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魯生
-
2 # 李爾勳
秦腔遍及大西北,古老的劇種一直在民間傳承,西北作為秦腔的發源地,老年人幹活累了吼幾聲秦腔,力氣倍增。幹活之餘秦腔解乏,過年之時秦腔熱鬧,開業大典秦腔助興慶賀。老年人離不開秦腔,年青人由於使用手機,流行歌曲影響淡化了秦腔,使傳統劇目有疑忘的可能,應在青年中普及宣傳應用。
-
3 # 非文灼灼
秦腔,是曾廣泛流行於西北地區的地方戲曲。是西北地區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娛表演形式。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秦腔逐漸沒落,到現在,以前縣級劇團已經生存不下去了,大都是隻有幾個人拼湊的臨時班子,在偏遠地區的廟會,喜事上表演。而高階的大型劇團一般觀眾也沒有機會看到現場表演,只能在電視上看看,可是,當開啟電視,選擇看戲曲的機率又有多大呢?所以,作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勢在必行。
其實,不僅僅是秦腔面臨保護問題,其他地方戲曲,諸如評劇,越劇,粵劇,黃梅戲,花鼓戲,乃至有“國劇”之稱的京劇面臨同樣的問題,京劇也曾是地方戲曲崑曲向北發展,在當時的北平流行起來叫平劇,後來改稱京劇。
要談秦腔或者地方傳統戲曲的保護問題,我們先了解地方傳統戲曲怎麼沒落的。
首先,是戲曲的表現形式是一個劇目反覆表演,簡單的說就是“重播”“重播”又“重播”問題。這是戲曲的特別表現形式。想想看,在如今這個實況直播的時代,不看都知道結果的講故事方式,一個表演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劇目,怎麼期望人們一次次去看。
其次,人物臉譜化,忠奸淨末醜一看便知,所以,就算那個曲目沒看過,也沒有懸念引導觀眾看下去。
第三,資訊化產品對於的傳統文化衝擊。電視,電腦,尤其智慧手機的普及,讓觀眾即時可以觀看的資訊太多,就算對傳統戲曲有興趣也未必到戲院去看,一部手機足夠。
第四,城鎮化加速,讓傳統地方戲曲失去了生存土壤。
分析完以上原因,我們自然可以想到從一下幾個方面去保護傳統戲曲。
首先,傳統戲曲在曲目上要創新,要從現代生活中提煉素材,挖掘貼近現代生活的素材作為表演曲目。
第二,國家層面的文化主管部門調研傳統戲曲,形成傳統戲曲保護明錄,對傳承人,傳承團體的資金支援
第三,大型劇團下基層演出,落地實施。
第四,城市建設中,戲院建設給予支援。
第五,農村的簡易戲院資金支援改造
-
4 # 神諞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域草根文化,從有明一代開始一直至今,以其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流播甚廣,作為中國戲曲“梆子腔”的鼻祖,在整個中國戲曲的發展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影響力非常深遠。在時代的變遷中,秦腔以其獨有的地域文化特性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西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時至今日秦腔依然是西北地區最受歡迎的文化形式。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化生活的多樣性的發展,秦腔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逐漸的走下坡路,面對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多樣性的需求和城鎮化的發展,秦腔表現出市場演出急劇萎縮、從業人員技藝素質低下、劇目結構失傳失衡、觀眾流失嚴重結構失衡等主要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的出現,秦腔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度推進,秦腔開始了它的再次復興繁榮之路。前面說過秦腔是西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草根文化,因此上說秦腔的保護和發展必須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這個基礎載體,以群眾的需求為依託,努力提高技藝水平,深度挖掘整理劇目,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積極的服務於人民大眾,才能談及秦腔的復興繁榮。也只要抓住這個總綱,方能談及秦腔的傳承和發展,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延續秦腔的生命力。保護的基礎是傳承,沒有良好的傳承,是不可能保護好秦腔的。秦腔雖為草根文化,但其本身具有嚴格的藝術特性的,這個藝術特性就是中國戲曲所共有的程式化,離開程式化也就離開了秦腔發展的客觀規律,如果不遵循客觀規律,拿什麼來保護秦腔的發展啊?秦腔的發展始終是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因此上說,秦腔傳統劇目是秦腔的魂,上秦腔的根,沒有紮實的傳統劇目的傳承,那麼現在所倡導的所謂秦腔的創新和保護就根本是無稽之談,因此上說,秦腔的保護要非常重視秦腔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和舞臺再現,否則秦腔即將失去本來的藝術面貌,變成陰陽怪氣的四不像。藝術是服務於人的,同時人也是服務於藝術的,秦腔的保護和發展除了要深度融合到人民群眾中外,從業者自身素質的高低至關重要,要嚴格按照秦腔的藝術規矩進行秦腔的人才培養,萬不可隨心所欲,將秦腔的保護和傳承帶入企圖,使秦腔這個具有光輝歷史的“梆子腔”鼻祖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
5 # 老普洱策劃紀行
【觀點】非遺文化專案生存和發展,自上而下有些優勢;自下而上強推,靠熱情堅持比較有難度。
第一,先不說“秦腔”,分析“國粹”京劇的現狀也是堪憂!劇團運營體制,戲曲學校傳承,名家子弟轉型,演出依賴贊助,票房全靠票友……儘管有文化權威機構的支援和扶持,京劇無法經得起當代市場娛樂消費的衝擊!
第二,德雲社作為傳統相聲品牌,二十年打磨佔據相聲市場半壁江山,郭德綱拜師京劇,張雲雷試水相聲偶像路線,岳雲鵬跨界發展,難得成為“傳承人式曲藝”商業化營銷成功者。
第三,反觀“秦腔”,這一地方劇種的保護、傳承、發展以及若要“過的滋潤”有聲有色,或許從京劇國粹化到時尚化、從相聲電視螢幕到大小劇場化,有所啟發和借鑑。
第四,秦腔的“上位”表現,得益於幾次難得的跨界,海外演出、秦腔為背景的電影、助力歌星伴奏……等等,讓散發黃土高坡的蒼涼大音傳播給大都市芸芸眾生。但是畢竟無法做到京劇的普及,甚至比其他地方劇種兄弟日子更不容易。
小結:秦腔的“活化”必須走國家文化戰略,至少是地方文化思路,藉助“一帶一路”,秦腔是不是可以有所擔當?依託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家國情懷”、“鄉愁文化”東風,構思秦腔文化品牌的頂層設計!
回覆列表
秦腔的實用價值日漸式微,國家接手維持生計,以延續審美價值,應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唯一辦法。其他地方劇種,包括國粹京劇、崑劇概莫能外。某些領導瞎起勁,貼上“高雅藝術”、“民族之光”各式標籤,心意甚善手法堪笨,於事無補徒喚奈何。宋元以來戲曲,逐漸擺脫祭神拜鬼儺戲樣式,引入民間傳說故事,續存文明傳統,堪稱居功至偉。新編歷史劇、革命樣板戲的光怪陸離指望,不多時日便可消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