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運作在以下六個要點有明顯優勢:
1
挖掘充裕而稀缺的資源
共享經濟使用的是閒置或盈餘的資源。因此要成功,第一步便要挖掘怎樣的資源可以被利用。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充裕性。只有總體充裕的資源,其被閒置或能盈餘的機率才會高,才能夠進行分享;
其次,稀缺性。該資源絕對充裕,但相對稀缺,即存在流動性稀缺與資訊不對稱稀缺的情況;
再次,標準化。能找到充裕而又相對稀缺的資源作為切入點,可以啟動一個專案;但如果要將專案做大,對資源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標準化程度足夠高,或者能將標準化程度做高,因為我們知道,能快速擴張的一個前提是在不考慮進入新的市場前提下,流程可以標準化,這樣才能迅速複製業務模式,進行快速擴張。
2
激發網路效應的平臺
網際網路模式下的平臺創新從eBay網站開始,透過eBay網站讓買賣雙方直接在網上進行交易,連線了以往缺乏完善渠道的兩個使用者群體。而到了共享經濟時代,平臺模式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將連線供應與需求的商機無窮放大,一邊是海量閒置或盈餘的資源,另一邊是海量需要使用這些資源的人們,供和需在平臺上無盡迴圈,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首先,成功的共享經濟平臺,應該能激發正向的同邊網路效應,就像在Facebook上,當人們看到越來越多朋友在上面分享人生的日常百態與快樂點滴,會吸引自己也會加入;同時也能激發正向的異邊網路效應,就像在臉書上加入的個人使用者越多,也就吸引越多的第三方應用程式(另一邊使用者)入駐。
其次,在構建平臺模式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思考,那就是先吸引供應邊的使用者群體,還是先吸引需求邊的使用者群體,或是同時吸引兩邊使用者一起入駐,這也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平臺模式的歷史上,尤其在共享經濟平臺的發展過程中,一般有多種策略可以採用,如補貼策略、使用者順序策略、雙邊同步與轉換策略等進行操作。
3
突破引爆點的使用者
當平臺建立之後,便需要持續地吸引使用者,促進使用者規模的增長。只有當用戶達到一定的規模的時候,這時候才能達到引爆點。這時候,大大降低了平臺自身發展的不確定性,使用者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而同時,參與使用者開始超越新使用者想加入的最低意願閥值。那麼,究竟該如何獲取使用者,從而達到引爆點的規模呢?使用者群被引爆後,又該如何繫結使用者,防止他們的流失呢?
在供應側,首先可以採取傳統的地推方式,積累第一批種子使用者,並逐步擴大;其次是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就像Airbnb在發展初期使用的增長駭客(Growth Hacker)策略,充分利用Craigslist等既有平臺的資源。
在需求側,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口碑營銷,消費者互相推薦之外,還可以利用、免費、激發好奇、沉浸體驗、場景加速器等策略。
當用戶規模發展起來後,主要的挑戰就轉變為如何繫結使用者。因此需要提高使用者的轉換成本,儘量封閉使用者流失出口,構建良好的品牌和使用者體驗以及建立使用者的歸屬感。
4
建設共情的社群
使用者歸屬感的建立,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圍繞平臺建立社群,在使用者間產生互相依存的力量,並讓使用者感覺到了自己能在這個群體中發揮影響力。
建設社群,首先就要基於共同的志趣和價值觀,構成核心使用者群體,這些人具有極強的歸屬感,是社群的中堅力量;他們構建了一種亞文化,價值觀非常明確,態度非常一致,社群規則能被友好地貫徹,他們不容易流失,還能幫助企業去獲取更多的新使用者。共享用車企業Lyft的經驗就很值得大家一讀。
其次,不但在線上要做好,也要做到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社群也需要線上與線下的互動,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增進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使用者與企業之間的接觸與交流。手工藝者共享商業平臺Etsy在這方面就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
再次,社群也需要良好的管理與運營,使得社群的發展更好地與企業的整體發展相一致。缺乏管理的只能稱為“群眾(Crowd)”,而有管理與運營的才能成為社群(Community)。
5
維護基於信任的秩序
根據諮詢公司普華永道2015年的調查,儘管有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共享經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但也有69%的被調查者認為信任可能是一個問題。因此,如何構建共享經濟世界中的信任感,是其成功商業化需要解決的可行性基礎問題。在國外,成熟的個人信用體系是確保安全的基礎,比如美國的FICO。除此之外,個人在社交平臺的的資訊和資料,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另外,共享經濟企業透過在運營流程上的環節來把控,包括事前進行把關,事中引入處理問題與爭議的機制,及全程全範圍的監控與分析,事後需要雙方進行評價並有處理機制等。此外,還要在支付、保險等關鍵環節建立配套措施。
6
滿足供需高效的匹配
共享經濟的資源所有權在底層,資源使用權在表層,在商品上私有,但在服務上變為公有。這樣的話,就造成了供應和需求的資訊不對稱。共享經濟可以極大程度上擴充套件供應的網路,理論上可以盤活幾乎所有閒置的資源,給需求者選擇,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稠密市場”(Thick Market)。但同時,稠密市場也帶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市場擁塞。此外,在交通出行、物流遞送等領域,供應者和/或需求者還都處於一個移動的狀態,甚至在某些小範圍內需嚴重大於供。如何去定位需求,如何確保能最快地提供供應,這也給供需關係的配對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因此,為了更高效的進行供需匹配,需要建立篩選與過濾機制,削減流程中的降速環節。同時,儘可能的提供推薦選擇。
特別在動態供需環境中,還需要增加供需關係透明度,刺激高峰時刻的供應,以及充分應用價格槓桿。而在這方面,Uber的一鍵叫車、溢價演算法、以及動態定價機制堪稱業內翹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這一商業模式才剛剛開了個頭,未來,還將如何演進,還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有待我們去探尋和思考。
成功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運作在以下六個要點有明顯優勢:
1
挖掘充裕而稀缺的資源
共享經濟使用的是閒置或盈餘的資源。因此要成功,第一步便要挖掘怎樣的資源可以被利用。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充裕性。只有總體充裕的資源,其被閒置或能盈餘的機率才會高,才能夠進行分享;
其次,稀缺性。該資源絕對充裕,但相對稀缺,即存在流動性稀缺與資訊不對稱稀缺的情況;
再次,標準化。能找到充裕而又相對稀缺的資源作為切入點,可以啟動一個專案;但如果要將專案做大,對資源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標準化程度足夠高,或者能將標準化程度做高,因為我們知道,能快速擴張的一個前提是在不考慮進入新的市場前提下,流程可以標準化,這樣才能迅速複製業務模式,進行快速擴張。
2
激發網路效應的平臺
網際網路模式下的平臺創新從eBay網站開始,透過eBay網站讓買賣雙方直接在網上進行交易,連線了以往缺乏完善渠道的兩個使用者群體。而到了共享經濟時代,平臺模式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將連線供應與需求的商機無窮放大,一邊是海量閒置或盈餘的資源,另一邊是海量需要使用這些資源的人們,供和需在平臺上無盡迴圈,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首先,成功的共享經濟平臺,應該能激發正向的同邊網路效應,就像在Facebook上,當人們看到越來越多朋友在上面分享人生的日常百態與快樂點滴,會吸引自己也會加入;同時也能激發正向的異邊網路效應,就像在臉書上加入的個人使用者越多,也就吸引越多的第三方應用程式(另一邊使用者)入駐。
其次,在構建平臺模式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思考,那就是先吸引供應邊的使用者群體,還是先吸引需求邊的使用者群體,或是同時吸引兩邊使用者一起入駐,這也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平臺模式的歷史上,尤其在共享經濟平臺的發展過程中,一般有多種策略可以採用,如補貼策略、使用者順序策略、雙邊同步與轉換策略等進行操作。
3
突破引爆點的使用者
當平臺建立之後,便需要持續地吸引使用者,促進使用者規模的增長。只有當用戶達到一定的規模的時候,這時候才能達到引爆點。這時候,大大降低了平臺自身發展的不確定性,使用者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而同時,參與使用者開始超越新使用者想加入的最低意願閥值。那麼,究竟該如何獲取使用者,從而達到引爆點的規模呢?使用者群被引爆後,又該如何繫結使用者,防止他們的流失呢?
在供應側,首先可以採取傳統的地推方式,積累第一批種子使用者,並逐步擴大;其次是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就像Airbnb在發展初期使用的增長駭客(Growth Hacker)策略,充分利用Craigslist等既有平臺的資源。
在需求側,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口碑營銷,消費者互相推薦之外,還可以利用、免費、激發好奇、沉浸體驗、場景加速器等策略。
當用戶規模發展起來後,主要的挑戰就轉變為如何繫結使用者。因此需要提高使用者的轉換成本,儘量封閉使用者流失出口,構建良好的品牌和使用者體驗以及建立使用者的歸屬感。
4
建設共情的社群
使用者歸屬感的建立,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圍繞平臺建立社群,在使用者間產生互相依存的力量,並讓使用者感覺到了自己能在這個群體中發揮影響力。
建設社群,首先就要基於共同的志趣和價值觀,構成核心使用者群體,這些人具有極強的歸屬感,是社群的中堅力量;他們構建了一種亞文化,價值觀非常明確,態度非常一致,社群規則能被友好地貫徹,他們不容易流失,還能幫助企業去獲取更多的新使用者。共享用車企業Lyft的經驗就很值得大家一讀。
其次,不但在線上要做好,也要做到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社群也需要線上與線下的互動,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增進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使用者與企業之間的接觸與交流。手工藝者共享商業平臺Etsy在這方面就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
再次,社群也需要良好的管理與運營,使得社群的發展更好地與企業的整體發展相一致。缺乏管理的只能稱為“群眾(Crowd)”,而有管理與運營的才能成為社群(Community)。
5
維護基於信任的秩序
根據諮詢公司普華永道2015年的調查,儘管有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共享經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但也有69%的被調查者認為信任可能是一個問題。因此,如何構建共享經濟世界中的信任感,是其成功商業化需要解決的可行性基礎問題。在國外,成熟的個人信用體系是確保安全的基礎,比如美國的FICO。除此之外,個人在社交平臺的的資訊和資料,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另外,共享經濟企業透過在運營流程上的環節來把控,包括事前進行把關,事中引入處理問題與爭議的機制,及全程全範圍的監控與分析,事後需要雙方進行評價並有處理機制等。此外,還要在支付、保險等關鍵環節建立配套措施。
6
滿足供需高效的匹配
共享經濟的資源所有權在底層,資源使用權在表層,在商品上私有,但在服務上變為公有。這樣的話,就造成了供應和需求的資訊不對稱。共享經濟可以極大程度上擴充套件供應的網路,理論上可以盤活幾乎所有閒置的資源,給需求者選擇,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稠密市場”(Thick Market)。但同時,稠密市場也帶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市場擁塞。此外,在交通出行、物流遞送等領域,供應者和/或需求者還都處於一個移動的狀態,甚至在某些小範圍內需嚴重大於供。如何去定位需求,如何確保能最快地提供供應,這也給供需關係的配對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因此,為了更高效的進行供需匹配,需要建立篩選與過濾機制,削減流程中的降速環節。同時,儘可能的提供推薦選擇。
特別在動態供需環境中,還需要增加供需關係透明度,刺激高峰時刻的供應,以及充分應用價格槓桿。而在這方面,Uber的一鍵叫車、溢價演算法、以及動態定價機制堪稱業內翹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這一商業模式才剛剛開了個頭,未來,還將如何演進,還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有待我們去探尋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