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弈語

    廟號是東亞地區君主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跪拜的商朝。正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中國封建王朝一般都是開國皇帝的廟號為“太祖”或“高祖”,其後代子孫中只有功德很大的皇帝才能稱“”,其餘都只能稱“”,而稱“宗”的皇帝中又以“太宗”的廟號最為崇高。

    《世宗實錄》嘉靖帝“晚年留意於玄道,築齋宮於西內”,“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

    “始而爭考﹑爭帝﹑爭皇,繼而爭廟及路,終而爭廟謁及樂舞。”

    嘉靖給太宗改廟號就發生在“爭廟”這一過程中。這個時候的興獻王已經尊稱為獻皇帝了,但是嘉靖還是不滿足,因為他爸不能入太廟,嘉靖還是想找個機會讓他爸稱宗袝廟。為了達到目的,嘉靖還專門寫了《明堂或問》,以問答的形式,提出自己老爹必須要稱宗袱廟。

    問曰:太宗功兼創守將何以報之哉?答:我太宗當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壞,復興起之便,是再創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遷,此乃報崇之正。然稱號太宗未免無異於列聖,當以祖字別之,庶見其宜也。”

    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帝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興獻王成了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而仁宗則被祧出來放進了後殿。

    嘉靖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太宗廟號改為成祖,其生父獻皇帝,上廟號曰睿宗,十三日,神主祔太廟。二十一日,在大內玄極寶殿,舉行明堂秋享禮,以睿宗配祭。

  • 2 # 觀史明鑑

    引言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什麼後世都喜歡叫他明成祖?這是朱棣後世子孫世宗朱厚熜時期把他的廟號改成成祖,後世的史書就照此流傳下去了。其實太宗這個廟應該是給建文帝朱允文死後用的,但“靖難”成功後,朱棣把建文帝的年號革除了,建文帝自然就入不了太廟。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很早就離世了,建文帝時期給朱標上了廟號興宗,但被朱棣移出了太廟。

    神宗為什麼要把朱棣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呢?這裡有兩種說法。

    太廟介紹

    古代對於祭祀禮儀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對帝王君主的祭祀更加重視。《左傳》曰:“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歷朝歷代皇室都有家廟,裡面供奉著列祖列宗,為了祈求祖先保佑,這就是太廟。供奉在太廟裡的列祖列宗牌位上都有自己的名號,這就是廟號。

    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所謂天子七廟《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七個牌位滿了怎麼辦,那就要移出一個牌位,移牌位有個專業名詞叫“祧”,根據“祖宗的祖宗不是我祖宗了”,要把離的最遠的祖宗祧出宗廟,祧出不是扔掉牌位,是把他放在太廟的偏店“祧廟”裡。這就是給後世讓位子,你不走後面的人進不來。但這裡有個規定:廟號帶祖的不祧,只祧廟號帶宗的,或者那些沒有廟號的。

    第一種說法:太廟位置滿了

    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嗣,甚至既無皇子也無同父兄弟,皇位繼承因此只能從皇族旁支中進行選擇。嘉靖為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尊號與群臣相爭,“始而爭考﹑爭帝﹑爭皇,繼而爭廟及路,終而爭廟謁及樂舞。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大臣要求世宗改換父母,朱厚熜不願意命令他們再議,於是,一場長達數年的大禮議便開始了。其實大禮議也是一場權利的爭奪,嘉靖剛剛得了皇位並沒有什麼支持者,他要用一場大禮議來爭權。

    嘉靖想讓他爹入太廟就是想讓自己在“帝統”與“廟統”兩方面都成為無可爭議的大宗正統。可當時太廟已滿,嘉靖他爹睿宗要想入太廟只能祧太宗,而太宗功德無量嘉靖萬萬不敢祧,那就想個方法繞過太宗祧仁宗的牌位,想來想去只能把太宗改成成祖,成了祖後就能萬年不挑,這樣就完美的解決睿宗入太廟。

    第二種說法:明堂配享

    朱厚熜想把他老爹抬進太廟,要想進太廟得先恢復明堂之制,明堂禮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祭天禮,常禮皆實施嚴父配天制度,由考父配享。如果嘉靖他爹能配享明堂就有了廟號,有了廟號就為進太廟打好了基礎。所以嘉靖下令禮部來討論此事,禮部討論的結果是配享明堂太宗行嘉靖他爹也行,嘉靖對這結果不滿意讓禮部再議,其他大臣料想嘉靖是想讓他爹配享明堂堅決反對,嘉靖帝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明堂或論堅決的表示他爹應該配享明堂,而對於更權威的朱棣彌補是改廟號太宗為太祖,太祖地位崇高不需要再用配享明堂來證明而且成為祖後在太廟之中百世不遷。

    結束語

    朱棣應該更喜歡太宗而不是成祖,他老爹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他侄子朱允文,他怎麼能再得天下呢,這不坐實了他造反的事實,朱棣其實一直在效仿唐太宗,所以他不會喜歡成祖這個廟號的,可嘉靖為了一己私慾強加給他。

  • 3 # 史海撲通

    廟號是帝王去世後在太廟中供奉時所用的稱號,由接任帝王擬定,總結其一生的功績。一般來講開國皇帝才稱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太宗則是用於僅次於太祖,對帝國貢獻第二大的皇帝,像唐太宗李世民。

    朱棣死後,剛開始用的廟號也是太宗,朱棣也的確當得起這個稱號。明成祖這個廟號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給改的,由宗變成祖,提高了一個檔次,倒不是因為嘉靖非常崇拜自己這位先祖,而是存有私心的。

    大禮議事件

    本來這個皇帝是輪不到朱厚熜來做的,他和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堂兄弟,怎料朱厚照年級輕輕就掛了,而他老爹明孝宗朱佑樘也就朱厚照這一個兒子,朱厚照是既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等於這一支就斷了。

    朱厚熜接到旨意,讓他進京做皇帝,也是一愣,但是掰手指頭算算,可不就是我麼,於是,收拾收拾就從藩王封地啟程去北京了。到北京之後,就遇到一麻煩事。在繼位這件事上,以首輔大臣楊廷和為首的百官一直認為,朱厚熜繼承的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皇位,那麼你朱厚熜就應該認明孝宗朱佑樘為爹,認朱厚照為哥哥,這樣順下來。

    這個皇帝做的就有點憋屈了,朱厚熜是個倔脾氣的,15歲正值青春叛逆期,既然你們非得叫我管親爹叫叔父,那好,這個皇帝我不幹了。百官也沒想到小皇帝這麼硬氣,真要是把皇帝逼急了不幹了,誰也負不了這個責任了。於是,大家各退一步,允許小皇帝朱厚熜繼續稱自己的生父為爹,同時也要稱明孝宗朱佑樘為繼父,就是有兩個爹。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其實在這件事上,百官做的的確很過分,嘉靖皇帝最後奪得勝利於情於理都是正常。但是獲勝後的嘉靖就開始得寸進尺了。加封他父親為皇帝之後,還不滿足,還想要讓他父親入太廟接受祭祀,還要有“廟號”,封為明睿宗。這個要求就不合禮法了。但是嘉靖皇帝不管那個,自從大禮議事件勝利之後,他就覺得當皇帝就得硬氣,所以這次反對的大臣被他收拾一通之後,他又成功的把他父親的牌位請進了太廟。

    嘉靖皇帝的私心

    按照禮法,太廟裡供奉七個牌位,開國皇帝位於正中,兩邊各有三個繼任皇帝的位置。到了朱元璋這兒,把這個規矩給改了,位置由七個增加至九個,如果九個再擺不下,那就只能擺到偏殿裡去了。至於把哪個皇帝的牌位請到偏殿則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就是與現任皇帝關係比較近的擺在正殿供奉,關係比較遠的就請到偏殿了。但是開國皇帝是享受“萬世不祧”的待遇的,要永遠擺在正殿的C位。

    到了嘉靖皇帝這兒,明朝的皇帝們早就超過了九位。按照繼位順序分別是:①朱元璋——②朱允炆——③朱棣——④朱高熾——⑤朱瞻基——⑥朱祁鎮——⑦朱祁鈺——⑧朱見深——⑨朱佑樘——⑩朱厚照。還要算上朱元璋的父親,當初朱元璋把供奉位置增加至九個就是想把自己父親加進去的。過世的十位皇帝裡朱允炆和朱祁鈺這兩位不被承認,所以牌位並不在太廟,也就是現在的太廟裡正好是九個牌位。

    但是把朱棣請到偏殿去似乎也不太好,畢竟沒有朱棣,他們這一支也不會繼承皇位,而且把自己父親請進太廟本就不合規矩,嘉靖還是比較迷信的,這等於為了父親得罪了朱棣呀。柿子還是要挑軟的捏,於是乎嘉靖決定,乾脆把朱棣的廟號改成“明成祖”,這樣就可以永享太廟,順次把朱高熾的牌位移到偏殿就沒有什麼負罪感了。

    就這樣,朱棣的廟號就從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

  • 4 # 中外歷史講堂

    廟號為“祖”的皇帝一般都是開國之君,按常理來講一個朝代基本上只有一個,但也有例外,文治武功無可挑剔的皇帝,也是有可能被後世追封為“祖”。

    “祖”有功,有開創之功,“宗”有德,有守成之德。也就是說開國皇帝為“祖”,後面承嗣的皇帝都只能稱“宗”。

    凡是都有例外,拋開元朝不說(成吉思汗是太祖、忽必烈是世祖),明清兩朝也有2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祖。

    先說清朝吧,清朝太祖是努爾哈赤,世祖是順治皇帝,聖祖是康熙皇帝。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祖?因為努爾哈赤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屬於清朝,他屬於後金的開拓者,所以可以稱祖。而順治帝福臨是入關後中國第一個清朝皇帝,從地政放權變成全國性政權,順治稱祖也可以,這也是他老爸皇太極只能稱太宗的原因,因為他老爸只是地方性政權的統治者。

    前文說過,有功者是祖,有德者是宗,照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的意思來說,他老爸康熙有德也有功,滅三藩、平噶爾丹、收復臺灣、戰勝沙俄這些都是開疆之功,所以他老爸有資格稱祖,也只有稱祖才能體現他老爸對清王朝的貢獻。所以群臣只能依雍正,把康熙帝尊為“清聖祖”。

    其實朱棣一開始廟號是“明太宗”的,在死了100年後,明朝第10位皇帝明武宗後繼無人,於是把皇位傳給了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嘉靖帝等於是白撿了個皇帝,按照當時的規定,嘉靖帝繼位後,必須要尊明武宗的老爸明孝宗為父,但嘉靖帝不想認伯父為父,他要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考”,還要將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抬進“太廟”。

    請誰出去最合適呢?明太祖朱元璋是“萬世不祧”的,不管關係多遠,開國皇帝始終都是在正殿的最中間,不能請出正殿。那麼除了朱元璋,就是“明太宗”朱棣與嘉靖帝的關係最遠了,但朱棣是誰啊,雄才偉略,功績不是一般的皇帝能比的,你就是給嘉靖帝吃一萬個豹子膽也不敢把這位老祖宗請出正殿。

    這就是朱棣廟號從“明太宗”變成“明成祖”的由來。

  • 5 # 遊歷往事

    明成祖朱棣咱們都比較熟悉,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鎮北平,文武雙全,一代人傑。靖難之役,以弱兵起勢,攜北境之威奪帝王之位,將侄子朱允炆趕下了臺。說起來,算得上是改朝換代,有開國之功啊!當真稱得起這“成祖”之廟號。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朱棣死後,其廟號不是“成祖”,畢竟這個皇位不太光彩,所以就立了個太宗,是為明太宗。這個“成祖”廟號是後來改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這還得從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議事件”說起。

    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原本按規矩呢,皇帝死了,太子繼位。但尷尬的是,朱厚照他沒有兒子,也就是”絕嗣“。更慘的是,他是獨子。他老爸明孝宗是個情種,不搞什麼三宮六院、佳麗三千、獨寵張皇后一人。也就沒能給朱厚照留下兄弟。

    不過沒關係,朱元璋當年對這些事情早有預見,在“皇明祖訓”已經立下了規矩。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

    朱厚照雖然沒有親兄弟,但是有堂兄弟啊!

    於是楊廷和等大臣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在藩王之中,挑選了年僅15歲的興獻王朱厚熜。

    楊廷和等大臣原本以為朱厚熜年紀尚小,父親老興獻王也早已經故去,沒有什麼背景,應該會比較聽話。可誰知道啊,這小孩兒雖然年紀不大,但心智卻極為成熟,有著自己獨立的想法。剛到京城,就給眾大臣來了個下馬威。

    當時按照禮部的計劃,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所以首先要按照太子禮儀,從東華門入,居文華殿,然後登基繼位。而朱厚熜不答應,他說我是來當皇帝的,不是來當太子的。你們應該按照天子規格接待,我得走正門,居正殿。

    “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反正朱厚熜就一個辦法,你不按我的來,那大不了我就不入京城。這樣下去肯定不是辦法,畢竟詔書都發了,人也都到了京城外邊兒了,楊廷和他們不可能因此再去選個新的皇帝。最後還是太后出面,依了朱厚熜。

    然而,這僅僅只是前菜,朱厚熜還有大招沒放呢!

    登基之後的朱厚熜,這時候應該叫嘉靖了。按原本禮部的規矩,嘉靖是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繼承於明武宗,所以他應該自動歸屬於明武宗一脈,由此來保證皇室嫡系血脈的一個正統性,不然姓朱的都能當皇帝了。

    換句話說,他應該要認認明孝宗為父,在牌位上尊其為皇考。可是嘉靖他不願意,他覺得生父是誰那就該叫誰爸爸,明孝宗只能是他伯父。

    雙方又是僵持不下!

    不過嘉靖這腦袋瓜確實靈光,他來了個曲線救國。他先是將自己生父,老興獻王追封為帝,是為獻皇帝;生母也成了皇太后。這樣一來,他嘉靖就不是什麼藩王繼位了,而是有著正統皇室血脈。

    因為“皇明祖訓”有“兄終弟及”這麼個規矩,所以興獻王作為明孝宗的弟弟,繼承帝號,也勉強說得過去。

    總而言之,嘉靖憑藉一己之力,硬是將興獻王族,搞成了興獻皇族。不過其實也沒多大區別,畢竟明孝宗也沒啥直系親戚。只是,這讓楊廷和等一眾大臣徹底失去了權威性。嘉靖這個半路出家的皇帝,正式成為朝堂的主導者,這才是“大禮儀事件”的本質所在。

    那麼這和朱棣又有什麼關係呢?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禮記·王制》)

    話說嘉靖將生父追封為皇帝之後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廟的正殿牌位滿了。這裡給大家解釋以下,歷史上在皇家宗廟裡,這個牌位是固定數量的。大多數時候是七個,即一祖三昭三穆,也稱天子七廟。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禮記·王制》)

    而明朝多了兩個,變成了一祖四昭四穆。在嘉靖之前,加上其生父獻皇帝,剛好九個。(建文帝和景泰帝沒有入太廟)

    因為數量是不變的,所以嘉靖死後,想要入太廟就得移出一個牌位到偏殿,稱之為入祧。而該移走誰也是有規矩的,其必須得是按照親疏關係由遠及近的移走,也就是說離移輩分最高的那位。

    但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廟號稱祖者,因為開創之功,享有萬事不祧的待遇。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移的。那麼自然就輪到當時廟號為明太宗的朱棣了。

    而前面咱們都說過,朱棣一代雄主,更是他們這一脈的開創者,嘉靖想著如果因為自己搞的這一出,而將其移出了九廟,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不僅自己下黃泉不好交代,更會給這些大臣以口實。

    於是他又想了個辦法,即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這樣一來朱棣也能享有萬事不祧的待遇了,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

    這就是明朝為何會有兩個祖。

    而從這裡也看得出來,嘉靖對於朱棣乃是敬畏,而不是嫌棄,不然他也不會為其改廟號了。

  • 6 # 歷史的謎團

    因為明世宗嘉靖對朱棣頗為推崇以及受正統之爭的間接影響,便把朱棣的廟號太宗升格為成祖。

    古代廟號,祖高於宗。一般的朝代,只有一個祖,剩下的都是宗。

    但有些朝代,一些皇帝的功績被後世子孫所推崇,就有可能升格為祖。朱棣便是這種情況。

    這種現象在南北朝和元明清出現的較多。

    元朝追鐵木真為太祖,忽必烈征服中原,建立了元朝,功績被後世子孫推崇,便有世祖廟號。

    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廟號太祖,實至名歸。朱棣搶奪侄子的天下,原本不算什麼功績,但他對外武功赫赫,內治也算清明,有萬邦來朝氣象,原來的廟號太宗便由嘉靖改為成祖。這也能接受。

    清朝離譜一點,除了太祖努爾哈赤,還有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一個是創始人,一個是朝代建立者,一個是集大成者,雖然客觀來說,這三位皇帝的治績都可圈可點,但一朝三祖,清朝確實做得有點過。

    因為按照他們的標準,唐朝的太宗和玄宗都可以稱祖,宋高宗趙構也可以稱祖。

  • 7 # 小殷說歷史

    一般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太宗皇帝都比較有作為,比如說唐朝的唐太宗,一手開創貞觀之治,盛唐強漢的影響在許多歷史愛好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一般廟號稱為祖的要不就是開國皇帝,要麼就是對開疆拓土有著巨大貢獻的。朱棣一生所做的事情太多,成就斐然,之前歷史上對他爭議很大,隨著對這個人物的不斷了解,肯定他的越來越多。

    第一: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南開設貴州,把越南打成交趾布政使司

    第二:遷都北京,疏通南北大運河

    第三:五徵蒙古

    第四:派遣鄭和六下西洋

    第五:編修古今第一奇書“永樂大典”

    當然還有很多沒說到的,這五點功績足可以讓他名垂青史!

  • 8 # 地球上那些事兒

    朱棣原來的廟號是太宗,後來被嘉靖皇帝改為了明成祖。

    實際上,在整個明朝歷史中,朱棣被稱為明太宗的時間要長過明成祖。那麼嘉靖為什麼要改朱棣的廟號呢?

    嘉靖皇帝不是從他爹手裡繼承皇位的,而是從他堂哥(武宗)手裡繼承的。武宗一生只知道玩,建豹房,自己封自己大將軍帶兵出去砍人,在位期間還發生了寧王之亂(唐伯虎點秋香中的那個寧王),寧王被王守仁活捉後武宗還下令將寧王放了,好讓自己再抓一次!

    這武宗最後終於玩死了,卻沒留下一兒半女的,也沒個兄弟哥哥,只好便宜了堂弟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上位時就感到了壓力,因為他是以小宗入大統,似乎滿朝文武有點不怎麼服他。於是嘉靖皇帝和群臣開始了長達n年的叫板。改朱棣廟號就是嘉靖皇帝同大臣爭鬥的一次勝利。

    嘉靖初登基時就和群臣來了一次“大禮儀”之爭。

    因為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上奏章要把嘉靖皇帝的爹換了。楊廷和當時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副皇帝)。楊廷和認為嘉靖皇帝不應該再叫他爹叫爹。於是重新給嘉靖找了一個爹,就是武宗他爹明孝宗。楊廷和要把嘉靖過繼給明孝宗,以後武宗就是他親兄弟了,原來的爹不要了。說這樣聽起來繼承皇位名言正順。

    老實說,楊廷和這傢伙太不地道了,把人家的爹換來換去的。這算是給新皇帝來個下馬威,同時也有諷刺嘉靖小宗入大統的意思。

    嘉靖皇帝接到奏章暴跳如雷,這皇帝位子還沒坐熱乎,親爹就給整沒了。氣的嘉靖當場就把一旁伺候的一個太監踹翻在地。嘉靖先是給楊廷和下旨,要他不要亂給自己找爹,還派人送了不少金子,皇帝給大臣送禮,也算是一個千古奇觀,結果被楊廷和頂了回來了(內閣有封駁的權利,既認為聖旨不行,可以發還給皇帝),並以撂攤子(辭職)威脅。嘉靖又將楊廷和召進宮理論,但是楊廷和不為所動。最後終於激怒了嘉靖,既然你想退休,那就退休吧。於是把楊廷和趕回了家。

    結果這下捅了馬蜂窩,由楊廷和兒子楊慎帶頭,一百多個大臣圍著宮門連哭帶叫的開始號喪。有的大臣本來不想去,但是楊慎大叫:“今天誰不去,大家就打死他”。楊慎的行為那裡像個學富五車的文人,簡直跟黑社會差不多。

    這一百多人在宮門嚎啕大哭,聽的嘉靖心煩意亂,幾次下旨讓他們散了,都無濟於事。而這些人戰鬥力極強,哭到天黑也絲毫不累,嘉靖終於忍無可忍,派錦衣衛將這一百多大臣全部按趴下打板子,一百多大臣,都被扒光了褲子,劈哩啪嚓的當場打死十幾個,剩下的也得臥床一兩個月。許多大臣被撤職罷官。而楊慎則直接被流放,經過這次教訓,楊慎也看開了,功名利祿,過眼雲煙耳,在流放期間楊慎還寫出了千古名句,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據說因為楊慎社交能力較強,被流放期間生活過得還挺滋潤,許多官員明裡暗裡的照顧他。

    於是嘉靖和大臣們之間又開始了第二次拉扯爭鬥。正是這第二次爭鬥,讓嘉靖改了朱棣的廟號。

    原因也並非像流傳的那樣,太廟位置不夠,實際上當時太廟還是有位置的。因為明朝太廟有九個位置。九個位置滿了就趕出去一個,稱為“祧”

    因為在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就將德祖朱百六等朱元璋的X祖的神主趕了出去,遷入祧廟。將太祖朱元璋放在正中,為萬世不祧之祖,然後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這七宗依序放入。朱允炆和朱祁鈺都已經被廢。即使獻皇帝進太廟也不會多出來。

    由於嘉靖的爹沒當過皇帝,沒資格進太廟,嘉靖皇帝苦苦思索,終於想到了一個理由,下旨要弄個周朝的明堂制。

    大致意思是,除了開國之君外,國家樹立一個有功績的人作為榜樣。這個榜樣可以是原來的皇帝,也可以是有功勞的大臣。皇帝自不必說,就算是大臣,只要是樹立成了榜樣,是有資格進太廟的。因為周朝時的明堂制,周公輔成王功勞很大,周公雖然沒當過皇帝,但是也進了太廟。

    嘉靖的意思想把他爹樹立成榜樣,然後順利進太廟。不過他爹好像沒啥功勞啊,於是嘉靖又在“孝”字上做文章,“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嘉靖表示我爹生下我這麼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功勞還不夠大嗎?

    大臣們當然知道嘉靖打的啥主意,於是大臣們抬出了朱棣來懟嘉靖。

    部侍郎唐胄就上書:

    自三代以來,郊與明堂各立所配之帝。太祖、太宗功德並盛,比之於周,太祖則后稷也,太宗則文王也。今兩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獨未有配。甚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而後我朝之典禮始備。

    ——《明史》

    唐胄的意思就是:“啊呀,皇帝陛下你要樹立榜樣啊,現在有倆人選,一個人選是你那老祖宗朱棣,主要功績是造反成功有了你們這一支皇家血脈,還有鄭和下西洋,永樂大典,奴兒干都司,削越南,五次親自帶人出去幹架。而另一個人選是你親爹,主要功績是生出你這麼個玩意兒,這倆誰功勞大,你看著辦吧”

    球被踢回嘉靖這邊,嘉靖又開始苦苦思索,要說自己老爹比朱棣功勞大,連他自己都覺得說不過去。嘉靖苦思幾個月,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和稀泥的辦法——幹掉朱棣,就沒人給自己老爹爭了。

    於是嘉靖下旨,表示朱棣功績甚高,同朱元璋差不多,不應該稱為“宗”,應該稱為“祖”,於是將朱棣向上提了一級,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為“明成祖”,同朱元璋為並列二祖。

    替老爹 “幹掉”朱棣這個對手後,嘉靖對大臣們表示,你們再看看,立誰當榜樣啊?

    大臣們無奈,只好讓嘉靖的爹進了太廟。

    在嘉靖和大臣們這次爭鬥中,最受傷的就是朱棣了。朱棣造反成功後,最缺的就是名分。為了這些名分,朱棣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先是廢了建文帝的年號,然後親孃也不認了,非說自己是馬皇后生的。死後得了個太宗的稱號,聽著就名言正順。歷史上第二任皇帝一般都稱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等,這代表了朱棣合法的繼承了朱元璋的皇位。但是嘉靖這傢伙居然給改成了“成祖”這麼個不倫不類的玩意兒,朱棣要是能活過來,估計氣得拿棍子敲死嘉靖,開國皇帝才稱為祖,你把我弄成祖,那不是說我二次開國?這是赤果果的諷刺我朱老四造反篡位啊?

    據說嘉靖改廟號沒幾天,皇宮就失火了,大家都說是朱棣的在天之靈發脾氣了。

  • 9 # 無史不丈夫

    朱棣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與明代嘉靖時期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禮議”有關,嘉靖為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確定尊號與群臣相爭,“始而爭考﹑爭帝﹑爭皇,繼而爭廟,終而爭廟謁及樂舞。”嘉靖給太宗改廟號就發生在“爭廟”這一過程中。

    在古代,皇帝去世後,繼任者和大臣們會對皇帝的一生做出評價,然後皇帝的靈位會被供奉於太廟供後人供奉。那個刻在太廟靈位上的字就是廟號。

    嘉靖的父親被追認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還不滿足,明代藩王是不能入太廟的,嘉靖當上皇帝就想在太廟裡給自己父親立一個位子,於是跟臣子們據理力爭。明朝的太廟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餘多出來的就之能請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興獻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個位置當中。

    那麼就只能請出去一位,最後和群臣商量來商量去,把仁宗朱高熾的靈位請了出去,把他爹的靈位給放進正殿,在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為“成祖”,和朱元璋並列。

    帝以疏不言祔廟,留中不下,乃設為臣下奏對之詞,作《明堂或問》,以示輔臣。大略言“文皇遠祖,不應嚴父之義,宜以父配。稱宗雖無定說,尊親崇上,義所當行。既稱宗,則當祔廟,豈有太廟中四親不具之禮”帝既排正議,崇私親,心念太宗永無配享,無以謝廷臣,乃定獻皇配帝稱宗,而改稱太宗號曰成祖。 ——《明史》

    至於後世都稱朱棣成祖是因為在嘉靖以後的史書裡記載的都是成祖而不是太宗,我們都習慣叫他成祖就是受到之後史書的影響。另外還有後世的著作以及影視作品,裡邊的稱呼都是成祖,這樣一來就知道朱棣的廟號是明成祖了。

  • 10 # 冷眼觀世界熱心憂天下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稱永樂帝,原廟號為太宗,後世之所以多稱為明成祖,是因為朱棣逝世一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改為成祖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這段時間稱為永樂盛世。

  • 11 # 香茗史館

    朱棣去世之後,最初的廟號乃是太宗,然而明世宗朱厚熜繼位之後,由於“大禮儀之爭”事件的爆發,其廟號最終從“太宗”變為了“成祖”,原因便在於明世宗想要將自己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的牌位擺進太廟。當然,具體原因並非網路上流傳的為自己父親在太廟騰出位置,而是為了保證朱棣能夠享受到後世祭祀。接下來,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場朱厚熜與大臣長達二十四年的博弈。

    明武宗駕崩後明世宗繼位,就此引發“大禮儀之爭”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年僅三十歲,因其死後無子,又無其他同胞兄弟,因此慈壽張太后和大學士楊廷和商議之後,迎立興獻王朱厚熜入京繼位,改元嘉靖,就此拉開了朱厚熜與大臣長達二十四年的博弈。

    同年五月七日,就在朱厚熜繼位繼位後不久,毛澄按照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意思,率領文武大臣上奏,希望朱厚熜遵照漢朝定陶王、宋朝濮王之例,尊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父親),以生父興獻王朱佑杬為皇叔考(叔父),楊廷和則緊接著上書表示支援。這個提議立即遭到了張璁的反對,他認為漢哀帝、宋英宗雖然是漢定陶王、宋濮王之子,但卻因漢成帝和宋仁宗無子而早早被養於宮中、立為皇嗣,而明孝宗顯然有兒子,且其子朱厚照也曾在位,因此不應照貓畫虎。

    到了嘉靖二年(1523年),張璁、桂萼、胡鐸等人重提此事,朱厚熜也下令於次年正月再次廷議,並於四月召張璁、桂萼入京,不過此舉再度遭到楊廷和等大臣的堅決反對,兩人入京之後不僅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彈劾,甚至一度面臨被捕殺的威脅。這次博弈,雖然楊廷和一派多達達“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汪俊傳》),但由於嘉靖皇帝皇位已經穩固,在他的支援下,張璁兩人還是被升任翰林學士,專門負責處理禮儀問題,第二次博弈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在左順門召見群臣,表示自己還是要叫親生父母“爸爸、媽媽”,結果再度遭到群臣強烈反對,聖旨最終留中不發。事後,何孟春、楊慎等人覺察到事態的嚴峻性,立即率領大臣231人(《明史》稱229人)跪於左順門外向皇帝示威,朱厚熜在多次勸退無果後,一怒之下將134人收監,並對五品以下的180餘人施以廷杖,當場打死17人,史稱“左順門慘案”

    同年九月,在朱厚熜的支援下,張璁與禮部尚書席書及桂萼、方獻夫等奉詔召集大臣於闕右門辨議大禮,這次張璁等人大獲全勝,最終以明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生父興獻王為皇考,生母章聖皇太后為聖母,明武宗朱厚照為皇兄,莊肅皇后為皇嫂。

    為了將父親抬入太廟,朱厚熜推動廟制改革

    明朝太廟修建於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雖然朱元璋一早就明確了太廟規矩,但在朱厚熜前明朝的太廟事實上還是經歷了兩次變革。一次是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重建太廟,改“都宮別殿”製為“同堂異室”制,即由一廟一帝改為一廟多帝。第二次是朱棣遷都北平之後,在北平重新建太廟,明朝形成雙廟制。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在“大禮儀之爭”尚未塵埃落定之時,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便曾上書請求為興獻帝立別廟於京師,次月吏部員外郎方獻夫也上書請求為獻帝立別廟。雖然兩人的建議很快便遭到大臣反對,但朱厚熜還是堅持在風險點修建了一間西空室,取名觀德殿,追尊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將獻皇帝神主供奉於內。

    雖然此舉在周朝曾經出現過,但那是因為周文王和周武王貢獻巨大,人家百世不祧名正言順,而朱佑杬顯然沒有這個貢獻。因此,不止滿朝文武一致反對,就連張璁、桂萼、席書等人也表示反對。為了避免君臣對峙,雙方於是各退一步,嘉靖四年(1525)五月,朱厚熜下令在太廟外的環碧殿舊址上興建獻帝廟,取名“世廟”,並下令修《獻皇帝實錄》。

    眼看讓父親進入太廟不太容易,朱厚熜又開始推動廟制改革。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帝以廟祀更定,告於太廟、世廟並祧廟三主。遷德祖神主於祧廟,奉安太祖神主於寢殿正中,遂以序進遷七宗神位”(《明史》)。

    要知道,在朱厚熜繼位之後,明朝太廟中的位置已滿,共計供奉著德祖 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等九位帝王的神主。而朱厚熜的廟制改革,便是以為“朱元璋正位”的理由,將德宗朱百六的神主遷入祧廟,從而騰出一個空位,為自己父親升祔太廟做準備。

    雖然此時太廟已經空出了一個位置,但短期內仍然難以將其父的神主擺放進去,再加上此時朱元璋等帝王的神主都擺放在一個太廟之中,而只有朱佑杬是單人獨廟,顯得太過突兀,於是朱厚熜便想恢復都宮別殿制,雖然此舉因大臣反對一度擱置,但由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南京太廟毀於火災,朱厚熜這才下令在北京營建新的太廟,並欽定廟制:太祖廟居中,太宗居左,立文祖世室,太宗之下另立三昭廟;太祖之右為三穆廟,並在太祖廟寢後建祧廟,以奉祧主。

    為了讓父親享受祭祀,朱厚熜將朱棣廟號改為明成祖

    廟制改革後,此事得以消停了一段時間,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經致仕的揚州府同知豐坊上書,請求“復古禮,建明堂。加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

    朱厚熜對於豐坊的上書簡直喜出望外,立即要求為自己的父親上廟號,並享用明堂祭祀。結果這個提議再度惹得滿朝一片譁然,群臣紛紛表示反對,明世宗於是便去尋求嚴嵩的支援,誰知嚴嵩也是模稜兩可。而戶部尚書唐胄則是直言不諱,皇帝你放著周禮不學,跑去學什麼漢唐宋亂七八糟的東西。

    可如此一來,明太宗朱棣豈不是永遠沒法享受到祭祀了?朱厚熜靈機一動,在《明堂或問》中明確表示,朱棣功兼創守、再造社稷,應該也稱祖,不僅在太廟中“萬世不祧”,還應該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並列享受郊祀,於是明太宗就變成了明成祖。

    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北京太廟再度離奇失火,明世宗藉機重新修築太廟,並表示這次失火就是因為祖宗們不願分開祭祀,因此又重新恢復了同堂異室制,而其父親則名正言順的進入了太廟,不過此時還必須跟自己的兄長朱佑樘擠在一起,沒法享受單間待遇。

    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新太廟建成,朱厚熜這才自制定廟議,“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憲、睿,右四序仁、英、孝、武。”歷經二十四載,朱厚熜終於給父親在太廟中爭取到了一個位置。

  • 12 # 擺渡歷史君

    正德皇帝駕崩後

    其堂弟朱厚熜登基帝位

    為了冊封其親生父親為皇帝

    大禮儀事件

    把明太宗朱棣搬出來

    封他為明成祖

    堪比明太祖的文治武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語“農民住高樓,好日子到了頭”,住高樓不好嗎,為啥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