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經歷過情感創傷併成功熬了過來的,就算什麼都不做,你也會比之前強大一些。因為人被挫折打擊過了,才會成長。那麼如何成長呢?
所以你的反思,是你能從這段關係中學到什麼,有什麼進步。
推薦一本書:《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這個詞語來自於美國心理醫生蘇珊·沃福德所寫的《情感勒索》一書。蘇珊·沃福德在多年的治療經驗中總結並提出。她將自己多年的在心理治療中遇到的關於情感勒索的問題與經驗全部都匯聚到了這本名叫《情感勒索》的書中。
蘇珊·沃福德說,“情感勒索”會奪走我們的自我完整性。它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反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道德感,是我們用以辨別是非的中樞。”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盞燈,那是指引我們光明的燈,因為有那盞燈,我們心裡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們都有對是非對錯的判斷,有個人的底線與原則,這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但這種準則往往會被破壞、被種種軟磨硬泡或聲色俱厲或冷暴力或更為嚴重的情況所改變,我們被迫接受我們不認同的觀念,去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
我們喪失了自我完整性。
我們被迫屈服於妥協,變得不像自己。
這就是情感勒索帶來的傷害。
它會對我們的自尊產生影響,讓我們產生對自我認同的懷疑。而當這些情感勒索一次又一次的發生,變成合理化與正當化時,我們會喪失幸福感:被強迫與被控制會讓人產生憤怒,並將憤怒之情內化,轉成抑鬱症。人的心靈會因此受到創傷。
同時,作為一種情感的反彈,因為被迫屈服而受到壓抑,所以人會壓制自己真實的情感,“隱藏起最真實的自我”。
勒索者的四種形態:
施暴者
這是一種威脅,但通常有效。因為這些人會把我們的生活搞得雞犬不寧。施暴者們通常掌控欲強烈,他們不在意你究竟想要什麼,只在意你是否按照他們的要求選擇想要的。
還有一種消極施暴者,他們通常用沉默的冷暴力來逼你屈服,“就像把我們放進充滿壓迫和緊張的壓力鍋中”,而我們通常會迅速讓步。
自虐者
自虐者通常會把自己當做孩子,極度依賴身邊的人,把自己惹到的所有麻煩都歸結到別人的身上。他們通常具有被迫害妄想症,現在所說的巨嬰,某種程度上,就是自虐者的代表。
悲情者
悲情者們喜歡叫你猜謎語。他們演技高超,通常扮演痛苦、沮喪的角色。如果你看不出來,那是因為你的漠不關心,如果你真的關心他們,他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他們為什麼而傷心。
他們總會讓我們困惑、受傷和憤怒。
引誘者
引誘者是四種情感勒索者中最不易被發覺的。
他們採用的方法是造夢。
給你打造一個關於愛、金錢、事業的美好前景,告訴我們,只要順從他們的要求,就能拿到那個肥皂泡。而如果不順從他們的要求,就什麼也拿不到。因為那個前景太過美好,我們會一直前行,直到發現,那個肥皂泡不過他們用來勒索我們的工具。
一場戰鬥需要敵我雙方的對決,情感勒索也一樣,除了勒索者,還有受害者的配合,才讓勒索者們完成了這場對於一個人人格和心靈的“謀殺”。
受害者的特質
容易受情感勒索控制的人,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質,比如:
這些特質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如果過度,則會使我們變得易受他人控制。
從另一層面來說,這些特質,更具備低自尊人格的特質。他會使我們追逐認可者的腳步,心甘情願被其勒索。
在發生爭執時,不管內心如何委屈,都願意以退避求得短暫和平。
而將太多問題與責任揹負在自我的肩上,會讓自己步履艱難,甚至為了他人放棄自己的利益,最終變得自我懷疑,心靈殘缺,甚至自我設限,自我壓抑,自我勒索。
最終,我們痛苦,我們憤怒,我們抑鬱!
情感勒索者會製造出迷霧來混淆我們的視聽,勒索者們通常施放的迷霧是:恐懼感、責任感、罪惡感。
恐懼感
恐懼感是一把雙刃劍,同時作用於勒索者和受害者雙方。
責任感
情感勒索者們總在提及“責任”和“義務”,並用這套法則把受害者壓得死死的。
他們通常會用這些話來強調這些論點:
罪惡感
罪惡感是一項必備的人格素質,是個人的道德準則。它束縛著我們不做傷害別人的行動,否則,會產生不舒服和自責的感受。
但罪惡感很容易出錯,它常常會變成“欲加之罪”。
而欲加之罪,便是何患無辭。這是最容易被情感勒索者們拿來對付我們的武器。
這三種情緒要素不會單獨出現,而是密不可分。
最後,祝你越來越強大。
天將降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經歷過情感創傷併成功熬了過來的,就算什麼都不做,你也會比之前強大一些。因為人被挫折打擊過了,才會成長。那麼如何成長呢?
首先是反思。這種反思不是要讓你去找自身的毛病,去挑剔自己這兒不好那兒不對。或許你有錯,但我相信一段感情的結束,絕對不是你一個人的錯。所以你的反思,是你能從這段關係中學到什麼,有什麼進步。
其次,多讀書。中國女孩子普遍缺少安全感,所以總想從別人身上得到安全感。殊不知真正靠得住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推薦一本書:《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這個詞語來自於美國心理醫生蘇珊·沃福德所寫的《情感勒索》一書。蘇珊·沃福德在多年的治療經驗中總結並提出。她將自己多年的在心理治療中遇到的關於情感勒索的問題與經驗全部都匯聚到了這本名叫《情感勒索》的書中。
一、 情感勒索產生的影響蘇珊·沃福德說,“情感勒索”會奪走我們的自我完整性。它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反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道德感,是我們用以辨別是非的中樞。”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盞燈,那是指引我們光明的燈,因為有那盞燈,我們心裡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們都有對是非對錯的判斷,有個人的底線與原則,這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但這種準則往往會被破壞、被種種軟磨硬泡或聲色俱厲或冷暴力或更為嚴重的情況所改變,我們被迫接受我們不認同的觀念,去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
我們喪失了自我完整性。
我們被迫屈服於妥協,變得不像自己。
這就是情感勒索帶來的傷害。
它會對我們的自尊產生影響,讓我們產生對自我認同的懷疑。而當這些情感勒索一次又一次的發生,變成合理化與正當化時,我們會喪失幸福感:被強迫與被控制會讓人產生憤怒,並將憤怒之情內化,轉成抑鬱症。人的心靈會因此受到創傷。
同時,作為一種情感的反彈,因為被迫屈服而受到壓抑,所以人會壓制自己真實的情感,“隱藏起最真實的自我”。
二、 勒索者與受害者雙方的特質勒索者的四種形態:
施暴者
“如果你回去工作,我們就一刀兩斷。”“如果你不接管家族企業,我的遺囑上就不會有你的名字。”“如果你要跟我離婚,你就再別想見孩子了。”“如果你不加班,就別想升職。”這是一種威脅,但通常有效。因為這些人會把我們的生活搞得雞犬不寧。施暴者們通常掌控欲強烈,他們不在意你究竟想要什麼,只在意你是否按照他們的要求選擇想要的。
還有一種消極施暴者,他們通常用沉默的冷暴力來逼你屈服,“就像把我們放進充滿壓迫和緊張的壓力鍋中”,而我們通常會迅速讓步。
自虐者
自虐者通常會把自己當做孩子,極度依賴身邊的人,把自己惹到的所有麻煩都歸結到別人的身上。他們通常具有被迫害妄想症,現在所說的巨嬰,某種程度上,就是自虐者的代表。
悲情者
悲情者們喜歡叫你猜謎語。他們演技高超,通常扮演痛苦、沮喪的角色。如果你看不出來,那是因為你的漠不關心,如果你真的關心他們,他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他們為什麼而傷心。
他們總會讓我們困惑、受傷和憤怒。
“想要救濟這種人,我們就得全年無休地24小時提供服務。”引誘者
引誘者是四種情感勒索者中最不易被發覺的。
他們採用的方法是造夢。
給你打造一個關於愛、金錢、事業的美好前景,告訴我們,只要順從他們的要求,就能拿到那個肥皂泡。而如果不順從他們的要求,就什麼也拿不到。因為那個前景太過美好,我們會一直前行,直到發現,那個肥皂泡不過他們用來勒索我們的工具。
一場戰鬥需要敵我雙方的對決,情感勒索也一樣,除了勒索者,還有受害者的配合,才讓勒索者們完成了這場對於一個人人格和心靈的“謀殺”。
受害者的特質
容易受情感勒索控制的人,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質,比如:
過度需要他人認可過分害怕他人生氣不計代價維持和平容易為他人負過多責任頻繁質疑自我這些特質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如果過度,則會使我們變得易受他人控制。
從另一層面來說,這些特質,更具備低自尊人格的特質。他會使我們追逐認可者的腳步,心甘情願被其勒索。
在發生爭執時,不管內心如何委屈,都願意以退避求得短暫和平。
而將太多問題與責任揹負在自我的肩上,會讓自己步履艱難,甚至為了他人放棄自己的利益,最終變得自我懷疑,心靈殘缺,甚至自我設限,自我壓抑,自我勒索。
最終,我們痛苦,我們憤怒,我們抑鬱!
三、 情感勒索者們的慣用手法:三重迷霧情感勒索者會製造出迷霧來混淆我們的視聽,勒索者們通常施放的迷霧是:恐懼感、責任感、罪惡感。
恐懼感
恐懼感是一把雙刃劍,同時作用於勒索者和受害者雙方。
他們知道我們害怕什麼,會對什麼精神緊張,注意到我們在經歷某些事件時身體的僵硬。”他們同時也經歷著自我恐懼,對無法達成目標的恐懼。因著這恐懼,他們只看得見目標,看不見會造成的傷害。責任感
情感勒索者們總在提及“責任”和“義務”,並用這套法則把受害者壓得死死的。
他們通常會用這些話來強調這些論點:
孝順的女兒就該多陪陪母親我為這個家做牛做馬,而你們只需要在我回家時好好待著,這樣都不行嗎?你要尊敬和服從你的父親上司總是對的罪惡感
罪惡感是一項必備的人格素質,是個人的道德準則。它束縛著我們不做傷害別人的行動,否則,會產生不舒服和自責的感受。
但罪惡感很容易出錯,它常常會變成“欲加之罪”。
而欲加之罪,便是何患無辭。這是最容易被情感勒索者們拿來對付我們的武器。
這三種情緒要素不會單獨出現,而是密不可分。
用這本書來重塑性格,打造全新的自己,再好不過。最後,祝你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