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歷史上是沒有“劉備借荊州”這一說的,只有“換”荊州一說。“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是由曹蜀吳三方勢力瓜分的,劉備和孫權基於自己的利益,對荊州己方佔領地區進行了兌換而已。既然沒有了“劉備借荊州”這一說,自然也就沒有“只借不還”這個問題了。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由三方瓜分

    荊州當時下轄南陽郡、江夏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七郡。

    赤壁之戰中,雖然劉備和孫權是聯盟狀態,但劉備在赤壁之戰之中的作戰實在是有限,因為他手中當時僅有兩千多兵力,基本沒有出什麼力。

    赤壁之戰曹操敗退後,東吳一方展開追擊,而劉備則上表朝廷請封劉琦為荊州刺史,之後南下荊州南部,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全部投降,並由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曹操依舊佔據著南陽郡。江夏郡和南郡則被劉備孫權瓜分,孫權佔據江夏郡和南郡北部,劉備佔有江夏郡和南郡南部。

    沒有“借荊州”,只有“換荊州”

    劉備當時屯兵公安,作為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擁有了一定的根基之地,但實際上並不利於發展。於是他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用自己佔據的江夏南郡換取孫權手上的南郡北部,但由於南郡戰略地位太過重要,孫權並未同意。

    ▲魯肅

    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戰敗,是赤壁之戰的戰敗者,但其實力依然強大,且戰略重心仍然在江南地區。孫權為了和劉備聯手對抗曹操,於是同意了劉備換地的提議。而孫權之所以會同意,我認為主要出於三點考慮:

    1. 地勢對孫權不利。赤壁之戰後曹操並不死心,建安十四年(209年),“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淮南地區仍然遭受著曹操的威脅,而孫權所佔據的南郡和江夏郡北部處在劉備和曹操夾擊之下,形勢極為不利。

    2. 將劉備推到臺前。在完成換地之後,劉備便等於擁有了整個南郡,而孫權則擁有了整個江夏郡,一方面可以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對抗曹操;另一方面,曹操一旦南下因為南郡的戰略意義遠大於江夏郡的原因,劉備必將成為對抗曹操的主力。

    ▲孫權出兵交州

    3. 東吳可抽手另圖發展。在劉備成為對抗曹操的急先鋒後,東吳的北部壓力將會減小,東吳可以在其他方面另求發展。果然,赤壁之戰一年後,建安十五年(210念),孫權交州刺史步騭揮師南征,交趾太守士燮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制,交州就此落入了孫權手中。

    為何東吳和蜀漢圍繞荊州爭奪不休

    建安十六年(211年)之後,曹操的戰略重心開始轉向西北地區,向關中和西涼用兵。

    而孫權在徹底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後,國力大增,再加上沒有了曹操這個威脅,北方壓力大減的情況下,孫權和劉備開始圍繞荊州展開了爭奪。

    ▲曹操、劉備、孫權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西進奪取益州,孫權便以諸葛瑾為使討還南郡,劉備自然不會答應。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則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而此時曹操卻出兵漢中,直接威脅了劉備的益州北部,劉備為了避免父輩收地,不得不與孫權議和,將長沙和桂陽兩郡作為交換還給了孫權。

    至此,荊州七郡仍然被三方瓜分,但格局發生變化,曹操仍然佔據南陽郡,而孫權則佔據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劉備則佔據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但由於劉備佔據的荊州地區地處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可直接攻擊東吳腹地,這將使東吳時刻處在劉備的威脅之下,這便是東吳對劉備所佔據的荊州三郡虎視眈眈的原因。

    而劉備一方呢?在丟掉益州之後,東大門被牢牢關死,勢力將完全被困在益州地區,對於向外發展極為不利,這則是劉備必須重新奪回荊州的原因。

  • 2 # 一貳一橙

    劉備借荊州,一借不回頭這句歇後語基本上人人都能說出個道理來。關於這件事的辯論大賽自清末就開到現在還沒完結。喜歡劉備的說荊州本來就是劉備的,討厭劉備的則說他背信棄義。

    我認為劉備這事做得不地道,但孫權也有點自作自受。

    借荊州其實只借了南郡

    所謂劉備借的荊州其實只借了南郡,而南郡是周瑜從曹仁手裡奪過來的,這是實際上的荊州主人。不過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合作,互相幫助,劉備上表朝廷請求封孫權為豫州牧,孫權則上表劉備為荊州牧,也就是說,朝廷特許的新一任荊州主人其實是劉備才對。

    劉備是朝廷封的荊州牧,可是省會城市南郡卻在孫權手上,這荊州牧做得不三不四,不倫不類的,所以才有了借荊州的事情,劉備也才有了借荊州不還的底氣。

    借一郡還三郡,孫權不算虧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分割成三部分:荊北襄陽,南陽在曹操手裡,荊南四郡和江夏在劉備手裡,省會南郡則在孫權手上。之後劉備把南郡借走,孫權就傻眼了,合著自己出力最多,損失最大,結果連一塊地盤都沒有,好處全給劉備了。

    劉備也知道孫權不服,但也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後外部壓力越來越大才準備和孫權和解,割了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自己拿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雖然南郡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但一下子換了三個郡,孫權的勢力開始擴充套件到交州(今越南)一帶,這波算下來也不算虧。

    劉備借南郡不還確實不地道

    南郡本來就是周瑜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打下來的,戰鬥中周瑜還中了一箭,因為這個還導致了周瑜早逝,結果南郡被借,劉備反倒成了荊州主人,獲利還最多,這擱誰受得了?

    之後孫權,魯肅接連想討回南郡,劉備先是“得蜀還荊”,然後又是“得涼還荊”,這口吻和現在那些老賴說我先賺到一百萬再還你五十萬,然後又是要賺到一千萬再還你五十萬一模一樣。果然自古以來欠債的都是爺啊!

    劉備破盟,後果很嚴重

    就因為劉備拖泥帶水,孫劉聯盟這時候已經有了裂縫了,而且越來越大,劉備想補已經來不及了。之後關羽北伐,還擅自動用孫權領地桂陽的糧食,這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孫劉聯盟正式破裂,呂蒙白衣渡江,荊州全失,關羽被殺,劉備終於以極大的代價償還了他背約破盟的債務。

  • 3 # 浙江子任

    破盟應該是雙方徹底撕破臉皮,劉備在孫權偷襲江陵前的行為應該算耍無賴。

    在建安二十年時,魯肅呂蒙等人偷襲荊南三郡,劉備率軍回到荊州準備和孫權兵戎相見,當時情勢劍拔弩張,但是隨即迫於曹操的壓力劉備又舔著臉向孫權求和。

    劉備自言得南郡可以為孫權分憂,但事實上一直是孫吳單方面承受曹魏的巨大壓力。而劉備一直避重就輕、插科打諢。而且還取得了益州漢中,自然為孫權忌憚。

  • 4 # 南朝居士

    這都不算事。

    何為盟約?雙方實力相當,盟約才有效,如果你認為你能佔到便宜,自然會撕毀盟約,反之,對手也會撕毀盟約,

    只有在對手覺得他比你強,撕毀盟約來攻打你時,你啪啪打臉,展示自己的實力,讓對方看到你的實力,才能重新簽訂盟約。

    比如,金國跟南宋簽訂盟約,然後金國覺得可以佔到便宜,于是馬上撕毀盟約,攻打南宋,最後被南宋打臉,不得不重新簽訂盟約,雙方和平。

    但後來,南宋也覺得自己可以佔到便宜了,馬上也撕毀盟約,結果也被打臉了,之後就老老實實的待著。

    劉備也認為自己可以佔到便宜,于是馬上撕毀盟約,只是沒想到,輸的有點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的助聽器質量好不好?配進口的好還是國產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