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儒林外史》的第一回,作者在敘述王冕的故事時,還陪襯了一個鄉間老者——秦老。雖然他只是小說中的一個小人物,但身上卻充滿著濃郁的人情味兒,善良,圓滑而又有情有義,像極了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
秦老對王冕母子二人十分的照顧
秦老一出場,就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形象。
王冕七歲的時候就沒了父親,母親靠著做些針線活兒來補貼家用,並且供著王冕上了三年的學堂。後來,家裡的境況實在是支撐不下去了,母親只好讓王冕休學回家,到隔壁秦老家做工,去為他放牛。
秦老留著他母子兩個吃了早飯,牽出一條水牛來交給王冕。指著門外道:“就在我這大門過去兩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邊一帶綠草,各家的牛都在那裡打睡。又有幾十棵合抱的垂楊樹,十分陰涼;牛要渴了,就在湖邊上飲水。小哥,你只在這一帶玩耍。我老漢每日兩餐小菜飯是不少的;每日早上,還折兩個與你買點心吃。只是百事勤謹些,休嫌怠慢。”
這秦老在村裡,算不上是什麼大戶人家,頂多算是小康之家,但比起王冕家來說,條件還是要好上許多的。
雖說王冕到秦老家是去做工的,但秦老對王冕並沒有什麼頤指氣使的架勢,反而很和氣,不但留下母子二人吃了早飯,而且還親切地稱呼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孩子為“小哥”,謙稱自己為“老漢”。
王冕做的活計,僅僅是每天把秦家的那頭水牛牽到七泖湖邊去吃草而已,可每天的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中午和晚上有兩頓飯菜,早飯還摺合成幾個小錢,送給王冕買點心吃。就這樣,秦老還對王冕客氣地說“休閒怠慢”呢。
秦老與其說是在僱人放牛,還不如說是在給鄰居小孩兒一個吃飯,並且還能再掙點兒零花錢的機會。
難得的是,秦老家裡要是煮些醃魚臘肉的,還會分給王冕一些,王冕就拿塊荷葉包了,回家去拿給母親。秦老知道孤兒寡母的日子不好過,所以還能時常地接濟一下王冕一家,可見秦老還是一個古道熱腸的老人。
後來,王冕為了避禍,不得不離家出走一段時間,剩下他母親一個人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說,在父母都在世的情況下,做子女的應該在家裡安心地侍奉父母,不應該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了。如果一定要走的話,就要提前安排好父母的生活。
秦老就是王冕遠遊的“方”,他一力承擔下了照顧王冕母親的重任,讓王冕能夠放心地離開。早上分別的時候,秦老打著個小白燈籠,把王冕送到了村口,兩人“灑淚而別”。
秦老也有攀附權勢的想法
秦老與縣衙裡的衙役兼買辦翟買辦,是親家的關係。但這個親家可不是兒女親家,而是乾親家。秦老把自己的大兒子秦大漢拜在翟買辦的名下,稱他為幹爺,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乾爹了。
認誰做乾親家,一般人家可都是有些想頭的,或者是貪圖人家的權勢,或者是為了將來給孩子們找個靠山。秦老的想頭應該也大不了哪兒去,他不過是想著攀附上這麼一個衙門裡的人,好讓自己也能和官府扯上一點兒關係,遇到事能有個為自己撐腰的人。
仗勢欺人的事情秦老是不會去做的,不過是希望自己不會被人家欺負罷了。
秦老對翟買辦奉承的還是相當殷勤的,每次翟買辦來,秦老總是“烹茶,殺雞,煮肉”來款待他。所以,翟買辦還是很願意時不時地下鄉,來看望一下這個親家的。
這次,知縣想要一套二十四幅的花卉冊頁,來送給從京城回鄉的危素作禮物,於是就把這項差事交給了翟買辦。翟買辦早就聽說村裡就有一個叫王冕的人,畫兒畫得非常好,他直接就來到了親家秦老家裡,打聽這個人究竟是誰。
沒成想,翟買辦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秦老請來給自己作陪的人,正好就是那個會畫沒骨花卉的畫家王冕。
秦老辦事很圓滑
王冕是厭煩與官府打交道的,但是禁不住秦老在旁邊一個勁兒地攛掇。王冕挨不過秦老的情面,只好答應了下來。回家後,王冕用心地畫完了畫,題上了詩,然後交到了翟買辦的手裡。
時知縣把畫兒送到危素的手裡,危素也不知是真懂得畫,還是裝模做樣,反正他很是欣賞,一心要結交這位家鄉的年輕畫家。於是,任務又交到了時知縣的手裡,時知縣又派到了翟買辦的身上。
翟買辦很是高興,拿著時知縣的帖子,“飛奔下鄉”,心想,這下可得要王冕好好地酬謝一下自己了,哪個平民百姓,不盼望著能和知縣有個交情啊。可讓他感到錯愕的是,王冕竟然說什麼也不願意去,這也讓秦老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秦老知道,王冕是一個品行高潔的人,以前就曾經對他講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段幹木和洩柳的故事。段幹木因為遵從“不為臣不見諸侯”的古訓,當魏文侯月夜登門拜訪的時候,他竟然跳牆跑掉了。洩柳不願見魯穆公,就在他來拜訪自己的時候,給他來了個“閉門不納”。
不去結交官府,是王冕為人處世的底線。
可俗話說,“滅門的知縣”,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知縣簡直是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力。王冕拒絕了知縣的請帖,這可是十分危險的。別說翟買辦回去之後了,就是眼下翟買辦若是真急了眼,王冕也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再者說,翟買辦還是秦老的親家,秦老也是不願意為這事兒得罪他的。最後,秦老權衡再三,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讓翟買辦回去稟賦知縣,就說王冕生病在家,等過兩天病好了再去。好說歹說,翟買辦終於同意了。
秦老好好地招待了翟買辦,並且讓王冕回家拿來了三錢二分銀子,送給翟買辦做辛苦錢,算是把眼前這件讓三個人都感到為難的事兒解決了。
秦老是一個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受人家的欺負,他也很善良,能夠無私地幫助,扶持自己的鄰居王冕母子,絲毫不計什麼報酬。
秦老處事還很圓滑,當王冕和官府出現衝突的時候,秦老能夠在中間斡旋,既沒有拿衙役,或者是知縣的權勢來委屈王冕,也沒有為了王冕而讓自己的親家難堪,給雙方都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臺階。
秦老說不上是什麼高雅之士,但也絕對不俗,他能夠理解王冕,並且欣賞他的一些做法,兩人始終保持著一種忘年的友誼。最後,王冕死於隱居的會稽山,同年,秦老也在家裡壽終正寢。這,似乎也是兩人友誼的一個明證吧。
小說《儒林外史》的第一回,作者在敘述王冕的故事時,還陪襯了一個鄉間老者——秦老。雖然他只是小說中的一個小人物,但身上卻充滿著濃郁的人情味兒,善良,圓滑而又有情有義,像極了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
秦老對王冕母子二人十分的照顧
秦老一出場,就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形象。
王冕七歲的時候就沒了父親,母親靠著做些針線活兒來補貼家用,並且供著王冕上了三年的學堂。後來,家裡的境況實在是支撐不下去了,母親只好讓王冕休學回家,到隔壁秦老家做工,去為他放牛。
秦老留著他母子兩個吃了早飯,牽出一條水牛來交給王冕。指著門外道:“就在我這大門過去兩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邊一帶綠草,各家的牛都在那裡打睡。又有幾十棵合抱的垂楊樹,十分陰涼;牛要渴了,就在湖邊上飲水。小哥,你只在這一帶玩耍。我老漢每日兩餐小菜飯是不少的;每日早上,還折兩個與你買點心吃。只是百事勤謹些,休嫌怠慢。”
這秦老在村裡,算不上是什麼大戶人家,頂多算是小康之家,但比起王冕家來說,條件還是要好上許多的。
雖說王冕到秦老家是去做工的,但秦老對王冕並沒有什麼頤指氣使的架勢,反而很和氣,不但留下母子二人吃了早飯,而且還親切地稱呼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孩子為“小哥”,謙稱自己為“老漢”。
王冕做的活計,僅僅是每天把秦家的那頭水牛牽到七泖湖邊去吃草而已,可每天的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中午和晚上有兩頓飯菜,早飯還摺合成幾個小錢,送給王冕買點心吃。就這樣,秦老還對王冕客氣地說“休閒怠慢”呢。
秦老與其說是在僱人放牛,還不如說是在給鄰居小孩兒一個吃飯,並且還能再掙點兒零花錢的機會。
難得的是,秦老家裡要是煮些醃魚臘肉的,還會分給王冕一些,王冕就拿塊荷葉包了,回家去拿給母親。秦老知道孤兒寡母的日子不好過,所以還能時常地接濟一下王冕一家,可見秦老還是一個古道熱腸的老人。
後來,王冕為了避禍,不得不離家出走一段時間,剩下他母親一個人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說,在父母都在世的情況下,做子女的應該在家裡安心地侍奉父母,不應該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了。如果一定要走的話,就要提前安排好父母的生活。
秦老就是王冕遠遊的“方”,他一力承擔下了照顧王冕母親的重任,讓王冕能夠放心地離開。早上分別的時候,秦老打著個小白燈籠,把王冕送到了村口,兩人“灑淚而別”。
秦老也有攀附權勢的想法
秦老與縣衙裡的衙役兼買辦翟買辦,是親家的關係。但這個親家可不是兒女親家,而是乾親家。秦老把自己的大兒子秦大漢拜在翟買辦的名下,稱他為幹爺,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乾爹了。
認誰做乾親家,一般人家可都是有些想頭的,或者是貪圖人家的權勢,或者是為了將來給孩子們找個靠山。秦老的想頭應該也大不了哪兒去,他不過是想著攀附上這麼一個衙門裡的人,好讓自己也能和官府扯上一點兒關係,遇到事能有個為自己撐腰的人。
仗勢欺人的事情秦老是不會去做的,不過是希望自己不會被人家欺負罷了。
秦老對翟買辦奉承的還是相當殷勤的,每次翟買辦來,秦老總是“烹茶,殺雞,煮肉”來款待他。所以,翟買辦還是很願意時不時地下鄉,來看望一下這個親家的。
這次,知縣想要一套二十四幅的花卉冊頁,來送給從京城回鄉的危素作禮物,於是就把這項差事交給了翟買辦。翟買辦早就聽說村裡就有一個叫王冕的人,畫兒畫得非常好,他直接就來到了親家秦老家裡,打聽這個人究竟是誰。
沒成想,翟買辦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秦老請來給自己作陪的人,正好就是那個會畫沒骨花卉的畫家王冕。
秦老辦事很圓滑
王冕是厭煩與官府打交道的,但是禁不住秦老在旁邊一個勁兒地攛掇。王冕挨不過秦老的情面,只好答應了下來。回家後,王冕用心地畫完了畫,題上了詩,然後交到了翟買辦的手裡。
時知縣把畫兒送到危素的手裡,危素也不知是真懂得畫,還是裝模做樣,反正他很是欣賞,一心要結交這位家鄉的年輕畫家。於是,任務又交到了時知縣的手裡,時知縣又派到了翟買辦的身上。
翟買辦很是高興,拿著時知縣的帖子,“飛奔下鄉”,心想,這下可得要王冕好好地酬謝一下自己了,哪個平民百姓,不盼望著能和知縣有個交情啊。可讓他感到錯愕的是,王冕竟然說什麼也不願意去,這也讓秦老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秦老知道,王冕是一個品行高潔的人,以前就曾經對他講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段幹木和洩柳的故事。段幹木因為遵從“不為臣不見諸侯”的古訓,當魏文侯月夜登門拜訪的時候,他竟然跳牆跑掉了。洩柳不願見魯穆公,就在他來拜訪自己的時候,給他來了個“閉門不納”。
不去結交官府,是王冕為人處世的底線。
可俗話說,“滅門的知縣”,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知縣簡直是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力。王冕拒絕了知縣的請帖,這可是十分危險的。別說翟買辦回去之後了,就是眼下翟買辦若是真急了眼,王冕也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再者說,翟買辦還是秦老的親家,秦老也是不願意為這事兒得罪他的。最後,秦老權衡再三,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讓翟買辦回去稟賦知縣,就說王冕生病在家,等過兩天病好了再去。好說歹說,翟買辦終於同意了。
秦老好好地招待了翟買辦,並且讓王冕回家拿來了三錢二分銀子,送給翟買辦做辛苦錢,算是把眼前這件讓三個人都感到為難的事兒解決了。
秦老是一個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受人家的欺負,他也很善良,能夠無私地幫助,扶持自己的鄰居王冕母子,絲毫不計什麼報酬。
秦老處事還很圓滑,當王冕和官府出現衝突的時候,秦老能夠在中間斡旋,既沒有拿衙役,或者是知縣的權勢來委屈王冕,也沒有為了王冕而讓自己的親家難堪,給雙方都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臺階。
秦老說不上是什麼高雅之士,但也絕對不俗,他能夠理解王冕,並且欣賞他的一些做法,兩人始終保持著一種忘年的友誼。最後,王冕死於隱居的會稽山,同年,秦老也在家裡壽終正寢。這,似乎也是兩人友誼的一個明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