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它完全可以滿足4個月前寶寶的生長髮育需要,通常寶寶1-3個月時,只需喝少量的菜水、果汁,補充一定的維生素,不需任何輔食,實際上,許多寶寶都無法適應過早新增輔食。 有的母親擔心母乳不足影響了寶寶的發育,希望給寶寶更多的營養,過早地給寶寶新增輔食,這樣做常常會適得其反,對寶寶身體健康不利。過早地吃米粉等輔食,可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體格生長和腦發育。有的母親覺得母乳充足,有足夠的營養餵養寶寶,而推遲新增輔食。其實4個月後的母乳中鐵的含量越來越少,需要從輔食中得到補充。有的父母覺得新增輔食太麻煩,特別是寶寶剛開始學習時會弄得一塌糊塗,父母索性將米粉、奶糊裝進奶瓶讓寶寶喝,或者乾脆推遲新增輔食。學習吃輔食對寶寶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營養,刺激牙齒、口腔發育,訓練咀嚼及吞嚥功能,更是寶寶邁上新的成長階梯的起點。一般從4-6個月開始就可以給寶寶新增輔食了。混合餵養或人工餵養的寶寶4個月以後就可以新增輔食了,而純母乳餵養的寶寶要晚一些,但每個寶寶的生長髮育情況不一樣,個體差異也不一樣,因此新增輔食的時間也不能一概而論。 父母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判斷是否開始新增輔食: 體重:體重需要達到出生時的2倍,至少達到6千克。 吃不飽:比如說寶寶原來能一夜睡到天亮,現在卻經常半夜哭鬧,或者睡眠時間越來越短;每天母乳餵養次數增加到8-10次或喂配方奶粉1000毫升,但寶寶仍處於飢餓狀態,一會兒就哭,一會兒就想吃。當寶寶在6個月前後出現生長加速期時,是開始新增輔食的最佳時機。 發育:寶寶能控制頭部和上半身,能夠扶著或靠著坐,胸能挺起來,頭能豎起來,寶寶可以透過轉頭、前傾、後仰等來表示想吃或不想吃,這樣就 不會發生強迫餵食的情況。 行為:如別人在寶寶旁邊吃飯時,寶寶會感興趣,可能還會來抓勺子,搶筷子。如果寶寶將手或玩具往嘴裡塞,說明寶寶對吃飯有了興趣。 伸舌反射:很多父母都發現剛給寶寶喂輔食時,寶寶常常把剛喂進嘴裡的東西吐出來,認為是寶寶不愛吃。其實寶寶這種伸舌頭的表現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稱為“伸舌反射”,說明喂輔食還不到時候。伸舌反射一般到4個月前後才會消失。如果在消失之前堅持喂輔食,一味地硬塞、硬喂,不僅父母很有挫折感,讓寶寶也覺得不愉快,不利於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 吃東西:如果當父母舀起食物放進寶寶嘴裡時,寶寶會嘗試著舔進嘴裡並嚥下,寶寶笑著,顯得很高興、很好吃的樣子,說明寶寶對吃東西有興趣,這時就可以放心給寶寶餵食了。如果寶寶將食物吐出,把頭轉開或推開父母的手,說明寶寶不要吃也不想吃。父母一定不能勉強,隔幾天再試試。 輔食的種類有哪些?Go Top 按製作工藝分類: 根據製作工藝,輔食可分為自制輔食和商業輔食。 自制輔食:通常指利用家庭自備的大米、蔬菜、水果或其它高營養食品為原料,利用家庭做法,研磨、烹製,自行調製而成的湯、粥、泥狀可供嬰兒食用的,可消化吸收,能夠為嬰兒提供所需營養的輔助嬰兒食品。 商業輔食:特指透過現代先進工藝裝置,科學搭配,批次研發、生產,並特別加入各種寶寶健康發育成長所需稀缺營養元素,在各大商超、嬰童店等進行售賣的嬰兒輔助營養食品。 按輔食性狀分類: 根據不同性狀,輔食可分為液體食物、泥糊狀食物和固體食物三大類。 液體食物:主要指果汁、菜水一類可飲用的食物。 泥糊狀食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工業化泥糊狀食物,包括米粉和瓶裝泥糊狀食物;二是家庭製作的泥糊狀食物。 固體食物:指比泥糊狀食物更成型,但比成人固體食物更為細軟的食物。根據不同來源,寶寶食物分為植物來源性食物和動物來源性食物兩大類。植物來源性食物包括穀類食物,如米麵、蔬菜、水果等;動物來源性食物包括肉類、禽類和奶類、蛋類等。 輔食新增的8個原則Go Top 1、從一種到多種 不可一次給寶寶新增好幾種輔食,那樣很容易引起不良反應。開始只新增一樣,如果3~5天內寶寶沒有出現不良反應,排便正常,可以讓寶寶嘗試另外一種。 2、從流質到固體 按照流質食品——半流質食品——固體食品的順序新增輔食。如果一開始就給寶寶新增固體或半固體的食品,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難以消化,會導致腹瀉。 3、量從少到多 可以一開始只給寶寶喂一兩勺,然後到四五勺,再到小半碗。剛開始加輔食的時候,每天喂一次,如果寶寶沒有出現抗拒的反應,可慢慢增加次數。 4、不宜久吃流質食品 如果長時間給寶寶吃流質或泥狀的食品,會使寶寶錯過咀嚼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咀嚼敏感期一般在6個月左右出現,從這時起就應提供機會讓寶寶學習咀嚼。 5、輔食不可替代乳類 有的媽媽認為寶寶既然已經可以吃輔食了,從6個月就開始減少寶寶對母乳或其他乳類的攝入,這是錯誤的。這時寶寶仍應以母乳或牛奶為主食,輔食只能作為一種補充食品,否則會影響他健康成長。 6、遇到不適即停止 給寶寶新增輔食的時候,如果寶寶出現過敏、腹瀉或大便裡有較多的黏液等狀況,要立即停止給寶寶喂輔食,待恢復正常後再開始(過敏的食物不可再新增)。 7、不要新增劑 輔食中儘量少加或不加鹽和糖,以免養成寶寶嗜鹽或嗜糖的不良習慣。更不宜新增味精和人工色素等,以免增加寶寶腎臟的負擔,損害腎功能。 8、保持愉快的進食氛圍 選在寶寶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時候喂輔食,當寶寶表示不願吃時,不可採取強迫手段。給寶寶新增輔食不僅僅為了補充營養,同時也是培養寶寶健康的進食習慣和禮儀,促進寶寶正常的味覺發育,如果寶寶在接受輔食時心理受挫,會給他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讓寶寶愛上輔食小竅門Go Top 1、示範如何咀嚼食物 有些寶寶因為不習慣咀嚼,會用舌頭將食物往外推,家長在這時要給寶寶示範如何咀嚼食物並且吞下去。可以放慢速度多試幾次,讓他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2、勿喂太多或太快 按寶寶的食量餵食,速度不要太快,喂完食物後,應讓孩子休息一下,不要有劇烈的活動,也不要馬上餵奶。 3、品嚐各種新口味 飲食富於變化能刺激寶寶的食慾。在寶寶原本喜歡的食物中加入新材料,分量和種類由少到多。逐漸增加輔食種類,讓寶寶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寶寶討厭某種食物,家長應在烹調方式上多換花樣。孩子長牙後喜歡咬有嚼感的食物,不妨在這時把水果泥改成水果片。食物也要注意色彩搭配,以激起寶寶的食慾,但口味不宜太濃。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它完全可以滿足4個月前寶寶的生長髮育需要,通常寶寶1-3個月時,只需喝少量的菜水、果汁,補充一定的維生素,不需任何輔食,實際上,許多寶寶都無法適應過早新增輔食。 有的母親擔心母乳不足影響了寶寶的發育,希望給寶寶更多的營養,過早地給寶寶新增輔食,這樣做常常會適得其反,對寶寶身體健康不利。過早地吃米粉等輔食,可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體格生長和腦發育。有的母親覺得母乳充足,有足夠的營養餵養寶寶,而推遲新增輔食。其實4個月後的母乳中鐵的含量越來越少,需要從輔食中得到補充。有的父母覺得新增輔食太麻煩,特別是寶寶剛開始學習時會弄得一塌糊塗,父母索性將米粉、奶糊裝進奶瓶讓寶寶喝,或者乾脆推遲新增輔食。學習吃輔食對寶寶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營養,刺激牙齒、口腔發育,訓練咀嚼及吞嚥功能,更是寶寶邁上新的成長階梯的起點。一般從4-6個月開始就可以給寶寶新增輔食了。混合餵養或人工餵養的寶寶4個月以後就可以新增輔食了,而純母乳餵養的寶寶要晚一些,但每個寶寶的生長髮育情況不一樣,個體差異也不一樣,因此新增輔食的時間也不能一概而論。 父母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判斷是否開始新增輔食: 體重:體重需要達到出生時的2倍,至少達到6千克。 吃不飽:比如說寶寶原來能一夜睡到天亮,現在卻經常半夜哭鬧,或者睡眠時間越來越短;每天母乳餵養次數增加到8-10次或喂配方奶粉1000毫升,但寶寶仍處於飢餓狀態,一會兒就哭,一會兒就想吃。當寶寶在6個月前後出現生長加速期時,是開始新增輔食的最佳時機。 發育:寶寶能控制頭部和上半身,能夠扶著或靠著坐,胸能挺起來,頭能豎起來,寶寶可以透過轉頭、前傾、後仰等來表示想吃或不想吃,這樣就 不會發生強迫餵食的情況。 行為:如別人在寶寶旁邊吃飯時,寶寶會感興趣,可能還會來抓勺子,搶筷子。如果寶寶將手或玩具往嘴裡塞,說明寶寶對吃飯有了興趣。 伸舌反射:很多父母都發現剛給寶寶喂輔食時,寶寶常常把剛喂進嘴裡的東西吐出來,認為是寶寶不愛吃。其實寶寶這種伸舌頭的表現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稱為“伸舌反射”,說明喂輔食還不到時候。伸舌反射一般到4個月前後才會消失。如果在消失之前堅持喂輔食,一味地硬塞、硬喂,不僅父母很有挫折感,讓寶寶也覺得不愉快,不利於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 吃東西:如果當父母舀起食物放進寶寶嘴裡時,寶寶會嘗試著舔進嘴裡並嚥下,寶寶笑著,顯得很高興、很好吃的樣子,說明寶寶對吃東西有興趣,這時就可以放心給寶寶餵食了。如果寶寶將食物吐出,把頭轉開或推開父母的手,說明寶寶不要吃也不想吃。父母一定不能勉強,隔幾天再試試。 輔食的種類有哪些?Go Top 按製作工藝分類: 根據製作工藝,輔食可分為自制輔食和商業輔食。 自制輔食:通常指利用家庭自備的大米、蔬菜、水果或其它高營養食品為原料,利用家庭做法,研磨、烹製,自行調製而成的湯、粥、泥狀可供嬰兒食用的,可消化吸收,能夠為嬰兒提供所需營養的輔助嬰兒食品。 商業輔食:特指透過現代先進工藝裝置,科學搭配,批次研發、生產,並特別加入各種寶寶健康發育成長所需稀缺營養元素,在各大商超、嬰童店等進行售賣的嬰兒輔助營養食品。 按輔食性狀分類: 根據不同性狀,輔食可分為液體食物、泥糊狀食物和固體食物三大類。 液體食物:主要指果汁、菜水一類可飲用的食物。 泥糊狀食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工業化泥糊狀食物,包括米粉和瓶裝泥糊狀食物;二是家庭製作的泥糊狀食物。 固體食物:指比泥糊狀食物更成型,但比成人固體食物更為細軟的食物。根據不同來源,寶寶食物分為植物來源性食物和動物來源性食物兩大類。植物來源性食物包括穀類食物,如米麵、蔬菜、水果等;動物來源性食物包括肉類、禽類和奶類、蛋類等。 輔食新增的8個原則Go Top 1、從一種到多種 不可一次給寶寶新增好幾種輔食,那樣很容易引起不良反應。開始只新增一樣,如果3~5天內寶寶沒有出現不良反應,排便正常,可以讓寶寶嘗試另外一種。 2、從流質到固體 按照流質食品——半流質食品——固體食品的順序新增輔食。如果一開始就給寶寶新增固體或半固體的食品,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難以消化,會導致腹瀉。 3、量從少到多 可以一開始只給寶寶喂一兩勺,然後到四五勺,再到小半碗。剛開始加輔食的時候,每天喂一次,如果寶寶沒有出現抗拒的反應,可慢慢增加次數。 4、不宜久吃流質食品 如果長時間給寶寶吃流質或泥狀的食品,會使寶寶錯過咀嚼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咀嚼敏感期一般在6個月左右出現,從這時起就應提供機會讓寶寶學習咀嚼。 5、輔食不可替代乳類 有的媽媽認為寶寶既然已經可以吃輔食了,從6個月就開始減少寶寶對母乳或其他乳類的攝入,這是錯誤的。這時寶寶仍應以母乳或牛奶為主食,輔食只能作為一種補充食品,否則會影響他健康成長。 6、遇到不適即停止 給寶寶新增輔食的時候,如果寶寶出現過敏、腹瀉或大便裡有較多的黏液等狀況,要立即停止給寶寶喂輔食,待恢復正常後再開始(過敏的食物不可再新增)。 7、不要新增劑 輔食中儘量少加或不加鹽和糖,以免養成寶寶嗜鹽或嗜糖的不良習慣。更不宜新增味精和人工色素等,以免增加寶寶腎臟的負擔,損害腎功能。 8、保持愉快的進食氛圍 選在寶寶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時候喂輔食,當寶寶表示不願吃時,不可採取強迫手段。給寶寶新增輔食不僅僅為了補充營養,同時也是培養寶寶健康的進食習慣和禮儀,促進寶寶正常的味覺發育,如果寶寶在接受輔食時心理受挫,會給他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讓寶寶愛上輔食小竅門Go Top 1、示範如何咀嚼食物 有些寶寶因為不習慣咀嚼,會用舌頭將食物往外推,家長在這時要給寶寶示範如何咀嚼食物並且吞下去。可以放慢速度多試幾次,讓他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2、勿喂太多或太快 按寶寶的食量餵食,速度不要太快,喂完食物後,應讓孩子休息一下,不要有劇烈的活動,也不要馬上餵奶。 3、品嚐各種新口味 飲食富於變化能刺激寶寶的食慾。在寶寶原本喜歡的食物中加入新材料,分量和種類由少到多。逐漸增加輔食種類,讓寶寶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寶寶討厭某種食物,家長應在烹調方式上多換花樣。孩子長牙後喜歡咬有嚼感的食物,不妨在這時把水果泥改成水果片。食物也要注意色彩搭配,以激起寶寶的食慾,但口味不宜太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