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兲下Fighting
-
2 # 清晨明露
父母家人可以負責孩子的成長,但是無法負責孩子的人生,更沒有辦法用一個演算法來預測孩子的人生軌跡。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完成在自己身上沒有完成的夢想,但是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他長大成人以後,有權利選擇自己餘下的路該怎麼走,往往這個時候父母是沒有辦法干涉的。
如果說孩子的人生非要有一個強制性的演算法的話,那我覺得應該是:
孩子的人生=a*價值觀教育+b*交友觀教育+c*是非觀教育
其中價值觀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交友觀決定了孩子的人脈圈子,是非觀決定了孩子是不是能有所成就,而abc分別帶表的是在不同角度上給孩子的教育程度深淺如何。
曾經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成長就像蒙著眼睛開公交,每個人都在給你指不同的方向。
確實,在學校,每張考卷上都會有老師的紅筆批註,錯誤和正確都有著一套完整的標準答案。
但畢業之後,翻開人生這張終極試卷,才會發現生活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A、生性高潔 B、會游泳 C、白 D、脖子長。
什麼?
居然是語文作業題!我不禁想到,你們出這道題的時候考慮過鵝的感受嗎?它知道自己生性高潔嗎...
其實,這道題暴露的正是現在教育的弊端。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教育方法,試問: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你能找到標準答案嗎?
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不可否認“1+2=3;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樣的題目確實有標準答案,可是語文、歷史、政治裡的主觀題,“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強行給它們加上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會餓死孩子的腦袋,養成死記硬背,懶於思考的習慣。
多年前,我們靠著死記硬背、困戰題海,臨時抱佛腳,也能考上大學、找到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工作。
可如今我們無法預料10年後、20年後,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該如何培養孩子。
未來,我們的孩子們也許會進入“無人XX”的未來。過去的學歷和成績,想要兌現成競爭力和能力,會越來越難。孩子們所遇到的機會和風險將會比我們這一代複雜得多。
正像教育家盧安克說的:“我不理解,為什麼我的學生希望我只讓他們做幾億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業題?如果我給學生的只是一些結果,他們永遠也找不到新的、別人還沒找到的東西。我的學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他們的生活才能改變。”
做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
現象級作家,《人類簡史》與《未來簡史》的作者瓦爾·赫拉利十分關注教育的問題,他提出了幾個事實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1)資訊過剩,所以將來必須注重培養理解資訊的能力;
2)變化太快,所以必須注重培養不斷重塑自我的能力;
3)破解人類,演算法對我們的瞭解越來越深入,人很容易被操縱。所以我們必須趕在它們之前瞭解自己,並且運轉得更快。
這三點給我們為人父母的啟示是:對於未來,人擁有的最重要的是高階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創造能力。
今天,教育體制是龐大的,想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可是我們的孩子卻在一天天的不斷長大,如果我們繼續教孩子學習過去的知識,將很難解決未來的問題。身為父母要注重培養的是,孩子理解資訊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因為強大的思考能力是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
邏輯思維強的人是怎樣處理問題的?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電影《教父》
聽到這句話我深有體會,曾經在一項重大活動中我要和一位95後的小男孩對接。
我有點擔心男孩年齡太小沒有經驗,可實際情況是這個95後的男生,無論在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質量上都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
他從需要的結果出發,倒推出需要的因素,把所有和尋求解決方法的無關因素都排除在外,做成了有完整流程思維導圖。
這樣,在既定的框架裡,把事情一條一條地捋順,每一個步驟都跟著邏輯,非常清晰明瞭。
他和我說,他父親是資深程式猿,從小,父親就給他做了很多有關邏輯的訓練,他從中學時,就開始自己程式設計,所以才練就了強大的思考能力和邏輯能力。
其實思考能力和邏輯能力的高低並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和後天的訓練有很強的關係。越早訓練,效果越明顯。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思維邏輯能力的黃金時期。
要是在以前,提升孩子思維邏輯能力的方法大多是做很多的推理題目,進行題海戰術。而現在,很多的父母都為孩子選擇了“程式設計”。
在程式設計世界裡,每一個步驟都是有嚴格的步驟,沒有差不多、沒有隨便,只有“嚴謹和準確”,一步不對,程式就走不通。
而且程式設計思維的核心就是“理解問題——找出路徑”,在問題和答案之間找到那條最短的路徑,這就要求孩子們充分動腦,找到思路,設計步驟,最後一一執行。
所以,孩子透過程式設計不僅端正了孩子學習的態度,能夠有效的鍛鍊孩子的思維方式,建立高效的思考模式、做事視角。
學程式設計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經常收到家長反饋說:“我家倆娃之前特別喜歡在我身邊問“為什麼”、”為什麼“,活脫脫一個行走的“小喇叭”。
自從我給他們報名了核桃程式設計後,現在遇到什麼問題了,第一反應不是跑來問我和她爸,而是先自己思考幾分鐘,想想能不能找到答案,實在是解決不了,再跑來請教我們。
之前倆娃學完基本的術語,只能簡單操作一些指令。現在5節入門課程快要學完了,已經完成了5個程式設計作品。
比如上次思迪生日時,妹妹就利用Scratch給姐姐做了一個不停迴圈的蛋糕圖形,讓我驚喜不已。
沒想到每天1小時,5周時間,居然能讓孩子自己開始創作遊戲、程式,而且現在對數學學習也有興趣了...
做為老師,每次看到這樣的反饋,心裡除了欣慰,更深知一個好的老師,絕不僅僅是講授知識,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散發出對知識的熱愛,對思維的啟迪和對育人的情懷。
讓孩子透過程式設計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讓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了解科學,接觸科學,做未來世界的創造者,一直是我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