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朝暮暮U

    醫生本來就是用自己所學來服務於病人,就像老師用自己所學來服務於學生,司機用自己所學來服務於旅客,建築工用自己所學來服務於業主,但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宰病人了,所以就讓自己的知識降級,或者不用,而用儀器來檢測,這樣就可以收檢查費。可是沒有人管這件事,久而久之,就成了規矩,習慣!

  • 2 # 努力中醫

    我認為可以,但自學判斷用藥不見得一次或幾次就有效或治癒。要必須經得起失敗,只有循序漸進加大藥量總結不足虛心接受別人的質疑與經驗,隨著失望與有效再到治癒年齡和穩定經驗的增加就是可信任的。呵呵,我就是這樣學習的,獻醜了。

  • 3 # 癌友問

    完全可行。

    醫生也是透過學習,瞭解比一般人多的醫學知識。

    患者只要好好學比一般的庸醫水平要高。

    如果是專科專家教授給你開的藥,你可的好好想想。你透過多長時間學習能達到人家的水平。

    僅供參考,不喜勿噴

  • 4 # 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q

    個人認為應該首先走正規的就診途徑,最好是找大醫院的專家,明確診斷、確定病因並制定相應治療方案,隨後在隨診過程中可以透過諮詢專家以及自我學習來調整方案,如換用相對便宜且效果相差不大的藥物。但是藥物之間存在許多相互作用,輕則影響藥物的藥效,重則導致毒性增加,故最好對自己負責,建議換藥前後要找經驗豐富的專家諮詢。

  • 5 # 一盞茶的恬靜

    先不說可不可行,其實在現有醫學模式下是鼓勵這樣做的。對於危重病人,意識判斷有問題的病人才會採取醫生主導的醫療模式,一般的慢性病、常見病是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參與的,我們所說這是共同參與型,雙方地位是平等的,共同探討治療方案,病人更好的實施,對於防病、治病,後續康復實屬好事。再者,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對醫學知識有些普及才行的,比如最起碼的急救知識,溺水怎麼辦,噎食怎麼辦,心跳呼吸驟停怎麼辦?

    而從題目看出是否是存在對醫生的不信任,或者對於自身自學水平的過於自信而這樣考慮?共同參與型醫療模式也需要參與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但是這不需要達到專業水平。認為一定需要達到專業水平,或者固執認為一定可以的答問者,不要說話不腰疼了。這裡可以分析分析可行性。

    第一個就不得不先思考一下自己需要自學到什麼程度?達到共同參與醫療過程的程度可以考慮;如果要自學到達到醫生的程度那是不現實的。首先醫學需要一個系統學習,達到最後的綜合應用,就是這樣依然在後續的從業、從醫中術業有專攻。比如從事呼吸內科的,遇到具體到那個消化內科的疾病依然需要虛心請教專科醫生會診;而還有外科、還有婦產科、兒科呢?作為醫生的人都不敢說自己都會,行內都是這樣精細分工的情況下,一個外行人怎麼自學得了?由於醫學太過精細,而且是針對活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不容有錯失,因此就更需要高要求了。好像自學考試也不允許醫學專業的吧。

    還有人會認為我就學好一種病還不行嗎?那也可以分析一下,其實任何一種病都不能被獨立出來,比如一個簡單的消化性潰瘍,你首先得知道解剖結構、微生物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診斷學,影像學、內科學等吧。因此,就自學的那些皮毛能當做防病、治病的科普絕對沒有問題,也非常鼓勵這樣做。很多時候知道的總比不知道的好,就比如消化性潰瘍,還是得知道有癌變的可能的,這才是防控重點所在,防病、治病就應該是這樣的意思,而不是一定要學的比醫生還厲害。一個是不可能;第二個也沒有必要,真有這樣的意志和精力,真的可以從頭修起,考讀醫學專業,考個執業醫師資格證,從事專職醫生工作。這個過程按現在大學生本科為準(當然現在本科都難以進到大醫院)最少需要走過8個年頭。這8個年頭只算是入門,後續的繼續學習依然少不了,因為醫學知識在不停的更新,做醫生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過程。而要達到入門水平,也就是這樣一個模式了。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自學一些醫學知識沒有壞處,確實可以以此檢驗醫生用藥有沒有問題,達到更好的共同參與。

  • 6 # 婁志堃醫生

    “久病成醫”的說法由來已久,作為成語流傳至今自然有流傳至今的道理。

    很多人經常透過在網上學習或者和病友交流就自行判斷醫生的用藥及治療。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病人依靠自學來判斷醫生的用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瞭解一些醫學常識對於個人對疾病的認識會有幫助。但如果僅此來判斷醫生的用藥是否正確有些片面。

    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學習某種疾病的時候,自我對照,懷疑自己也可能得病了,和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甚至自行用藥,當然是沒有結果,最後去請教老師幫忙。

    結果是:每個人得的病都不是千篇一律,病人也不會照著書原封不動得病。有些疾病是兩種以上甚至多個疾病混合。臨床症狀、體徵、輔助檢查、心理問題、個體差異、遺傳因素、是否用藥、藥物反應、周圍環境等等不同,導致疾病診斷可能完全不同、用藥、治療方案均有差別。

    這句話、這件事我至今難忘。

    病人依靠自學來判斷醫生的用藥,這種方法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行。

    如果說所有人靠自學醫療知識,就自行判斷,就能代替醫生十幾乃至幾十年的學習及經驗的積累,那醫學是不是過於簡單了,醫學分那麼多的學科是否是浪費時間啊!!!

    當然,有些情況下可以適度自我判斷。

    比如:診斷明確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的慢性病,由於這部分病人多是患病已久,長時間服藥已經讓他們對藥品和自身情況非常熟悉,些許的變化都會讓病人有深刻感受,而這些變化如果及時反饋給主治醫生,那麼對調整用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還有一些常見病如感冒、發燒、腹瀉等,長期的生活經驗已經讓我們對此類病症有了非常多的應對經驗,臨時自我尋求一些解決辦法是最常見的對策,有時可行,但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可能延誤病情,比如常見的發燒,能引起發燒的原因不下十幾種,有時用藥不當可能延誤病情。

    另外,一些急性損傷,在到醫院之前的掌握自我急救對於患者減輕痛苦,避免加重損傷很有必要。比如:急性閉合性損傷PRICE處理原則、心肺復甦等等非常必要。

    病人自學醫療常識對於疾病自我認識有一定幫助。

    患者自學並與醫生共同交流、客觀分析,會讓醫生對病人有更充分的瞭解,病人充分理解疾病治療及愈後,有利於疾病的治療。

    但患者靠自學盲目判斷醫生用藥未必都是正確的,要不同情況慎重對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堆肉的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