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洞庭清水塘

    為什麼天然魚類很少發病,養殖魚容易發病

    外河水裡的魚其實也是一樣的生病的,不過,只是我們見到的比較少而已,因為養殖池塘經常看到死魚,自然就覺得養殖池塘魚死的多了。

    不過,養殖的魚確實是更容易比外河魚更容易發病,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池塘養殖密度大。現在搞池塘養殖都是多種魚一起混養,而且養殖密度是比較大的,而天然河溝裡面魚類的密度就小的多了。密度大自然消耗水中的溶氧多,如果魚類一直處於低氧,就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

    二是池塘中有毒物質更多。高密度養殖的池塘,除了魚類的排洩物之外,還會投入大量的餌料,這些排洩物、多餘的餌料就會分解發酵釋放有毒物質,而吃糖的水又不是一直流動的,有毒物質排放不出去就容易造成氨氮、亞硝酸鹽超標,這就會讓魚中毒。

    三是池塘的水相對外河裡的水就是死水。外河裡的水可以說一直都是流動的,而且外河水的溶氧更足,排除掉有人為的化工汙染在,外河的水比池塘水乾淨很多。

    四是外河的魚類活動範圍更大。外河裡面的魚可以在河裡任何一個地方遊動,而池塘裡的不行,而且池塘裡的水深都是差不多的,出現天氣突變等問題引起可能的應激反應時候,池塘裡的魚沒法躲藏,而外河的魚可以四處遊走尋找合適的落腳點,其實這裡最主要的還是外河水溶氧更加充足的問題。

    所以,外河的魚確實會比養殖的魚更少生病。這也是很多人更願意在大水庫養魚的原因。

    大家說呢?

  • 2 #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主要還是生存環境的影響問題。

    這和人有相似之處。比如,長時間在粉塵環境中工作,得“塵肺”的機率就大了。再如,感冒流行期間,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會有感冒病毒存在,總會有人患上流行性感冒病。

    “孟母三遷”,說的也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問題。

    魚類生活的環境是水體,這是個特殊的環境體。水體孕育生命,裡面的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構成複雜,相互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一項構成結構不同,所造就的結果也就不同。

    例如:按照受人為控制因素的多少可以把魚類生活的水體分為養殖水體和自然水體。養殖水體和自然水體區別很大,裡面的物質構成、物種結構都不同,呈現出的結果也就有了差異。自然水域中的魚參與到了一個本身就屬於自然的生態系統裡,養殖的魚也處於一個生態系統中,但這個系統受人為干擾因素更強。這其中的結果導向也就不同了:一個為了生命延續,而另一個為了市場利潤。

    這其中就有“溫水煮青蛙”的內涵。養殖的魚“飯來張口,形成“惰性”、依賴性,失去生命意義,失去了行動意義。

    但是,自然水體裡的魚為了生存,就要不停奔走覓食,躲避敵害,對外界的侵襲和刺激反饋性更強,比如免疫。

    “適者生存”。兩種水體裡的魚都會因適應環境而改變,趨好趨壞而已。

    養殖池塘裡的水很適合病原體的生長,而魚類又沉迷在“飯來張口”的環境中。這也就導致池塘養殖的魚更易生病。

  • 3 # 小曉農民

    為什麼天然魚類很少發病,養殖魚類容易發病?

    這就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流浪漢很少生病一個道理。流浪漢不生病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我們沒有關注到。同樣天然魚也是會生病,只是我們平時沒有觀察到。

    天然魚和養殖魚,最大的區別在於生存環境及生存方式不同。

    天然魚,在野外是優勝劣汰,有食肉魚及動物會吃魚,而養殖塘裡魚,一般不會放食肉魚,這樣在生存空間上就有很大區別。天然魚生存活動空間更大,而養殖塘裡魚生存活動空間小,所以更容易發病。

    天然魚,要是遇到水域汙染它還可以遊向別處,而養豬塘裡魚,能游到哪去?而且天然魚,一般都在活水或者先前說的水裡相對空間較大,那麼水體溶氧更多,就不會那麼容易生病。

    天然魚,自己找食物。而人工養殖魚為了讓魚長得快,就會肥水,使用飼料等,這樣更容易生病。

    不過有些天然魚比養豬魚還要慘,水域汙染,外來物種侵入,它們更危險!

  • 4 # 牧海

    為什麼天然魚類很少發病,養殖魚類容易發病?

    1.環境

    這裡的環境主要指的是溫度、鹽度、硬度、鹼度、PH、生物量等生態因子,這些環境因子直接和間接的決定著病原體的數量以及病原體的感染能力。

    例如在養殖過程中,如果魚類放養密度過大或是投餵飼料過多,就容易導致某一水層出現區域性缺氧的現象,氧氣的減少會導致有機酸積累,都進一步導致池塘PH降低,其結果就會加速真菌性病原體的滋生。

    天然水域一般為弱鹼性,溶氧充足,生物量豐富,這些條件都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長繁殖。而在養殖水域中,缺氧、PH降低、底質惡化等時有發生,因此更有利於致病菌的滋生。再加之水域環境相對封閉,一旦感染,就會傳播開,危害極大。

    ▼▼養殖的塘角魚

    2.病原

    在養殖水域,水產度病害頻發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病原多,細菌、真菌、病毒等等種類繁多,數不勝數。

    其實在天然水域中也存在這些致病菌,只是其數量很難達不到致病的程度,而在高密度水產養殖條件下,池塘中有機物含量豐富,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了豐富的無機碳等營養,因此養殖魚類比天然魚類有更大的機率感染病原菌。

    3.魚類自身

    和人類等高等動物一樣,即使面對同一種致病菌、同樣的數量,不同魚類的抗病能力也不同。即便是在實驗室條件下,用相同濃度的病原菌去感染魚類,結果發現有的魚患病很嚴重,用顯微鏡鏡檢後發現病灶處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而有的魚卻沒有發病症狀,體內組織發現的病原菌數量很少。

    天然的魚類經歷的自然環境更加複雜,是經過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存活下來的,因此其生存能力更強,體質更強健,患病機率更小。在生產上,用於水產養殖的親魚基本上都來自野採,一是為了保證其種質資源的純正,二是為了獲得適應力和活力更強的優質苗種。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野生魚類體質比養殖魚類更強。

    ▼▼野生軍魚

    ▼▼黑魚,天然抗病能力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年級貓的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