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敏子5103

    仡佬族的飲食文化以酸辣為特色,仡佬族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麵食及雜糧、薯類。喜吃糯米餈粑,待客用茶。仡佬族善釀酒。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稻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餈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儲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飲食。製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梁為原料,經過煮熟以後,發酵裝缸。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約一米長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彎),除頂端留一竹節外,其餘竹節打空,插入缸中後再密封。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濃。飲用時,將頂端的竹節打空,直竿進空氣,彎竿作吸具。無論筵席或平時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民國《正安縣誌》稿有“萬顆明珠一甕收,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的詩句記載。

    油茶的製作也很特別,先用豬油於鍋內爆炒青茶,然後摻水熬煮,待水微幹,用木瓢搡茶成糊狀,曰“茶羹”。飲時,視飲量及濃淡,將茶羹用豬油煎炒少許,摻水煮沸,再放豬油、油渣、食鹽、花椒、熟芝麻、黃豆、花生粉,即可飲用。其味濃烈噴香,別具風味。今天道真的油茶已形成系列,主要有油茶雞蛋、油茶湯圓、油茶稀飯、油茶麵條等。

    糯米粑是仡佬族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後才可食用。

    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所有節日,都要宴請賓客,但均要做粑粑。如民間廣為流傳的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新等,特別是農曆十月初一的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鳥、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戶屆時都要停止使役,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高彩烈,然後取下粑粑喂牛。

    苞谷飯

    用石磨將包穀磨碎,篩簸去皮,於簸箕內灑水拌溼,放入甑中蒸熟,倒入簸內再灑水拌勻,至互不粘連為宜,再裝甑蒸到熟透。節慶或有親朋來訪。較富裕的仡佬族人家用大米與包穀面混蒸。包穀色黃,大米色白,俗稱“金銀飯”。包穀飯營養雖好,但於散,難於吞嚥和消化,因而常以酸菜佐餐。

    酸菜

    仡佬族喜酸食,一般人家都醃製有酸菜,酸菜常以幹豆類或土豆(洋芋)混煮,稱為"酸菜豆湯"或"酸菜洋芋湯"。仡佬族民間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竄"的說法。用青菜或白菜,或蘿蔔秧於壇、罐內醃製而成。吃的時候將酸菜切成絲和洋芋片及=過的四季豆、小豆在鍋在煮,然後蘸辣椒水食用。酸菜湯既可下飯,又有助於消化,還可以儲存蔬菜,保證常年有菜吃。山區仡佬人常年離不開酸菜湯,俗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之說。壩區田多,以大米為主食。稻穀舂、碾去殼後,將米淘淨,放入鍋內煮至半熟,以筲箕濾幹,然後入甑蒸熟即可。蔬菜類有青菜、白菜、白蘿蔔、胡蘿蔔、碗豆、胡豆(即蠶豆)、辣椒等。豆腐製作費工,但味道好、營養豐富,通常很少吃,視豆腐為僅次於肉類的佳餚。除喜慶、節日外很少吃肉。

    釀酒

    仡佬族喜愛飲酒,也善於釀酒。凡逢喜慶佳節,都須以酒招待客人。仡佬族民間的釀酒多以糯米、玉米、高粱、小麥為原料,釀成白酒(仡佬族俗稱“火酒”)和甜酒。“咂酒”(有的地方稱“爬坡酒”)是仡佬族民間富有特色的酒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清跟俄羅斯和英國簽定過割地賠款條約,為什麼曾國藩不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