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最近在看魯迅的小說,裡面精確刻畫了舊社會的各色小人物,有窮酸書生孔乙己,有從充滿希望的少年到終受生活摧殘而卑賤的閏土,純屬無賴的阿Q,等等。他們組成了中國特色式是社會。但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引我深思的是一種惡性怪圈的社會現象。

    典型的是阿Q,他自己孱弱,經常受欺負,可是對於稍稍不如他的人,卻又作為欺負者出現。囿於強者,自己受了苦,就要把苦撒到弱者身上。即便找不到弱者,也要運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想象成兩個人,自己打自己,別麻痺說是自己把氣出在別人身上了,以此又怡然自樂起來。這是最初的人與人生理體能上的較量。

    小說《端午節》開篇也道出了很多怪圈,比如老輩威壓青年,似乎這樣做的唯一原因也就是年長几歲。可是,華人講究長幼尊卑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什麼“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即便年輕時倍受長者的欺壓,將來這少年有了兒孫時,大抵也要擺這架子的吧。中國的媳婦要孝順公婆,言聽計從,直到她成為婆婆的那天,以至於“媳婦熬成婆”成為了通用的俗語來表示經歷多番苦痛後迎來了好日子。可惜,這樣的好日子經不起細想:所謂好日子不過是從痛苦的承受者成為痛苦的施加者。悲夫!

    《端午節》還寫道:現在社會上時髦的都通行罵官僚,而學生罵得尤厲害。然而官僚並不是天生的特別種族,就是平民變就的。現在學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麼兩樣呢?這話應該是古今通用吧。單就簡單的公車私用現象,人們會罵那些官吏,然而,當他們自己有公車時,什麼公車私用,全然不會在腦中閃一下,保準早就開著車到處逍遙了。這不正是典型的上公交車心理嗎?沒上車的,想車多停會兒,一旦上車,就想車馬上開走,少載些客。現在,房子是熱門話題,也同樣體現這樣的怪圈。買上房子的人成天希望房價瘋漲,儘管是那些只有一套房子自己住決計不會套現的人,也盼著房價升在那瞎樂呵;而沒買上房的人,自然希望房價低些。

    這麼些怪圈,其實魯迅先生老早就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社會,無非吃人與被吃。話是狂了點,但理在那擺著。這個怪圈完全背離了孟子所說的“子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怕吃虧受欺負受壓榨,可一旦成為在上的得利者欺負者壓榨者,立馬又心安理得起來。我們口頭常提到“將心比心”,實則盡是我們最缺乏的。

    如今,我們的社會,任何人都覺得自己最委屈,各團體階級之間缺乏理解。當然,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複雜的。只是,怪圈還在上演,本文只列出了現象,但為什麼會這樣?如何努力才能形成良性的社會?這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誠如《故鄉》裡,“我”希望閏土的兒子和我的外甥有新的生活,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這地上的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瓶車跑不快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