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哥侃網際網路
-
2 # 空空話續
極易敏感的人,大部分存在一種普遍的現象——以前經歷過對內心有傷害和打擊的事情,甚至是重創。心靈受創以後,我們會很本能地將自己過度保護起來,害怕自己再受傷,然後變得敏感,或者多疑。
敏感的人,一方面是害怕再次受到傷害,對自我過度保護;另一方面,他(她)對身邊的人是友好的,但缺乏安全感。
我們應該嘗試著重新敞開我們的內心。
敏感是內心的一種執著
很多人在受了傷以後,再次面對同樣的事情,就會讓自己縮排堅硬的軀殼裡面,害怕再次受傷。我們應該勇敢地敞開心扉。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解鈴的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找一個最信任的朋友,說一說自己曾經的過往,也是開啟心結的一種方式。
你的快樂與否無關於他人,而是你自己
因為敏感,所以我們常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不感快樂。你所處的情境由你的內心所造。如果你對身邊的人是信任的,你不會敏感;如果你不過度的去在乎很多的事情,你便不會胡思亂想。試著將那些所謂的執著放下。
人心本都是善良的
我相信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我們可以用自我的善知善念,去化解那些有意無意的傷。我們可以嘗試著去理解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為什麼要那麼做,放過他們所犯的錯,也就是放過自己的內心。
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回過頭去看一看過往,其實我們只是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內傷,而我們的翅膀並沒有被折斷,我們依然在前行。放下即是自在,我們既憧憬著快樂和希望,也要學會面對創傷。
-
3 # 慕三子
“敏感”一詞屬於中性詞:兩種釋義。(1)對外界變化反應快,面板或神經上比較敏感的部分。(2)對一件事一個事物或某種東西非常敏銳、察覺快速、可很快判斷或反應過來。
今天所問的應該是第2釋義,對一件事或某種東西非常敏銳,察覺快速能迅速的判斷出來。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敏感的人為什麼不快樂?每個人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的結束,其過程就是發現事物、解惑事物、接受事物的過程。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從不瞭解到了解、最後到喜歡這個過程就是快樂。一段故事從讀懂到領悟這個過程就是快樂。一個謎語從未知到得果這個過程也是快樂的。一種現象從不接受到接受認可同樣是快樂的。大家發現沒有?這些例子中都有兩個字【過程】,對,這個【過程】才是讓人快樂的根本。
敏感的人大多頭腦靈活、反應迅速、不能說有大智慧但很聰明,對新事物新現象接受能力極強。別人還在【過程】中,他卻看到了本質,看透了就索然無味了,更談不上快樂。一段故事講完大家還沉浸在故事中領悟,他卻從故事的表像看到了故事背後的東西,這也就很無趣了。公司聚餐下屬給他添菜,平常之事敏感的人可能就想到了利益關係,‘是不是下屬有什麼目的’?瞬間心情不美好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其實敏感的人在某些事上還是很有優勢的,但太過敏感就是自尋煩惱了。
敏感的人如何能自嗨呢?
《一》獨處
獨處有時候可以使一個敏感的人快樂,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可以更多時間去研究更高層次的事物參悟上極的人生哲理,做一個高冷的學者。或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獨立工作,潛心攻克技術這也是一個人生成就,更不會辜負你聰明的大腦。這種環境能使你快樂!
《二》知己
前面已說過敏感的人大多頭腦靈活、個性聰明。可以在生活中找尋三兩知己,聊聊天,喝喝茶,一起交流人生觀點,甚至一起做做事業。似己的知己在一起交流順暢,可能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大家都彼此明瞭,可以說是心有靈犀。這樣的生活也會使自己很快樂。
還是那句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形形色色的人才能組成色彩斑斕的世界,其實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快樂,到底怎樣才能快樂呢?自在隨心!!!
回覆列表
敏感,其實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敏感是一種生存天賦,可以幫助我們敏銳地觀察身邊環境,可能更有創造力,在工作上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敏感也會讓我們時常陷入對外界評價的糾結中,失去自主權,任由外部環境干擾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所以,不必將“敏感”視為一種缺點,而是要更客觀地評價這個特點,同時我們還可以做出更多調整,讓敏感的負面影響變得更小,多多發揮它的長處,讓自己獲得不那麼累。
1. 每天給自己留一點充電時間
你的大腦一整天都在高強度運轉,處理身邊的環境資訊,吸收感知他人的情緒,一天下來它也很累了。給它一段休息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儘量減少身邊的刺激物,比如在開車時關掉收音機,在上廁所時放下手機,在睡覺時戴上眼罩、耳塞。冥想也是一種減少大腦刺激,放鬆解壓的好方法。
2. 分析、控制自己對刺激物的反應高敏感人群常常會把負面刺激物放大,一種放大的形式是過度個人化,比如把針對整組組員的批評當成針對自己一個人的,俗稱“背鍋俠”。另一種形式是過度泛化,比如同事覺得你的新發型不適合你,隨口評價了一句,你把這個評價過度理解成是同事對你這個人的負面評價。
當接收到的刺激物使你產生了負面反應,試著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這個評價是針對我一個人、針對我的某個特定方面還是針對一組人?對方這樣評價的意圖是什麼?我產生負面情緒是出於憤怒、難過還是自卑?”透過自我分析,識別自己的“過度泛化”或“過度個人化”心理,對刺激物達到更準確的認識,由此更好的控制情緒。
3. 時刻關注自己的“能量值”,改變人際互動模式
當你工作了一整天,回家躺床上想看個劇放鬆一下時,你的朋友卻打來電話開始抱怨起她的老闆,1個小時、2個小時……照這架勢她還能再不間斷地講2個小時。遇到這種情況,學會委婉而果斷地打斷她,讓她知道你理解她的遭遇,願意盡你所能幫助她,但你此刻很累需要休息。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能量值處於低谷時,學會改變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避免這種被動接受負能量的模式,轉向獨處或3人以下的較為輕鬆平和的人際模式。
4. 針對“高刺激環境”提前做準備
如果你知道自己將要處在一個高刺激物的環境中,比如一場應酬或重要的會議,那麼提前做好準備,休息充足保證自己在“滿電”狀態,前一天或幾個小時前都儘可能讓自己放鬆,可以選擇獨處的方式減少周邊的刺激物,為之後的高強度大腦運轉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