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
2 # 可達鴨君
個人認為酒店+文化這塊涵碧樓酒店做的比較具有參考性,酒店整體中西結合,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理念,也秉承了臺灣涵碧樓一貫的水準,不建立在鬧區,世外桃源般的淡雅,從酒店一詞的含義上獨樹一幟,非常有特色,現在人所理解的酒店無非包括商務型酒店,快餐型酒店,主題式酒店等,涵碧樓雖定位休閒度假酒店,上次經朋友推薦,有幸體驗了一次,我認為文化酒店更加符合他的身份,外表充滿現代鋼筋水泥的建築,讓人開始不覺得多麼獨特,但是一旦走進去後發現確是古樸迎襲,不得不感嘆,他將儒家思想灌入到由硬體組成的建築中,彷彿打開了人的任督二脈一樣,精妙絕倫。所以我由此得出結論,由一個硬體(現代)+軟體(特色)+一個主題思想(儒家)這種模式還是可取的,繼而等於從冗亂繁雜的型別酒店中脫穎而出,定有過人之處。
-
3 # 品牌全案策劃
我淺談一下:酒店是一門生意,也是一個載體,你要酒店加入文化,你必須要尋找到這個文化的伸展性,從視角的裝飾,VI應用,再到服務流程的體驗,都要你尋找文化定位。單純說加入文化,這個詞太廣了,要把基本架構理清方可進行文化主題的打造,希望給你有幫助!
中國之長處在有“倫理情誼,人生向上”兩大精神;中國之短處在缺乏“科學技術,團體組織”。——這是我多年以來用心研究所得之結論。中國文化已走到了改造途中,舊文化崩潰殆盡,新文化亟待創造。只是惜華人不自知其有不可磨滅之長,而妄想離開舊有一切,憑空建設新的,以致不能成功。以我研究所得,要建設新中國文化,第一在發揮固有精神引進團體組織,第二在以團體組織運用科學技術。只如此使圓滿無缺,更無其他。
何謂發揮固有精神引進團體組織?流俗以為中國缺乏民主,其實乃是缺乏進步的團體組織,誤為缺乏民主,更誤認是封建。於是把西歐的人個主義,自由主義,自我中心,權利觀念,都引進到中國來,而不知這些原為他們團體過強,干涉過甚之反動。在他們是對症下藥,而在我們缺乏團體生活者恰好藥不對症。更且加重其散漫之病,個人主義是團體生活之一種離心傾向,但我們卻正需要團體生活之向心力。所以可說完全錯誤。
近代西歐思潮於我不合用,最近東歐之集體主義是否合用呢,答,也不合用。抬高團體以壓個人者,似乎是加強團體生活之向心力。但要知道中國之病,一在散漫;二在被動。抬高團體之結果,便是專政和統制。專政和統制,更加重中國老百姓被動之病。所以這是藥不對症,藥與症相反。
總起來說,英美之路,蘇聯之路,皆與我不合。我們今天必須有一付藥,同時能治“散漫”“被動”二病,才可以有進步的團體生活實現。此藥方即以固有倫理精神,適用於團體與個人之間。舊倫理皆是此一人對彼一人之關係,例如五倫皆如此。現在我們要增加一倫,即“團體對個人”“個人對團體”之相互關係。倫理精神在尊重對方,在此,即是團體要尊重個人,個人要尊重團體。恐怕抽象理論不易瞭解,今特以我在鄒平所實行之鄉村組織,具體說明如次:
鄒平地方組織分鄉村兩級,村有村學,鄉有鄉學;村學鄉學,一面似是學校,一面似是公務機關。全村之人不論男婦老幼皆為村學學眾。鄉學以全鄉之人為其學眾,亦同。村學鄉學之組織規程不用法律條文之形式,而有《村學鄉學須知》一小冊,載明許多囑告的話。例如:《村學須知》中有學眾須知十三條,其第一條便是:
要知道以團體為重——村學是個團體,我們各人是團體中的一個人。團體事靠我們各人,我們各人還要靠團體。若一個人只圖自便,不熱心團體的事,團體散了,累及眾人,還害自己。
第二條,便是囑告他,開會必須到場,開會宣佈的話必須用心去聽。開會不到是不對的,不用心參加是不對的。
第三條便是囑告他有何意見即對眾說出,不說又是不對的。第四條便是囑告他們尊重多數,捨己從人。第五條便是囑告他更須顧全少數,彼此牽就。若不如此是不對的。如此一條一條,共十三條,皆從第一條“以團體為重”引伸而來。我完全不對他們說:你有出席權,你有發言權,你有投票權……這一類權利觀念的話,而指出他種種應盡之義,此即以倫理精神應用到團體生活間。特如第四條尊重多數,第五條顧全少數,尤見倫理精神之發揮與機械規定多數表決者不同。我若對鄉下人說,你有種種權利,他不希罕要;我今對他講理說義,他聽了都點頭心服。——以上系加強向心力,對治散漫之病。
轉過來再看:代表全村負責公務者為村理事,村理事由村學學董中之一人或二人任之。在學董須知裡面,則囑告:遇事公開討論,求得多數人瞭解與贊助。又囑告他要希望大眾監督公事,免出毛病。凡此種種,皆是“站在團體一面,則尊重個人”之義。由此一面處處啟發眾人過問公事,便引他們從被動轉為主動。對治了被動之病。
所以倫理關係互以對方為重之精神,適用到團體生活,實在是一仙方,既使華人從散漫入組織,又使華人從被動變主動。一個進步的團體生活,亦所謂民主的團體生活,於是成功。
但以上只說了發揮固有精神之一面,還有一面,便是要以“人生向上”精神引進團體組織。西洋近代國家和地方自治團體,無非為民眾謀福利而已,其人生向上精神殊不足。四五十年來,中國舉辦地方自治所以失敗無成,一則誤在摹仿西洋個人權利觀念,二則誤在摹仿西洋公共福利觀念。福利豈能不要,但眼中只知有福利,忘了“人生向上”則不可。按照中國精神,福利應該隸屬“人生向上”之內。所謂發揮固有精神者,倫理精神是其一,同時還要揭出“人生向上”精神才行。鄒平的村學鄉學,明白地說:村學是一個團體,鄉學是一個更大的團體:結此團體幹甚麼?為的是“齊心學好向上求進步”。一家兄弟同住,弟弟要強,哥哥不正經幹是不行的。夫婦倆過日子,這個好好地過,那個不好好過是不行的。闔村的人大家不齊心,沒有能辦好的事。不但一人不好,連累一家,一家不好,連累一村;“並且村裡情形不好,影響一家,家裡的情形不好,影響到一個人自身。要一身好,還須要一家好,要一家好,還須要一村好才行。因此我們闔村的人要聯結起來,共謀一切改良的事,大家振作,合力整頓。”——此引錄村學鄉學須知原文一段。
向上精神提振起來,則地方公益自然興辦,福利自然實現。為了“齊心學好向上求進步”之口號,常常在心目間一刻不忘,所以化社會為學校,全村之人為學生(仿照古時鄉約稱約眾之例稱為學眾)。村中公共機構,不稱為村公所,而稱村學,納地方自治於全村向上求進步之中。“倫理情誼,人生向上”。自周孔以來數千年,早於人心深處大有啟發,今天要民族復興,必從復興此精神入手。否則精神不振,更何能吸收外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