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星滿滿

    不用解釋,解釋只是為你錯誤的行為找藉口。如果上班途中有突發事情,第一時間向厂部領導請假。無顧遲到,只會給自己在領導心目中增加不良印象。要想自己在領導面前有良好表現,你就應該有時間觀點,提前到廠。領導對你有好印象,你在公司提升空間就更大些。

  • 2 # 李建學心理諮詢

    摘要:如果只是考慮意識層面的原因,一定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遲到的:起晚了、堵車了、忘記了、搞混了,等等。

    01

    小T 最近很苦惱,因為上班總遲到。

    她有一個特點,一週上5天班,大概有3-4天都會遲到,而且只遲到那麼1-2分鐘。不是說笑,真的是1-2分鐘。

    遲到要扣錢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有同事問過她:為什麼總是遲到1、2分鐘呢?你就不能早一點點出門嗎?

    她說,不管我多早,總是會遲到,好像著魔了一樣。

    具體問她,她說,除了有時候早起不了,大部分時候已經早了5-10分鐘,但路況總會很糟糕,那輛車就是那個時候到,早一點點和按時出門都一樣。或者,要搭乘的那輛車就是遲那麼一點點。

    這遲到一分鐘的事,不僅僅同事間知道,連不直接管事的經理也知道。

    最後,主管忍無可忍,警告她,如果再發現她遲到,就辭退她。

    她一方面憤憤不平,覺得還是以前的那個公司好,考勤制度挺松,遲到不扣錢;另一方面,覺得很苦惱,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準時甚至提前到達。

    02

    為何會遲到?

    如果只是考慮意識層面的原因,一定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遲到的:起晚了、堵車了、忘記了、搞混了,等等。

    可是,如果從這些看起來正當的理由深入到內心世界,往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那些理由往往是被利用來將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化的處理:用遲到的方式達成自己某種深層的需要。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遲到都隱含著某些潛意識動力的推動,但至少,對於常常遲到這件事,往往並不是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遲到這個行為裡往往隱含著被動攻擊,即對於無法直接攻擊,害怕直接發生衝突的場景進行消極的抵抗。這樣,既為內心的攻擊、不滿找到一個出口,又可以避免想象中的直接衝突,這是一個內部處理和妥協的過程。

    很多人上班或上學總是遲到,而且遲到得非常準時:總是比約定的時間遲1-2分鐘,讓你不爽但又無法責備。

    而且,這些人大多脾氣比較好,平時也沒什麼得罪人的地方。但就是時間觀念不太強,甚至覺得遲到無所謂,大不了被客戶、老闆說一頓,或者大不了被老師罵一頓。

    他們內心感覺自己可以接受這個“最壞”的結果,所以他們並不擔心遲到。正因為沒有這樣的擔憂,所以他們偶爾會出現遲到兩分鐘、誤機、誤火車等等低階錯誤。

    人們對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理解為:TA對工作(學習)不重視、不上心,無視公司(學校)的規定。

    但經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分析發現,習慣性遲到更可能是一個心理空間問題:TA想盡可能地待在自己的世界、空間裡,儘可能少地進入別人的地盤。

    因為在自己的地盤自己說了算,而在別人的地盤上卻是別人說了算,自己會遭受失去控制感的痛苦。

    事情的本質其實是權力,誰高誰低誰說了算。

    03

    在上班的時候,員工要進入公司或單位這一空間,而老闆或上司作為權威角色,員工自然而然進入了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裡。若職員沒有處理好關係中的高低權力問題,在進入公司或單位時便會出現牴觸心理,但自己可能沒有覺知這份牴觸。

    如果守約,就像是在對權力表達順從,這種體驗很不好。

    遲到,是他們對他人表達不滿的方式,屬於一種被動攻擊。

    當深入到潛意識中會發現,這類人大部分有著對父母隱藏的、未能表達的憤怒,而經常性遲到和拖延的行為,是對父母的一種對抗和攻擊。

    “我就要遲到,這件事情我有絕對的控制權,老闆不爽也拿我沒辦法。我可以控制自己遲到的時間,還能獲得在遲到的最後一刻前到達的僥倖感,就如體會性高潮一般,而這個全過程都玩弄於我的鼓掌之中。”

    當一個孩子早年時期,有著要求過高或過於控制的權威性父母,但又沒有正面對抗的能力,便只能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展出拖延的手段,以此對抗權威。

    當一個員工遲到時,其潛意識便在用這樣的方式“控制”老闆,恰如童年早期,希望操控爸爸媽媽一樣。以彌補早年無法控制父母,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焦慮。

    這類人一般對父母有深深的、無法表達的憤怒。

    若能在安全、被接納的心理諮詢環境中表達和釋放心中被壓抑的憤怒,我們會發現,TA在工作中遵守規則的行為會逐漸增加,工作效率會有很大的提升。因為TA不再壓抑自己,能表達憤怒,便不再需要以被動攻擊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了。

    04

    其實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遲到。

    五十分鐘的訪談,有人可以保持每次遲到2分鐘的“記錄”;

    有人可以遲到45分鐘,只在即將結束前來到諮詢室,雖然非常著急、忐忑,但看到諮詢師按照心理諮詢的規則在諮詢室裡等待,TA的心情便開始平復;

    有人因為遲到對諮詢師心懷強烈內疚;有人因為遲到了,怪罪諮詢師安排的時間有問題、不合理;

    有人遲到了卻感覺心裡更舒服些,因為他覺得自己不該給諮詢師添太多麻煩,應該讓諮詢師休息一下;

    有人因為害怕開始依戀諮詢師而遲到;有人因為對諮詢師憤怒而遲到.....

    雖然這些遲到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其實幾乎所有的遲到,在心理諮詢師眼中都有潛在的含義,或是憤怒、或是不滿、也可能是內疚等。而且,這些遲到,其實是當事人處理人際關係方式的反映。

    其中內在的意義、情緒若能在心理諮詢過程中,透過諮詢師的澄清、詮釋慢慢地被理解、被看見,TA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會在與諮詢師的關係中得到變化,這不僅對當事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對自身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也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區塊鏈+營銷會帶來怎樣不同的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