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逗笑說歷史
-
2 # 東方史證
黃巢
黃巢起義是唐朝末年發生的最大的農民起義,黃巢最後雖然兵敗,但是他卻將唐朝推向了覆滅的深淵,黃巢之後的唐朝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沒有了往日帝國的雄風。黃巢曾經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考中進士,名落孫山之後的黃巢憤憤不平,寫下《不第後賦菊》之後離開京城回家繼承祖業成為鹽幫老大。唐末軍隊四處征戰,國家徭役過重,而且各地水旱災也很嚴重,導致農民苦不堪言,於是黃巢發動了農民起義,黃巢大軍一路征戰,最後攆走了皇帝,佔據了長安,自稱為帝,封國號為大齊。不過後來唐僖宗捲土重來,滅掉了黃巢。黃巢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卻極大撼動了唐朝,使得唐朝走向了滅亡的末路。
陸游
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流傳天下,他本人也是明朝四位配享孔廟的儒學大師之一,但是這樣一個儒學宗師在早年的時候卻數次名落孫山,沒有考中進士,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以王陽明的才學,考中一個進士應該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他卻一直考不中。不過王陽明卻沒有感到任何恥辱,之後無論是帶兵鎮壓寧王叛亂還是開創陽明心學,都證明了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並且他的學術思想更是流傳到了日本,北韓以及東南亞各地,如果王陽明沒有得到重用,歷史上就會少了一位聖人。
洪秀全
洪秀全便開始熟讀四書五經,族中老人認為他能夠考中功名,但是不幸的是,他三次童生考試都沒有考中,為此還生了一場大病,在第四次考試的時候,他已經31歲了,但是仍然沒有考中,一怒之下,他放棄了科舉,改信基督教,並創立了“拜上帝教”,開始了自己的傳教生涯。但是他不甘心,在時機成熟之後,他發動了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主導了太平天國運動。全盛時的太平天國已經能夠和清朝分庭抗禮,不過由於太平天國內部矛盾嚴重,最後被清朝剿滅了,雖然太平天國失敗了,但是太平天國對於清朝來說打擊太嚴重了,清朝政權本來就是搖搖欲墜,經過太平天國的打擊,更是漂泊在風雨中,隨時都能夠倒臺。
和珅
和珅和珅的好學、沉穩以及相貌堂堂都吸引了一個叫做“英廉”的官員,英廉是刑部尚書,位高權重,但兒子和兒媳早早去世,留下來了一個獨苗孫女,英廉正到處為自己的孫女物色如意郎君的時候,文武雙全、不卑不亢和珅闖入了英廉的眼簾。於是英廉將孫女許給和珅,二人婚後舉案齊眉、和和美美,和珅也開始考取功名,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和珅雖然全才,但並不適合這種考試製度,第一年科考,和珅落第,什麼也沒考中。和珅便決定放棄科考,從另一條路走上仕途——祖上軍功。和珅憑藉軍功從小小侍衛做起,有一天在隨侍乾隆的途中,乾隆提出了一個問題,眾侍衛無人應答,而和珅站出來,不卑不亢的回答了乾隆的問題。又對乾隆提出的其他問題對答如流,這才讓乾隆重新打量這位年輕人,不久,乾隆將和珅升為自己的貼身侍衛。從此以後,乾隆依仗和珅的地方越來越多,不僅將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戶部尚書、御前大臣等職位都賜給和珅,就連理藩院尚書這樣的職位也交給和珅,為什麼呢?因為和珅精通滿蒙語言,據說乾隆70大壽的時候,班禪為乾隆送來書信一封,滿場大臣竟無人能懂,直到乾隆特意召和珅前來,才得以翻譯出書信中文字的意思。
曾國藩
其祖父曾玉屏老爺子起先把希望寄託在兒子曾麟書身上,可是他從十幾歲進考場,考了十六次,年過四十,頭髮都花白了,連個秀才都未中,都成了湘鄉考場上的笑談了,曾玉麟不但沒服輸,把十多歲的兒子曾國藩也一起拉入考場,結果這孩子也居然克肖乃父,連考了六場,也是場場落第,父子倆人一起連續落第,這新聞效應就不止一倍了。
尤其是第六次考試中,曾國藩被“懸牌批責”為“文理欠通”成了反面典型,這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相當於被全省示眾。
袁世凱
袁世凱少年時曾經於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兩次參加科舉考試但落第,功名失意,以致怒焚歷年所作詩文,說:“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鬱郁久困在筆硯之間以自誤歲月?”憤然離鄉投奔吳長慶麾下,棄文從武 。所以,袁世凱是個落第秀才出身。
左宗棠
左宗棠發跡史:科舉三次落榜,自比諸葛亮,別人評價亮了。《清史稿·列傳第一百九十九》記載“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父觀瀾,廩生,有學行。宗棠,道光十二年舉人,三試禮部不第,遂絕意仕進,究心輿地、兵法。”左宗棠的父親,是秀才中一等生,即廩生。由政府每月供給口糧。學優登仕,景行維賢。1832年,21歲的左宗棠考中舉人,可是之後三次科舉落榜。氣得發誓不當官了,潛心研究風水、兵法。
康有為
康有為在19歲時的時候(1876年), 在廣州第一次參加鄉試,估計是經驗不足,結果這次沒有考中,三年之後(1879年)在叔父“督責”之下,重赴科場,結果又沒有考中,又過三年(1882), 康有為換了個地方,決定去北京參加“順天府鄉試”, 結果這次又是名落孫山。三戰三敗,這時康有為已是個“老童生”了。他換個地方參加順天府鄉試,可能就是為了避免在廣州科場出現尷尬場面。明清兩朝的社會中,是會把“老童生趕科場”, 當成笑話來講的。康有為自命不凡,是位極端倨傲的老少年。他顯然是受不了這種冷眼和暗笑,於是才避開鄉人進京趕考的,殊不知“順天府鄉試”比廣州鄉試更要難上加難。因為在廣州考試只是和當地學生競爭。而參加順天府鄉試,他就要與整個華南精英為敵了。在唐、宋、元、明、清時的“傳統中國”時代只有科考這一條路。無奈之下,在1885年(也就是光緒十一年乙酉), 康有為這一年已經28歲了,可還是又老起臉皮走進了廣州考場,去和當地的青少年一爭短長。榜發了以後,發現還是沒有考中。三年很快又過去了,康有為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一次又在北京的考場出現了,可惜這一次他又連續兩次落榜,可謂是非常艱難了。從1876年(也就是光緒二年)到1889年(也就是光緒十五年),這13年中康有為六考六敗。
1893年在北京會考,終於考中進士。後推動戊戌變法,名揚天下。
-
3 # 小留先生o
北宋的張元,落第書生,在宋朝時沒人重視他,後來投奔了李元昊,成為他的謀士,當上了西夏國相,協助李元昊在後來的好水川之戰打敗宋軍。
清朝袁世凱,袁世凱兩次科舉,兩次落榜,袁世凱是從軍隊裡爬上去的,雖然科舉落榜,但是治軍有本領,會趨炎附勢,會拉攏人心,李鴻章和榮祿都很賞識他,。後來編練新軍,總督直隸,出任軍機大臣,清朝施行內閣制後還短暫的組建過內閣,民國成立後當過大總統,還在1915年復辟稱帝。袁世凱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政治人物,稱得上一代梟雄。算是真正擔得起“名震天下”四個字。
還有就是康有為和洪秀全兩個人,不知道能不能算進來,一個吹牛震天響,一個連童生都不算。
可見古代的科舉制度並不能真正的發掘人才,像以上幾個一樣的歷朝歷代還有很多。
-
4 # 漁樵之人W
洪秀全,自幼飽讀詩書,精通天文地理,滿以為自己將來能考得功名。他從十來歲就參加童子試,可是考了多次也沒有過童子試這一關,連個秀才也沒有弄到。因為第三次沒有考上,回家得了一場大病,差一點起不來了,求郎中多方調治,才使身體恢復。當時的科舉制度規定,童生要考取秀才,秀才才有資格考舉人,舉人才有資格考進士。而洪秀全還是個老童生,連個秀才也沒考上,心裡也確實滿窩囊,怎麼辦?心裡還想著功名,所以在31歲的這一年,厚著臉皮,和一些年輕孩子一起去參加童子試,滿以為這一次肯定能考個秀才,可是這一次考試成績還不如以前,又是什麼也沒有得到,這個打擊可算是比任何一次都厲害,真無奈。從此,放棄了科舉,選擇其它途徑爭取功名,可他竟然奇思妙想地研究並創立了“拜上帝教”,自稱天公下凡,來帶領人民整治天下。他的這個“拜上帝教”,相信的人還非常多,範圍不斷擴大,跟隨他的人也越來越多。1851年,洪秀全感到時機成熟,在廣東金田村發動起義。不久起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很快起義軍席捲南半個中國,洪秀全宣佈建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定都南京。但由於洪秀全的政治綱領屬於帝制的,容易釀成享樂之風,使內部生亂,部隊戰鬥力削弱,結果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絞殺了。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了,但它動搖了清朝政府的統治,使原本風雨飄搖的清朝統治危在旦夕。
袁世凱,自幼學習刻苦,飽讀詩書,他比洪秀全還強,考上了秀才。可是自從考上秀才之後,就一直沒有中舉,於是發奮讀書,力爭考上舉人,實現人生願望。可是在光緒二年、光緒五年這兩次考試都名落孫山,這個打擊也是很厲害的,一氣之下,把自己寫的詩文全部焚燒,發誓永不參加科舉,決定棄文從武,開始投奔吳長慶,當個小兵,由於得到官員的賞識,官職不斷提升,後來被慈禧太后看中,進入清政府決策層。他發跡的本錢是培養新軍,使他有了軍權,和孫中山達成協議,迫清帝退位,奪得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位子。
-
5 # 穿入雲霄的箭
大名鼎鼎的馮國璋就是屢考不中,生活所迫,去當兵了,接著陰差陽錯,進了袁世凱的練兵小站,一步步跟隨袁世凱發跡,位列北洋三傑之一,民國更是繼任大總統,名震天下。
馮國璋,字華甫,出生於1859年1月7日,河北滄州河間西詩經村人。馮國璋可能有人不知道,但他的曾孫中有一個家喻戶曉,就是馮鞏。
馮國璋第三個兒子叫馮家遇,馮家遇的第三個兒子叫馮海崗,馮海崗第二個兒子叫馮鞏。
回到馮國璋,他7歲進私塾,12歲上毛公書院,17歲結業。
從此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從17歲到21歲,參加兩次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
22歲不甘心,又去保定蓮池書院深造。類似於現在的高考複習學校。
到了23歲,依然一無所獲,此時家境艱難,便只能灰溜溜回家了。
到了25歲,夢想的科舉仕途破滅後,為生活所迫,隻身去大沽口投奔淮軍,從此一介書生開始了軍旅生涯。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正是科舉的名落孫山,才有了馮國璋棄文從武。
從淮軍到天津武備學堂,接著跟隨聶士成,又跟隨出使日本,這段經歷讓馮國璋在軍事訓練,軍事教學方面頗有見樹。
1896年,馮國璋37歲的時候,遇到了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命運之神此時終於垂青了大器晚成的馮國璋。
馮國璋從小站練兵一步步聲名顯赫,最後官至大總統,名震天下。
回覆列表
落第書生最出名的是二位農民起義領導,洪秀全,黃巢。唐伯虎是中過解元的,只是受到牽連被剝奪了會試名次並不準他再考。再有就是袁世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