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境思維

    猶太人心目中的上帝(God)是大自然(Nature)或造物主(Creator)或第一動因(Agent),這是特殊的科學信仰,不是誤解的迷信。這類似老子追求至簡的大道(Simplest Grand Way)。

    猶太民族或許是最謙遜、最敬畏、最虔誠、最好學、最思考的。耳熟的還有如馬克思、弗洛伊德、索羅斯。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

    因為有“敬畏+虔誠+好學”的信仰,才使愛因斯坦領悟到:人類在大自然的教誨下,變成最厲害的精靈。這也許是本題的答案吧。

    不免想起:有些華人,重視好學與謀生,缺乏敬畏與虔誠,雖然不是主流,負面影響堪憂。

  • 2 # 一號風手

    因為人類有一項非常偉大的技能,可以把世界裝入自己的身體中。

    人類擁有兩個世界,一個是自然世界,一個是內心世界。內心世界是自然世界透過人體感官映射出來的。

    世界是自然存在的,但內心世界是人類透過感官對映構建的。這個構建從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觸覺、嗅覺、聽覺、視覺、味覺,人類透過各種感官從世界中得到資訊,然後搬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一一對應的開始搭建自己五官對世界的認識。

    簡單的說每個人的五官從世界中具體得到什麼樣的資訊,他就構建一個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內心世界是五官對自然世界的對映,代表人類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越大,對世界的理解就和認識就越深刻。

    但是這裡說的只是個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人和人之間,由於五官從自然世界中獲得的資訊具有差異性,所以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不一樣的,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不一樣的。

    人最興奮的事情就是分享,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別人分享,其實就是把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拿出來分享。

    由此產生了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大家對世界的認識具有差異性,相互間就產生了爭論,而爭論是無法爭出最終結果,最好解決爭論的方法就是共同去求證,而這個求證的過程就是人類知識積累的過程。

    所謂的知識,就是人類個體和個體之間對自然界認識比較容易產生歧義的地方,為了減少每次同一個問題因理解不同而浪費大量的時間,就把前面已證實的東西當作知識儲存下來,作為消除分歧的權威。

    知識大部分都是經過探索、爭論、求證的得出來的東西,有一些是權威人士(名士、聖人、大科學家)探索得出的,有些已經經過後人求證確認,有些還沒有得到求證。

    因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在一個方向上走的太遠,後人還沒有達到他探索的深度,所以無法無法確認。由此專業人士說的一些東西具有探索上的深度,但並不一定是本質,要經過確認才行。

    讀書學習知識是有用的,但如果你的人生用不上這些知識,就顯的沒有用。

    人類能理解世界源於人類喜歡分享,從分享的過程中得到修正和確認,從而逐步積累,慢慢由淺入深的瞭解這個世界。

    你只有完全明白他為什麼會犯這種錯誤的時候,才能幫他糾正,如果你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有和你不同的認識,那麼不要一口否認別人。不然錯的可能是你,這時候要改用共同探討的心態去交流。

    人和人最大的矛盾衝突在於,有的總覺的自己知道的就是真理,別人說的跟他的不同就是垃圾,從而用高傲的姿態去否認別人,真以為他是神。

    人生氣的根源,就是內心世界資訊混亂,長久構建的內心世界執行秩序受到外界資訊的衝擊,失去條理性,內部資訊越混亂,怒氣就越大,當亂到一點理性都沒有的時候就會暴怒。

  • 3 # 大網客

    因為人類不理解這個世界,是最可理解的。比如,人類追求長生,追求發展,就是不理解這個世界,人長生不死,世界住得下嗎?追求發展,資源耗盡,環境更不答應。然而這長生,發展,是人類具有的最可被自己理解的一面。

  • 4 # 自然風57778401306

    這個世界離開了人類,當然不會有其它動物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恐龍統治地球那麼久,能理解什麼?它們理解的是如何生存繁衍,不具備人類發達的智慧。也只有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非常透徹。但是認識的觀點不一樣,有宗教思想、哲學思想、科學思想。真正主導改造這個世界的還是科學思想。愛因斯坦對這個世界理解的意義,當然是科學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時隔20年更換主場,新賽季新教練新名稱,八一隊能有新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