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游泳
-
2 # 韓梅梅李雷雷
1,幼兒在3週歲開始完全具備簡單的聽說學習能力,會模仿成人,能感覺到成人的喜怒無常。幼兒在學校為什麼會表現,膽小,不愛說話,不善於參與集體活動,很敏感。首先跟我們的家庭因素有關,家庭是我們成長的第一位老師,實話說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你是溫和開朗的,那你的小孩一定是活潑樂觀積極的,你是急躁暴脾氣的,尖酸刻薄的,那你的小孩一定是粗暴無禮的。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無形中被小孩慢慢吸收。當所有的行為方式發展到一定的慣性,那就很難去改變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創造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
2,父母要儘量讓小孩參與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要有高效有質量的陪伴。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辛苦付出就是讓小孩吃好穿好不讓低人一等,手機零食整天陪伴。要多和幼兒面對面的交流,就如吃飯,你先問他想吃什麼,西紅柿雞蛋,土豆茄子讓他做選擇題。不喜歡什麼,為什麼,一問一答的方式。然後一起動手清洗乾淨。要把他當作小大人對待,他就不會沒事做,無聊了,就會很有趣發現生活很多很多不一樣。把和小朋友對話,當作習以為常的事,他不想說話都不行,在學校,更有自信,更好地融入到小朋友們當中。語言也是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靠語言來傳達資訊。所以我們必須讓小孩共同參與生活中來,更好有效地鍛鍊語言的發展能力。
,
幼兒期正是孩子良好語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幼兒教師,必須重視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綱要》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作為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活動中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在平時和孩子交流時,多給孩子們創造“說、講”的環境和機會。一、充分運用鼓勵語言,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積極性《綱要》明確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覺察幼兒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但在現實活動中,很多教師的迴應能力比較弱,教師應答的語句比較貧乏。對於幼兒的回答只是以“呃”、“對”、“你說的真好”“你說的真棒”等詞來加以肯定,這難以調動幼兒說話的積極性,從而也難以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針對這一策略,我們教師要在幼兒表現出色時應用“好樣的!”、“你真棒!”等積極語言給予迴應,在幼兒遇到困難時要及時地予以鼓勵。二、巧妙運用課堂教學,指導幼兒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語言策略,來引導和培養幼兒說完整話。如《不愛用手的小河馬》這個活動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幼兒說完整話:師:(出示圖片)看,誰來幫助小河馬了?幼兒甲:青蛙。師:對呀,是青蛙來幫助小河馬。寶寶說一遍。幼兒乙:青蛙來幫助小河馬。師:寶寶說的真好。誰再來說說?幼兒丙:青蛙來幫助小河馬。幼兒丁:青蛙來幫助小河馬......引導幼兒集體一起說。又如陽春三月,帶幼兒散步時,和他們一起說說春天的變化,鼓勵幼兒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晨間,準備一個孩子們都喜歡的話題,讓幼兒自由表達講述,如我喜歡的汽車,我知道的廣告語等。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抓住一切機會來和幼兒交流,家園配合,讓家長多鼓勵孩子和自己說說悄悄話。如說說在幼兒園的開心事、煩惱事,還可以說說今天在幼兒園學了什麼兒歌,講了什麼故事,中午吃的什麼菜等等。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多和孩子開展討論,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提高了。三、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講故事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讓幼兒聽故事,然後以故事中的內容向幼兒提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如《快樂的六個寶》主題中的《六個好朋友》,讓幼兒知道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還有小手和小腳。同時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生活經驗表述六個寶的用途,幼兒從而懂得了要保護六個寶。這些都離不開故事這個重要來源,語言故事類的課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引發對事物的興趣,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只要我們老師能用心對待每一個孩子,針對孩子的不同差異實施合理的教育,在活動中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培養,我們的幼兒語言表達將會有更大的提高,語言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好。四、鼓勵幼兒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語言教學課中,老師不但要讓幼兒聽故事,還要讓幼兒講故事。幼兒在傾聽完故事後,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記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這時可以讓幼兒嘗試著複述故事。教師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幫幼兒回憶故事的重要情節及發展過程,把握好故事的整體。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要儘量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性地複述故事內容。幼兒剛學習複述時只能講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師可以透過語言引導,讓幼兒把這些片段連線起來。透過複述訓練,讓幼兒慢慢地從複述片段過渡到複述完整的故事,從而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五、教育幼兒使用禮貌語言與人交往,養成文明交往習慣語言在思維活動中的主要職能是參與形成思維。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條件和環境,使幼兒從小就會使用禮貌語言,有良好的語言習慣。培養幼兒的禮貌言行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成人。要求幼兒能用禮貌語言主動、熱情、大方地打招呼、稱呼人,會問早、問好,道別。教育幼兒當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會說:“請您幫我……”受到幫助後,會說:“謝謝”。 教育幼兒當自己不注意影響別人時,會主動誠懇地道歉,而當別人影響了自己時,能剋制、諒解別人,會說:“沒關係,不要緊。” 教育幼兒當別人在談話時,應不插嘴、不妨礙;成人和自己講話時,要專心地聽,不打斷別人講話,不離開,不嫌煩。有急事需要及時談時,要打招呼。別人向自己提出問題時,要認真地回答。進行這些文明禮貌的言行規範教育時,我們應始終堅持“正面教育與具體行為相結合,”使幼兒直觀地理解禮貌用語的含義,並會正確使用。看見老年人,知道稱呼:“爺爺、奶奶;”看見像學生一樣的人,知道稱呼:“大哥哥、大姐姐”等。總之,幼兒語言的運用與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師要善於抓住每一個教學契機,不斷培養。正如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玩,必須有許多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慾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提高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讓幼兒主動與同伴交流和分享故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