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鷹廈線98408146
-
2 # 只愛潘多拉
古代雲貴地區獨立於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其實並不多,漢朝以前,中原王朝自己都還沒有“統一”起來,中原王朝的勢力自然無法影響到雲貴地區,所以漢武帝以前是雲貴地區地方割據政權的一個高峰時期。
這一時期雲貴地區的代表性地方割據政權是夜郎和滇,這兩個已經從氏族部落發展到了政權形態了,內部有王、大臣之分,有君臣之別,有軍隊,有主人和奴隸,並且有發達的青銅文化,但當時比起秦漢王朝來說,滇和夜郎的科技水平還處在上一個時代,秦漢王朝早已進入了鐵器時代了。
所以漢武帝時代,中原王朝開始注意到雲貴地區後,滇國和夜郎國就迅速被漢朝收編了。前112年漢朝收編夜郎,設定牂柯郡(主要轄區就是今在的貴州省),前109年漢軍抵達雲南,滇王投降,漢朝設定益州郡(主要轄區就是今天的雲南省),益州郡是一個“郡”,跟一個“州”級別的包括今天雲貴川渝的“益州”不是一個概念哈。
滇國和夜郎國不是兩個“民族”,而是一個“民族”,大體上屬於古代的濮僚系民族集團,滇國和夜郎國雖然被漢朝收編了設定了郡縣,但他們的人民還一直在,但為什麼今天卻很少能見到古滇人、古夜郎人的後裔了?
因為古滇人、古夜郎人的所屬的濮僚系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代被“昆明人”(今天彝語支民族的先民)打敗,昆明人是今天彝語支民族的祖先,現代的彝族、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基諾族、怒族等等,都有著共同的語源,都屬於彝語支民族,所以濮僚系民族後來被彝語支民族征服以後,大部分就融和到了彝語支民族中了。
另外一大部分濮僚系民族的人在東晉時遷入四川盆地,遷入四川的這部分僚人據史書記載,有十餘萬落,至少上百萬人,在唐代以後這些人都融入到了漢人中。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僚人繼續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形成了今天的一個人口很少的民族——“仡佬族”。
濮僚系民族衰落後,整個雲貴高原就基本上是彝語支民族的天下了,彝語支民族本來是生活在大理以西地區,司馬遷說他們叫做“昆明”(不是今天的雲南省會昆明哈),“昆明”在漢代以後大量東遷,從滇池以東到夜郎故地,全部都佔了下來,但最初沒有“政權”,是鬆散的部落狀態(烏蠻諸部),接受中原王朝在雲貴地區設定的各個州郡的管理,直到唐代,烏蠻諸部中的南詔強大起來,統一各部,封王建國,738年唐朝正式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雲南王,雲貴地區才有了第二次的地方割據政權的高峰時代。
南詔國的出現,是唐朝扶持起來的,因為當時吐蕃王朝強大起來,鬆散的部落聯盟狀態的雲貴地區根本不是吐蕃的對手,吐蕃慢慢向雲貴地區滲透,唐朝就會後院起火, 所以唐朝本想扶植南詔來對付吐蕃的,但唐朝見到南詔越來越強,心裡慌起來了,經常找南詔的麻煩,搞得雙方關係緊張,750年雙方關係正式破裂,南詔出兵攻佔了唐朝在雲貴地區的總部姚州,唐朝勢力全面潰敗,中原王朝基本上退出了雲貴地區。
唐朝末年,南詔國也開始衰落,唐朝在907年亡國,而南詔則在902年發生內亂而亡國,此後雲貴地區跟中原一樣,亂了幾十年,直到937年大理國建立才穩定起來。
大理國一直延續到宋朝,直到1253年蒙古大軍攻佔大理為止。所以南詔、大理前後在雲貴地區統治了500多年。南詔國的民族主要是烏蠻(彝族)和白蠻(白族),南詔的王室本來是烏蠻,國內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烏蠻,但烏蠻的祖先是昆明人,昆明人本來是遊牧民族,不是搞定居經濟的,經濟實力和文化積累都很弱,只是打仗厲害,所以先是打垮了濮僚系民族,又建立了南詔國,並且還可以硬扛當時的兩大強國唐朝和吐蕃。
但一個政權的穩定統治靠的是經濟和文化,沒有錢無法維持政權的執行,沒有文化更無法讓老百姓心悅誠服,但南詔國內,經濟文化發達的是佔據洱海一帶的白蠻,白蠻雖然人少,但是農業民族,經濟實力雄厚,文化積澱豐富,漸漸地成為南詔國的支柱,南詔王雖然是烏蠻人,但國內當兵納糧都要靠白蠻支援,南詔王室越往後,越依靠白蠻進行統治,整個南詔國的上層貴族中,白蠻的比例越來越高,最後出身白蠻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
南詔和大理的統治的核心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的烏蠻仍然是部落聯盟狀態,沒有直正意義上的“政權”,在政治上接受中原王朝的統治,唐、宋在這裡設定各種半自治的州郡,稱為羈縻州郡,部落首領成為中原王朝任命的剌史、將軍等等。
大理亡國後,中原王朝開始大力經營雲貴地區,移民屯田,設定州縣管控,並且輔以土司體制,就再也沒有地方割據政權出現了。
比如百濮、古滇國、夜郎、昆明、南中、爨國、南詔、大理國,他們之間的淵源傳承,以及他們與現今各少數民族的關聯。像雲南這種偏遠地區,與中原政權長期處於若即若離的狀態,既受漢文化的影響,也保留了自身古老的風俗文化,很值得深究細品。
回覆列表
我認為樓主的問題十分奇特,是否影射“獨立政權"能否再次成立?
其實自古以來,雲貴地區並不是中國版圖的天然區域,政權歸屬曾有過多次反覆的拉鋸戰。從秦始皇南征百越起,到漢武帝時期將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連成一片,雲貴地區少數民族並沒有一下子就成為漢民族中央集權政府的順民。從鬆散獨立的行政關係到中央政府的郡縣(省或自治區政府),這個過程大約有兩千餘年。其中唐朝初期的吐蕃興起到唐初的和親政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南詔國在唐五代時期(公元十世紀)被滅,這裡牽涉到現在的越南一部分,這些少數民族的政權是相對獨立的。兩宋時期,由於人口稀少和區域面積狹小,雲貴地區並沒有受到宋政權的重視,而是任其自然發展。分水嶺出現在十三世紀,由於蒙古民族的崛起並向西域侵犯,而當成吉思汗大軍西域回兵時,在雲貴一線留下大量兵源,開始經營西南一域。忽必烈西南一方已於1253年滅了吐蕃和大理國段氏,雖然1258年以前,蒙古所致力的重點還是西域,但是忽必烈奪取帝位後已經將雲貴一帶列為元政府重要發展區域達80餘年之久!
明朝初期,明政府在雲貴地區建立初步政權統治之後,逐步從政治、經濟、文化上加快了郡縣化程序。明中、後期,由張居正主抓的改土歸流成為明政權經營西南的主要政策,但是由於國力疏緩,鞭長莫及,流官政策不能鞏固,只到滿清當政,在雍正王朝時期才逐步形成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不同於漢唐和兩宋時期,此時上億人口、區域面積擴增和銀、銅礦的開採,是清政府努力將雲貴地區納入政權管轄的基本動力。當然,真正意義上的中央政府管轄,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自解放軍18軍進軍西藏,昌都戰役之後,西藏才真正迴歸祖國,此時歷史上所謂的吐蕃、雲貴地區獨立政權已經不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