曹操就不會學其他諸侯趁機儲存實力嗎?
曹操迎漢獻帝入許昌後,一直到死都沒有篡漢自立,難道他沒那個能力?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四周再無大敵。曹操完全可以自己做皇帝,可是他沒有。
不管他是真心還是假意,但是曹操直到死都是漢朝的魏王,並沒有在有生之年推漢獻帝下臺,這已經算是忠於大漢朝了。
在經過多年的征戰後,曹魏集團內部也是錯宗複雜,曹操就是想還權於漢獻帝,其他人會答應嗎?曹操還政之後,曹操的家族還能有安生之所嗎?
曹操那個位置已經不是僅僅為自己而活了,他代表的是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他是既不能篡漢自立,也不能還政於漢獻帝。
我認為在那個亂世,是曹操給了漢獻帝一個安生之所,是曹操讓大漢延續了幾十年,不然漢獻帝的漢室政權只能在顛沛流離中建立,不信你看看袁術早早就稱帝了,不是曹操以漢室的名義擊之,恐怕天下還會有更多的袁術冒出來,那時就不是諸侯林立了,那就和春秋時期一樣諸侯國林立,都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了。
所以我說曹操不篡漢便是忠於大漢,不是他沒那個實力,是他一生只想做漢臣。
當然了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大家覺得我說的有不妥的地方,還望賜教。
-
6 # 山河明月
東漢末年,宦官作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與光武帝劉秀時期人心思漢不同的是,天下百姓早已恨透了腐朽不堪的東漢朝廷,於是民怨沸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皆欲推翻東漢朝廷而後快。東漢朝廷因為何進等人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導致董卓禍亂洛陽、長安,這時候群雄並起,以討伐董卓的名義開始了逐鹿天下的鬥爭。
不用質疑,此時的天下諸侯人人皆有不臣之心,要不然也不會出現無人迎奉落難的漢獻帝的局面了。而此時,曹操憑著超凡的政治眼光和遠見卓識,迎奉天子回許都,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爭霸之路。
不可否認,曹操自迎奉漢獻帝到曹丕稱帝的二十多年時間裡,東征呂布收徐州,官渡之戰打敗袁紹盡收冀州之地,被徵烏桓,完成統一北方大業,是有大功於天下的。然而,自迎奉漢獻帝以來,曹操專國弄權,擅作威福,對內剷除忠於漢室的朝廷股肱之臣,又是其殘暴不仁的另一面。為突出曹操的專橫跋扈,《三國演義》中虛構了許田打圍的故事,讓曹操的不臣之心躍然紙上,漢賊惡名傳遍天下。
那麼,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實則有廢漢篡位的實力,為何沒有篡權奪位呢?我認為,既不是曹操尚存忠義,也不是大偽似真,實在是因為曹操有太多無奈和顧慮。
忠於漢王朝的勢力依然不容小覷,稱帝不得人心袁術稱帝就是前車之鑑,袁術執意登基稱帝卻不得人心,徵召徐州陳珪為官,陳珪不從,認為此時應該勠力同心共扶漢室,而不是心懷不軌。袁術後想讓兗州刺史金尚擔任太尉,金尚拒絕,被袁術殺害。一向見利忘義的呂布,面對袁術的誘惑,在陳珪等人的勸諫之下,尚且以袁術為伍為恥。可見稱帝是極不得人心的。
董昭曾勸諫曹操進魏公、加九錫,私底下想聽一聽荀彧的意見。荀彧的地位很特殊,擔任漢王朝尚書令,一直以漢臣自居,而且在潁川士族中聲望很高,郭嘉、荀攸、戲志才、陳群等重量級人物都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但是在曹操進封國公這件事上,荀彧反應很激烈,認為曹操不應該這麼做。正是曹操忌憚荀彧以及其背後的潁川勢力,所以在荀彧死後才進封魏公。內部尚且如此,就不提衣帶詔事件中的董承以及其後的伏完,雖未撼動曹操,但也給曹操留下了心裡陰影。況且,天下形勢未定,西涼、揚州、荊州、益州等地尚未平定,曹操一旦稱帝,併成為天下諸侯的靶子,曹操沒有必勝的把握。
但是這個時候可能有一個問題,曹操之後的後繼之君,如何能夠駕馭這幫子戰功赫赫的文臣武將。正值亂世,不可能像朱元璋一般火燒慶功樓,也不能像趙匡胤一般杯酒釋兵權,只能給與他們更多,可行的辦法就是把帝位留給曹丕,再由曹丕來進一步的封賞他們,以更好地籠絡人心。曹丕稱帝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大封功臣,帝位進一步穩固。這與某些帝王晏駕之前,貶黜有才德的文武大臣,再由後世之君啟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
7 # 巽芳公子
是時機不到。
讀漢末三國時代的歷史,一定不要忽視“世家”這個階層的力量。東漢的需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也就是靠推薦做官,久而久之,不同家族之間因互相推舉,形成了一個圈子,也就是世家。
所謂世家,就是家族裡n多代成員都是大官,他們在任期間,推舉了不少官員,這些官員可以看作這些家族的“門生故吏”,是一種龐大的人脈資源。為什麼袁紹可以短時間內發展成為天下地盤最大 兵力最多的諸侯,因為袁家四世三公,是當時最大的世家之一。
這時有人問了,袁家不是被消滅了嗎?可世家不止袁氏一家啊,弘農楊氏(楊彪,楊修),穎川荀氏(荀彧),穎川陳氏(陳群),河內司馬家(司馬懿),清河崔氏(崔琰)等都是不可忽視的世族勢力,只不過這些家族選擇了輔佐曹操。
曹操對待這些世家,是一邊招攬,一邊打壓,保持一個平衡,他任用他們的同時也在重用一些來自底層的人才(郭嘉,典韋,于禁等)。因此他和世族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他做魏王,加九錫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出來反對了,且邊疆鬧了一些叛亂(宛城侯音,及許都附近群盜的叛亂),一旦稱帝,只怕掀起的波瀾不會更小。
如果曹操再年輕幾十歲,說不定可以以非常手段擺平一切,可此時的他已經烈士暮年了,反正已經有了皇帝的權力,何必為了虛名去橫生枝節呢?
這時得說一說曹丕了,為何曹丕能力遠不及曹操,卻能無壓力稱帝。因為曹丕對待世族的態度和曹操完全不同,曹丕是盡最大可能巴結拉攏各大世家,讓他們在立儲之爭上為自己說話(現在理解為啥崔琰作為曹植的岳父反倒幫曹丕了吧),他已經完全和世族站在一條船上了,他們達成了一條協議:
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以後朝廷選官,幾乎全從你們這些世家成員裡選,魏國是曹家的,也是你們陳家司馬家王家的。曹丕的低姿態助他登上了大位,也使得世家力量逐漸坐大,最終奪取了曹氏的政權。
-
8 # 劉煲的故事
在曹操眼裡,漢獻帝不過就是一個道具,一個讓他能統一天下的重要道具。
既然是道具,就有它出現的合適時機,也要有它離開的合適時機。而這個時機,全在於玩弄道具的人怎麼認識這個道具。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這是毋庸置疑的。他感於亂世給黎民百姓帶來的苦難,給天下帶來的動盪,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統一天下,回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這是曹操最深層次的理想抱負。
為了這個偉大理想,他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順勢而為,而不可能去逆流而上。
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無論從哪個角度,保留獻帝的正朔,對於他完成最終目標都是最有利的選擇。
朱元璋最開始接受了謀士“緩稱王”的建議,最終取得了天下。這個緩稱王,在封建時代改朝換代的特殊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政治手段。在曹操之前,袁術稱帝就是最大的反面教訓。
一旦稱帝,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會得到群起而攻之的最不利結果,對於那麼聰明的曹操丞相,怎麼可能去犯那個低階錯誤呢?
曹操不是不想稱帝,因為他付出努力去統一天下,絕不是為了劉氏子孫,大漢朝通過自己的“作”,已經失去了民心,已經失去了能夠統治天下的道德能力與政治能力,所以曹操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假如曹操能夠多活十年,恐怕就不會一直把漢獻帝高高在上的供起來了,在合適的時機自然會演一出“禪讓”的鬧劇——就像他兒子曹丕一樣。
由於曹操壽命不夠久長,活著的時候一直保持了理智,始終沒有讓稱帝的野心遮住了自己進取的雙眼,這反而是非常讓人佩服的。
總結一下,曹操從起兵的第一天,就沒有把捍衛漢室作為目標,早就做好了稱帝道孤的思想準備,只是沒能熬過自然法則而已。
-
9 # 大白白野
根據史料記載,周瑜、諸葛亮等人認為曹操明名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是想篡漢自立,曹操對漢獻帝控制那麼緊,對擁護漢獻帝的人實行無情打擊。曹操逼死荀彧,殺死董承、孔融、伏皇后等等許多擁劉派,被封魏王,“加九錫,冕十旒”,歷史學家翦伯贊對曹操“加九錫”的行為就有這樣一句評價:“把皇袍當襯衣穿在裡面的人”。王莽、司馬懿、司馬昭、石勒、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歡、楊堅等等都是走加九錫篡位路子的。蜀漢的諸葛亮,就拒絕了李嚴跟他說的加九錫的建議。
曹操當初舉義兵不一定有篡位野心,勢力發展大,就有篡位想法。曹操生前沒有篡位是考慮外面有劉備、孫權等勢力。也擔心在歷史上留下罵名,負面影響。曹操不少部下勸曹操稱帝,甚至孫權也寫信勸曹操稱帝。曹操稱勸他稱帝,是把他拿到火爐上烤。曹操有許多篡位形為,卻口口聲聲說不想篡位,說: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曹操大權在握,晚年是在心裡矛盾情況下度過的。
曹操比劉裕、朱溫那樣赤裸祼簒權殺皇帝現象要好。曹操距今一千八百多年,他具體心裡什麼想法我們只是猜測,人的思維是複雜的,當時情況也可能很複雜。
-
10 # 歷史吃瓜客
首先,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如何看待古人的忠義是一個大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當時的人民已經做出選擇了,曹丕和孫權稱帝這事兒在他們的統治區域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反對的聲音。
既然人民不反對或者支援這樣做,曹家和孫家如何做才是忠義呢?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話可不是現代人說的。曹操統一了北方讓人民免於戰亂,所謂冷暖自知,難道人民錯了嗎?
我覺得現在人在忠義問題上為難曹操實在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具體說到曹家取代劉家的細節問題,曹操的年齡很關鍵,從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他已經63歲了。這樣的年齡在古代已經相當不小了,一般人已經經不起折騰了。這麼說吧,曹操不僅僅沒有完成天下統一,到了這個年齡他已經沒有這個雄心了,稱帝就是自找麻煩。
另外,如果曹操稱帝肯定要各個升遷,等他去世了,曹丕無恩可施,這隊伍他沒辦法帶。
已經做了魏王的、年過花甲的曹操無論是為了國家還是家族,他要的都是一個穩定。也就是說,曹操沒有必要弄那個麻煩事。
-
11 # 龍行天下49029827
奸臣曹操,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自己利益著想,甚至忤逆聖意,比如擅自殺國舅董承,董貴妃。董承雖然刺殺在前,但沒有刺殺成功,最多就是坐牢,流放,董貴妃為皇帝的女人,也沒有參與刺殺,即使有罪也應當有皇帝發落,曹操的舉動顯然與董卓無異,他之所以不當皇帝,那是他的策略,他要先剿滅群雄才能坐穩皇位,可惜赤壁大敗,回家只做了個魏王。比如高歡,宇文泰都沒有稱帝,因為稱帝會讓自己處於不利的社會輿論之中,對於自己收攬人才與打壓對手十分不利。
-
12 # J電信1
既非尚存忠義,亦非大偽似真。只是時機未到,曹操在世之時雖然已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雄霸中原,但劉蜀孫吳割據一方,自己陣營還有不少人並不認同自己,一旦正式篡位,很可能與孫劉裡應外合。曹操志在天下,根本不會計較名分,夯實基礎留待後人
回覆列表
毋庸置疑,曹操篡漢是真,他一生沒有篡漢稱帝,這只是表面,而實質上已完全篡漢。曹操先被漢獻帝封為丞相,這已經位極人臣。後來他又稱魏王,加九錫,而且稱謂已為‘’孤‘’。朝廷大事,官員任免全才相府,漢獻帝已是傀儡,而且惶惶不可終日。殺了董承之妹董妃,又殺伏後,再殺兩個皇子,然後又把自已的女兒強加給漢獻帝,漢獻帝戰戰兢兢只有服從。兒子曹丕對魏王的世襲繼位,漢獻帝當然只能擁戴。
就我來說,並不是完全是被羅貫中的抑曹揚劉觀念所左右,但對曹操的殘殺無辜是反對的。小時候是從父輩聽說有‘’捉放曹‘’一齣戲,就為他殺呂伯奢感到恐怖,後來自已能看《三國演義》了,又為他說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感到髮指。一個極端自私的人,到手的江山豈能放手!他為了兒子篡漢更加順利周密,故自已不稱帝,就是大偽似真。江山歸有德者,有能者,漢劉的江山也不能永無止境地傳承,但曹操以殘忍的殺戮奪取江山,教人不敢苟同。迂腐了,迂腐了,我們是布衣百姓不配對曹操評頭品足。曹操的確也有可愛之處,我們看他的詩寫多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