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春秋網
-
2 # 歷史百家爭鳴
說到張遼與李典,大家都知道他們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干將,雖說不是最厲害的,但在曹操那邊也算排的上名。可是大家一定不知道,李典與張遼關係並不融洽,在《三國志·魏書·李典傳》有記載:與張遼、樂進屯合肥,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他們倆不融洽還要從張遼在呂布手下時說起。
曹操在攻打徐州的時候,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撫各縣百姓。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勸其反叛,李乾不聽從,於是他們把李乾殺害了。張遼那個時候是跟著呂布的,肯定跟李典家族較量過,說不定還殺了李家的人。李典雖說是儒雅之人,但是面對張遼跟隨呂布屠殺本族的行為,自然是強烈不滿,關係不和是正常的。還有出於嫉妒,李典從曹操起兵時就跟著曹操,而張遼作為降將,最後混的比他好,李典當然心裡不滿,那麼,曹操知道兩個人有間隙,為什麼會要讓他們兩個在合肥防禦孫權?
一是消除隔閡,曹操作為領導,自然是清楚兩個人的矛盾,所以他就會找機會讓兩個人消除隔閡,正好孫權派兵侵犯,曹操便派兩個人去合肥,想讓他們倆在戰爭面前拋棄成見,為國效力,結果也令曹操滿意,兩個人大大挫敗了孫權。二是曹操伐張魯,得力干將都跟他一起了,手下可用的將領也沒有多少。第三,兩個人能堪當大任。張遼是勇猛之人,李典是儒雅之人,做人謙虛,兩個人在一起,打戰時就能考慮周全,不會草率應戰。
當然,曹操也不是完全放心兩個人,他也怕兩個人在個人恩怨與國家大事面前沒有看到輕重,所以派樂進作為主將,來協調兩者的關係。
-
3 # 葦說歷史
其實講到李典,我想大家一定會想起另一個人——樂進。因為無論是在《三國演義》裡面還是《三國志》裡面,有很多戰役他們都是併肩子上的。相對來說,樂進以勇猛聞名,李典以智謀見長,這一對搭檔,可以說是相當完美的。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東漢末年名將。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追諡號為愍侯。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名將。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
個人感覺,《三國演義》裡面的李典,在性格上不如《三國志》裡的李典,或許是篇幅太少。
演義裡李典成為了和樂進一樣在曹老闆開張不久便來投的大漢,完全沒交代李典身後代表著乘氏縣李氏族人的背景。由於省掉了李乾和李整,李典在呂布入侵兗州時代表李家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削弱了。
李典年少時喜歡讀書,不喜歡征戰,最喜歡讀的是《春秋左氏傳》,還對很多典籍有所涉略,可謂飽讀詩書。李典的伯父李乾,是當地的豪強,門下有食客幾千人,李乾帶領這些人投靠曹操,在壽張擊敗了黃巾軍,又和曹操一起攻打袁術,討伐徐州。
又出錢又出人,李典在曹操早期之時可謂是功不可沒。然而還是那句話,李典被“演義”削弱過多了。
所以看演義,直到逍遙津之前,李典的形象就只有一個:曹老闆帶領一群猛將進攻了某地,出席的將領有:夏侯某、曹某、張某、樂某、李典以及其他諸多將領。沒有獨自帶兵出征的樣子,還不如剛投降不久的徐晃,能帶著史渙到處遊擊幾次。不過,李典的智商和指揮風格還不錯,新野黑鍋俠是曹仁,博望坡黑鍋俠是夏侯惇,兩次李典都恰好帶著保留意見存在於戰場,倒是顯示了他沉著穩重。
202年,夏侯淳與李典等人奉命抗擊劉備。劉備燒掉陣營撤退,夏侯淳見狀立即追擊,李典勸他說:“敵人突然撤退,定然有詐。且道路險阻,不能追擊。”但是夏侯淳不聽,執意帶隊追擊,而李典則留守於後。夏侯淳一路追擊過去,果然就遭到了劉備軍隊的埋伏,戰況危急。李典早有所料,帶著兵趕來救援,劉備見此才退兵而去。
這裡足見李典確實是有一定謀略的將軍。雖然李典的作用在“演義”中被削弱,不過他和張遼不和倒是符合史實。
《三國志 李典傳》明確的記載了:“進、典、遼皆素不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樂進、李典和張遼向來都合不來。那麼一向以善於用人著稱的曹操難道就看不出來這三人的矛盾嗎?事實上正是這樣的安排我們才可以看出曹操用人的高明之處。
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三國志 李典傳》
從這裡也正是看出了曹操用人的高明之處,樂進、張遼、李典三人不和,但是這裡面李典卻是個有長者之風的人。曹操正是看中了李典身上的品質,才得以放心讓這三人一同鎮守在合肥。而他安排李典隨同張遼出戰,也是看出了李典是個不會以私廢公的人,這樣的人在危急時候是能派上作用的。
因此,李典在曹營中是位足夠優秀的將領。
回覆列表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世之梟雄,識人用人之明,無人能出其右。張遼、李典、樂進三員大將素來不和,曹操卻任命三人同守合肥,到底是什麼用意呢?
我覺得,曹操有以下考慮:
第一、曹操深知三人秉性,三人雖有不和,但三人卻都忠於自己,這是他們共同的屬性,有了這個共同的屬性,曹操就很放心。私人不和,恰好可以互相監督,不用再派監軍了,因為三個人都是將軍,又都是監軍。
第二、張遼、李典、樂進都是猛將,雖然不和,但三人都不會以私廢公,李典有長者之風,張遼有統兵之能,樂進以驍果顯名。在外敵面前,三人都能放棄個人私怨,公事為先,曹操深知三人有此品質,所以敢於大膽用此三人。
第三、雖然曹操深知三人的品質,但還是在孫權派兵入侵合肥時,派護軍薛悌前來合肥傳達他的命令:“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既使三人再不睦,也斷然不敢違抗曹操的命令。因為違反命令是死罪。曹操此令的妙處在於,他明知張遼和李典不睦,卻命令張遼與李典並肩作戰。合肥守兵一共才七千人,而孫權派來進攻合肥的兵馬,卻有十萬人,兵力相差可不是一般的懸殊。情況正如曹操所料,張遼與李典率領八百人迎戰孫權的十萬兵馬,二人並肩作戰,反而因此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且共同因此戰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