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計劃(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戰列艦(“興登堡”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Z”計劃的一部分。屬於大型戰列艦計劃。計劃建造六艘,代號為H、J、K、L、M、N。其中,H艦、M艦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建造。J艦、N艦由不萊梅的威塞爾公司建造。K艦由基爾的德意志工廠建造。L艦由威廉港船廠建造。其中業已命名的,有興登堡號(Hidenburg.H39)、魯登道夫號(Ludendorf.H40)、毛奇號(Moltke.H41)、腓特烈大帝號(Friedrich der Groß.H42)四艘。 興登堡級的頭兩艘H39和H40,分別於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開工,H39型也是該級艦的最初方案。 1940年該方案得到了改進,有兩種基本型號:H40A和H40B,兩者在推進裝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別。H40B應用了當時很少見的柴油/蒸汽輪機混合推進系統和更強大的火炮佈置,顯然在技術上比H40A更先進。隨著戰爭的進行該方案得到了繼續的改進,即後來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H型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劃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該艦在技術性能和外形尺寸符合德國海軍的實際使用情況,比如基爾運河的通航限制和當時德國國力的承受能力。403毫米火炮和柴油推進系統的應用又體現了該方案在技術上的先進性。一貫堅持"全面防護"裝甲防護理論的德國軍艦在排水量不大的前提下能達到上述裝甲厚度水平,也實屬不易。水平防護和水下防護較俾斯麥級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德國海軍在倉促的準備中投入二戰,H計劃被迫終止。 背景資料: 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Z計劃)的大規模造艦計劃,“Z”計劃(Z-Plan)正式啟動。計劃將使德國透過實施近10年大規模造艦計劃,最終擁有向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挑戰的實力。 Z計劃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其中之一為俾斯麥級戰列艦(Bismarck Class);另一級即:H級戰列艦(Schlachtschiff"H" Class)。
H計劃(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戰列艦(“興登堡”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Z”計劃的一部分。屬於大型戰列艦計劃。計劃建造六艘,代號為H、J、K、L、M、N。其中,H艦、M艦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建造。J艦、N艦由不萊梅的威塞爾公司建造。K艦由基爾的德意志工廠建造。L艦由威廉港船廠建造。其中業已命名的,有興登堡號(Hidenburg.H39)、魯登道夫號(Ludendorf.H40)、毛奇號(Moltke.H41)、腓特烈大帝號(Friedrich der Groß.H42)四艘。 興登堡級的頭兩艘H39和H40,分別於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開工,H39型也是該級艦的最初方案。 1940年該方案得到了改進,有兩種基本型號:H40A和H40B,兩者在推進裝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別。H40B應用了當時很少見的柴油/蒸汽輪機混合推進系統和更強大的火炮佈置,顯然在技術上比H40A更先進。隨著戰爭的進行該方案得到了繼續的改進,即後來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H型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劃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該艦在技術性能和外形尺寸符合德國海軍的實際使用情況,比如基爾運河的通航限制和當時德國國力的承受能力。403毫米火炮和柴油推進系統的應用又體現了該方案在技術上的先進性。一貫堅持"全面防護"裝甲防護理論的德國軍艦在排水量不大的前提下能達到上述裝甲厚度水平,也實屬不易。水平防護和水下防護較俾斯麥級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德國海軍在倉促的準備中投入二戰,H計劃被迫終止。 背景資料: 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Z計劃)的大規模造艦計劃,“Z”計劃(Z-Plan)正式啟動。計劃將使德國透過實施近10年大規模造艦計劃,最終擁有向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挑戰的實力。 Z計劃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其中之一為俾斯麥級戰列艦(Bismarck Class);另一級即:H級戰列艦(Schlachtschiff"H"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