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導師學歷已透過平臺稽核,真實可查)
香港是亞洲的傳媒中心,本地不僅有多家傳統強勢的中英文媒體,比如明報、鳳凰衛視、南華早報,也有幾乎世界上所有一流媒體的香港分支機構,比如Bloomberg、CNN、Forbes。
香港的傳媒碩士教育也以高度強調實踐、實習機會多而出名,而我所就讀的香港大學新聞碩士專案是其中最神秘的一個,不僅招生人數相比其他學校的相關專業少、而且選拔嚴格、英文要求也很高,每屆人數也是最少的,一直都是江湖上的一個傳說。
整體來說,這個一年制的新聞專案分為兩個學期,9-11月為第一學期,1-4月為第二學期,5月為一個小學期,6月初就基本結束了所有課程,時間安排非常緊湊,每名學生需要完成30個學分就可以可畢業。
上學期有4門必修,分別是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倫理與道德,與影片新聞製作和網路新聞和1門選修(也可以選3門必修+2門選修,其中一門必修可以留在下半學期上),其中新聞採訪與寫作和網路新聞還分為lecture和tutorial課程。
剛開學沒多久,我記得我第一次接到的主題是西營盤地鐵開通對周邊居民影響,當時我的廣東話還非常不好,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採訪了很多房產中介,當地的商店老闆,居民,我最直接的感覺就是,走出第一步,真的很重要。
到了下學期,選修課程則更加多樣,可以選4門課或者5門課,有金融與財經新聞報道、資料新聞、社交媒體資訊分析、紀錄片製作、文化新聞報道等,課程的豐富性十分突出,如果完成了3門財經新聞報道課程,還能獲得一個特別證書,看似課程不多,但是時間非常緊湊,到了期末期間壓力也很大,這些課程中除了新聞倫理與道德是大課,其他基本都是不超過30人的小課。
除了必修課,我自己選了資料新聞、社交媒體資訊分析、廣播與電視新聞以及兩門財經新聞的課程,總體來說質量都相當高。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社交媒體資訊分析,這門課要使用R語言進行爬蟲,我是文科生,這門課可以說挑戰非常大了,但是我確實從中獲得了非常實在的知識,當時正值美國大選的時期,我們用這些工具分析了希拉里、特朗普還有一些其他政治人物的推特,分析他們的正負面情緒,製作了各種關鍵詞雲圖,整體感覺是非常前沿的一門課。
我還上了兩門財經新聞的課程,當時有一個assignment是按照老師指定,每個學生需要跟蹤報道一家上市公司。我第一次開始了學會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公司的業務,還有對它的競爭對手進行分析,此外,我還採訪過香港一些小型的企業家,做過港股市場的報道,原油價格變動分析,即使我完全沒有財經背景,在這些課程中,都獲得了第一次。
這些課程雖然一週只有一次上課時間,但老師的郵箱與facebook都是對學生完全開放的,平常在學習讓有任何問題,老師都會很樂意為你解答,甚至凌晨2-3點都可能會給發郵件,給你assignment的feedback,平常一些小quiz也會親自修改,可以說非常負責。
除了外國的傳媒大咖,南方週末前主編錢鋼老師也在港大進行新聞傳媒研究,他的課程也是整個專案中唯一一門用普通話講授的課程,我旁聽了這門課並且強烈安利給內地學生,不僅普通話教授會讓你覺得特別親切,課程含金量非常高,能接觸到大量新聞史、新聞研究、中國歷史與政治方面的知識與資料,當時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一個生日報專案,就是找到你父母出生當天的報紙,看看當天發生了什麼新聞,有哪些事情是值得拿出來分析的,這些事情對中國的政治與媒體產生了什麼影響,這種形式很新穎,從其他同學的presentation來看,我的視野也得到了大大的擴充套件了,我個人最喜歡也是整個program中我認為最有價值的課程之一。
香港大學的學習環境也是最為國際化的,同學中內地學生,外國學生,香港學生大約是6比3比1,有非常多的機會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交流和合作。
不同於理工科,這個專業大部分的課程都是沒有書面類的期末考試,一般來說,期末都是以大作業為主,有的甚至沒有期終考核,而是以五次作業的形式作為最終成績,因此到了每個學期的末尾,通宵達旦都非常普遍。
此外,JMSC的學生有一項特權,有一棟專屬的三層小樓用於平常上課、還有專門的剪輯教室,這些房間都是標配Mac和最新的Adobe軟體,用起來各種流暢,用於影片新聞方面的課程,還有一個裝置室用來租借各種高大上的攝像機、麥克風與單反,還有一間配備桌椅、沙發的student lounge供平常自習、小組討論、完成作業,這在寸土寸金的港大校園內,絕對算得上奢侈品。因為student lounge的存在,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final的時候搶不到圖書館的座位了。。
到了12月,學校會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去全球一流媒體的實習機會,有同學去了內地的財新、一財、有同學留在了香港本地並且透過實習正式留在了香港工作,還有同學選擇去了緬甸和尼泊爾的英文媒體,我自己去了香港本地一家內地人主辦的新媒體,參與過報道一個內地比較敏感的事件,整理資料、聯絡線人,做一些外圍的採訪,都是我在內地媒體沒經歷過的事情,香港的新聞自由融入了每個香港媒體人的血液中。。。
香港大學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位於港島的西部,現在已經通了地鐵,去中環、銅鑼灣的時間在半個小時之內,交通非常便捷,女生可能會經常相約剁手。
港大學校依山而建,到處都是電梯,因此我們也戲稱生活在了一個3D立體結構的校園裡,而且教學樓離地鐵口應該是最遠的,每天上學都是鍛鍊身體。。
不過,香港的高房價使得租金也相對昂貴,大多數自費碩士生都是自己租房,單間價格普遍在4500-5500港幣左右,不過好在西環是香港傳統的居住區,以本地人居多,租房還算好找,尤其是堅尼地城靠近西環碼頭,很適合夜跑與晚上散步。作為遊客稀少的地區,這個地區的飲食也基本以茶餐廳為主,價格也比較親民,校園內的美心食堂比校外的價格甚至還要低20%左右。總體來說,生活還是比較舒適的。
(注:導師學歷已透過平臺稽核,真實可查)
香港是亞洲的傳媒中心,本地不僅有多家傳統強勢的中英文媒體,比如明報、鳳凰衛視、南華早報,也有幾乎世界上所有一流媒體的香港分支機構,比如Bloomberg、CNN、Forbes。
香港的傳媒碩士教育也以高度強調實踐、實習機會多而出名,而我所就讀的香港大學新聞碩士專案是其中最神秘的一個,不僅招生人數相比其他學校的相關專業少、而且選拔嚴格、英文要求也很高,每屆人數也是最少的,一直都是江湖上的一個傳說。
學習整體來說,這個一年制的新聞專案分為兩個學期,9-11月為第一學期,1-4月為第二學期,5月為一個小學期,6月初就基本結束了所有課程,時間安排非常緊湊,每名學生需要完成30個學分就可以可畢業。
上學期有4門必修,分別是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倫理與道德,與影片新聞製作和網路新聞和1門選修(也可以選3門必修+2門選修,其中一門必修可以留在下半學期上),其中新聞採訪與寫作和網路新聞還分為lecture和tutorial課程。
剛開學沒多久,我記得我第一次接到的主題是西營盤地鐵開通對周邊居民影響,當時我的廣東話還非常不好,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採訪了很多房產中介,當地的商店老闆,居民,我最直接的感覺就是,走出第一步,真的很重要。
到了下學期,選修課程則更加多樣,可以選4門課或者5門課,有金融與財經新聞報道、資料新聞、社交媒體資訊分析、紀錄片製作、文化新聞報道等,課程的豐富性十分突出,如果完成了3門財經新聞報道課程,還能獲得一個特別證書,看似課程不多,但是時間非常緊湊,到了期末期間壓力也很大,這些課程中除了新聞倫理與道德是大課,其他基本都是不超過30人的小課。
除了必修課,我自己選了資料新聞、社交媒體資訊分析、廣播與電視新聞以及兩門財經新聞的課程,總體來說質量都相當高。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社交媒體資訊分析,這門課要使用R語言進行爬蟲,我是文科生,這門課可以說挑戰非常大了,但是我確實從中獲得了非常實在的知識,當時正值美國大選的時期,我們用這些工具分析了希拉里、特朗普還有一些其他政治人物的推特,分析他們的正負面情緒,製作了各種關鍵詞雲圖,整體感覺是非常前沿的一門課。
我還上了兩門財經新聞的課程,當時有一個assignment是按照老師指定,每個學生需要跟蹤報道一家上市公司。我第一次開始了學會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公司的業務,還有對它的競爭對手進行分析,此外,我還採訪過香港一些小型的企業家,做過港股市場的報道,原油價格變動分析,即使我完全沒有財經背景,在這些課程中,都獲得了第一次。
這些課程雖然一週只有一次上課時間,但老師的郵箱與facebook都是對學生完全開放的,平常在學習讓有任何問題,老師都會很樂意為你解答,甚至凌晨2-3點都可能會給發郵件,給你assignment的feedback,平常一些小quiz也會親自修改,可以說非常負責。
除了外國的傳媒大咖,南方週末前主編錢鋼老師也在港大進行新聞傳媒研究,他的課程也是整個專案中唯一一門用普通話講授的課程,我旁聽了這門課並且強烈安利給內地學生,不僅普通話教授會讓你覺得特別親切,課程含金量非常高,能接觸到大量新聞史、新聞研究、中國歷史與政治方面的知識與資料,當時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一個生日報專案,就是找到你父母出生當天的報紙,看看當天發生了什麼新聞,有哪些事情是值得拿出來分析的,這些事情對中國的政治與媒體產生了什麼影響,這種形式很新穎,從其他同學的presentation來看,我的視野也得到了大大的擴充套件了,我個人最喜歡也是整個program中我認為最有價值的課程之一。
學習環境與實習香港大學的學習環境也是最為國際化的,同學中內地學生,外國學生,香港學生大約是6比3比1,有非常多的機會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交流和合作。
不同於理工科,這個專業大部分的課程都是沒有書面類的期末考試,一般來說,期末都是以大作業為主,有的甚至沒有期終考核,而是以五次作業的形式作為最終成績,因此到了每個學期的末尾,通宵達旦都非常普遍。
此外,JMSC的學生有一項特權,有一棟專屬的三層小樓用於平常上課、還有專門的剪輯教室,這些房間都是標配Mac和最新的Adobe軟體,用起來各種流暢,用於影片新聞方面的課程,還有一個裝置室用來租借各種高大上的攝像機、麥克風與單反,還有一間配備桌椅、沙發的student lounge供平常自習、小組討論、完成作業,這在寸土寸金的港大校園內,絕對算得上奢侈品。因為student lounge的存在,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final的時候搶不到圖書館的座位了。。
到了12月,學校會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去全球一流媒體的實習機會,有同學去了內地的財新、一財、有同學留在了香港本地並且透過實習正式留在了香港工作,還有同學選擇去了緬甸和尼泊爾的英文媒體,我自己去了香港本地一家內地人主辦的新媒體,參與過報道一個內地比較敏感的事件,整理資料、聯絡線人,做一些外圍的採訪,都是我在內地媒體沒經歷過的事情,香港的新聞自由融入了每個香港媒體人的血液中。。。
香港生活香港大學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位於港島的西部,現在已經通了地鐵,去中環、銅鑼灣的時間在半個小時之內,交通非常便捷,女生可能會經常相約剁手。
港大學校依山而建,到處都是電梯,因此我們也戲稱生活在了一個3D立體結構的校園裡,而且教學樓離地鐵口應該是最遠的,每天上學都是鍛鍊身體。。
不過,香港的高房價使得租金也相對昂貴,大多數自費碩士生都是自己租房,單間價格普遍在4500-5500港幣左右,不過好在西環是香港傳統的居住區,以本地人居多,租房還算好找,尤其是堅尼地城靠近西環碼頭,很適合夜跑與晚上散步。作為遊客稀少的地區,這個地區的飲食也基本以茶餐廳為主,價格也比較親民,校園內的美心食堂比校外的價格甚至還要低20%左右。總體來說,生活還是比較舒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