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小哥兒
-
2 # 鄭桂軍zgj
唐朝的反臣朱滔,擴充兵力時不管是不是士族,抓起來都得當兵。開拔前線時在毬場閱兵,看見一個士子文雅清秀,問他是幹啥的。答曰學詩的。又問有老婆沒有。答曰有。便令他作一首寄內詩,士子下筆立就:“握筆題詩易,荷戈征戍難。慣從鴛被暖,怯向雁門寒。瘦盡寬衣帶,啼多漬枕檀。試留青黛著,回日畫眉看”。又令他代老婆作一首回答詩,詩成:“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胡麻好種無人種,合是歸時底不歸”。朱滔贈送士子束帛,放他回家了。
這個絕對是經典……《擊鼓》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 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 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 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 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 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 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 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歸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當初與親人執手別離相約的回憶,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拆,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敘事中推進著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著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這是一首著名的愛情詩。該詩敘述了一位征夫對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離別,天涯孤苦,豈能不流淚矇矓,肝腸寸斷! 《詩經·擊鼓》 反戰的哀歌 《擊鼓》是首反戰詩。它透過一個遠征異國、久戍不歸戰士的口,控訴無休止的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它使人民有家難歸,夫妻分離也使戰士們神思恍惚、憂心忡忡。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毛傳》認為是指魯隱公四年(前719年)夏,衛聯合陳、宋、蔡共同伐鄭;許政伯認為是指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詩探》)、姚際恆則認為是說魯宣公十二年,宋伐陳,衛穆公為救陳而被晉所伐一事(《躊經通論》)。不管是哪種背景,可以肯定的是:它反映了一個久戍不歸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清代學者方玉潤認為是“戍卒思歸不得之詩也”(《詩經原始》),這個判斷是對的。 附: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見》節選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見這十六個字如紅色的流行墜落,當我閉上眼睛的時候我幾乎感覺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盡驀然回首時的甜美眷戀。我是如此的眷戀這人世,縱它有百般蒼痍。雖然我無法完成“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可此刻如潮水般侵襲的全是你一個人的記憶。我如此清晰的憶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著你的手,對你許諾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洵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現在,請你原諒我,無法做到了。生死的距離太遙遠,你我的別離太久長,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間的誓約。我的妻,我的眼睛再也無法亮起。 ——這是一個深沉而無望的愛情故事,一個征夫和妻子之間的愛,沉默到連名字也沒有。他們死後若有愛的墓碑,也許上面是一片空白。可是,《擊鼓》的憂傷瀰漫了整部《詩經》,衛國的風,千年不息地吹,吹紅了,我們的眼睛。 剩下的……很多思婦詩其實都可以算的。例如: 高適《燕歌行》:“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此外,如果樓主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這個歌詞《煙花易冷》 附:源於南北朝時期,以宋武帝劉裕為首的南朝宋,以及道武帝拓跋珪為首的北魏,那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分裂的時期。公元420年開始,南北朝之間因勢力擴張以及疆土兼併,戰爭不斷,其間南朝負多勝少。公元422年,宋武帝劉裕病逝,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大舉攻宋,先後攻取金塘(洛陽)、虎牢、滑臺。430年,宋文帝劉義隆收復黃河以南失地,迫使魏軍主動撤退,宋相繼佔領滑臺、洛陽、虎牢。同年,北魏全線反擊,連克金塘、洛陽、虎牢、滑臺。 公元449年,拓跋燾大破柔然,之後兵指劉宋,宋文帝為阻止魏軍南下,發兵北攻。由於宋文帝舍功採對,自戳良將,殺害裴方明等名將,使士氣大挫,加上連年征戰,國力漸衰,軍中久無禦敵之將,又不顧朝臣之反對,於太平真君十一年發兵攻魏,魏軍後發制人,以號稱百萬之眾強渡黃河,步步逼近,宋軍無奈只得南撤,從此宋文帝再也無力爭奪中原。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頻繁南下攻齊(479年,宋中領軍將軍蕭道成代宋建立齊朝),至此,北魏、南齊進行了長達23年的戰爭…… 而伽藍雨的故事,正是對那個戰火紛飛年代一個悽美愛情故事的描述。 僧人在寺裡敲著木魚誦經,天下起了雨,僧人拿起木魚,走到禪房之外,看著門外的煙雨、思緒飄到了很遠的地方…… 宋文帝時期,一守城將軍奉命駐守洛陽城,其間邂逅當地一名女子,一見如故,很快便私訂終身。此時北魏來犯,將軍奉命出征,臨別時拉住女子的手:“等我打勝了後,一定回來迎娶你……” 倆人依依昔別,女子守在城門口,看著將軍坐在馬鞍之上,頭也不回地離去…… 將軍此徵一去便是數月,其間劉宋節節敗退,宋文帝一氣之下連斬二將,北魏全線出擊,強渡黃河,宋文帝不聽朝臣進言,發動強攻,不敵之下,洛陽失守。宋文帝只得撤兵,而重傷的將軍則流落於伽藍寺中。 待將軍傷復之後,本想回朝,無奈此時劉宋大勢已去,回去只有死路一條。死,將軍從未怕過,但想著曾經的誓言,加上對宋文帝亂殺良將之舉已至心寒,無奈之下,委身於伽藍寺為僧,希望有朝一日平昔戰火,再回到她的身旁。 他們昔別的城門,有一位女子經常坐在一塊石板上等著心愛的人回來。每每遇到前方歸來的人,女子便問有沒有見過將軍,但始終沒有將軍得勝歸來的訊息。 女子從未放棄過,仍然日復一日地等著。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終於傳到了在伽藍寺出家的將軍耳裡。 但將軍不能回去,此時北魏已遷都洛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南北朝戰爭還在繼續,他必須活下去,等到戰爭結束那一天…… 不知道多少年,戰爭終於結束了。 將軍第一次走出伽藍寺的那傾斜、像要倒塌一樣的山門,回到了那個日思夜想的地方。 一身平民打扮的他,來到殘破的早已斑駁不堪的城門前,他走到他們分別的地方,在那棵早已枯掉的大樹旁邊,摸著那塊她天天等待他歸來時坐的石板…… 城郊傳來優雅的牧笛聲,路過的人告訴將軍,這裡曾有一個女人一直等著她心愛的人歸來…… 重新踏足熟悉的土地,他心裡的感受,卻是那麼複雜,彷彿一切又回到了羨煞旁人的當年…… 他在這座殘破的孤城裡尋著她的蹤影,但始終找不到,天上的雨紛紛落下…… 他相信她一直在等她…… 孤城的老者告訴他,她一直是一個人……到死那天都是…… 僧人又回到蒲團之上,靜靜地坐著,敲打著木魚…… 天上的雨仍然在紛紛落下,落在禪房外那塊石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