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MIG)-29戰鬥機是俄羅斯米高揚和格列維奇設計局推出的第三代超音速戰鬥機,該機於70年代開始研製, 1977 年首次試飛, 1985 年初投入使用,共有A、B、C、D、M等型號, 米格-29引數如下,翼展11.36至13.965米,機長17.32米。正常起飛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500千克。大小、重量介乎於F-15與F-16之間。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時,最大馬赫數M2.3,實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帶副油箱)。執行空戰攔截任務時,推重比達1.089,與F-16相近,稍低於F-15。米格29K則是米格29M的艦載改進型號,加強了機體的結構,以便於承受著艦時的巨大過載,前輪改為雙輪直支撐架結構,改進了牽引系統,加裝了尾鉤,以及一些光學助降系統,同時改進了雷達火控系統,增強了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屬於多用途的第三代艦載戰鬥機。蘇33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1975開始研製,原型機編號T10K。1987年8月首飛,當時稱蘇-27K,不久改名為蘇-33,北約起綽號為“海側衛”。1993年4月裝備俄羅斯海軍,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戰編制,現有24架裝備於俄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相對於蘇-27,該機機翼前增加了一對全動式前置鴨翼和縮短了尾錐,主翼和平尾為可摺疊式,機頭裝有空中受油裝置,機尾加裝了著艦鉤。這些改裝使其效能較蘇-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該機的機身結構與蘇-27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了滿足艦載機採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面的尾樑上,透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系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元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樑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用電子裝置代替了蘇-27尾錐中的減速傘,尾鉤連桿設定在尾錐的下方。 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面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為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定有副翼。透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外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摺疊機構,透過摺疊機構把外翼分為固定翼段和可摺疊機翼2部分,透過佈置在機翼摺疊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做動筒控制機翼的開啟和摺疊。 蘇33和米格29K都是當時蘇聯海軍首艘滑躍起飛的第比利斯號航母的載機備選方案,由於蘇聯海軍強調海上制空能力,所以選擇了擁有更高空戰能力的蘇33,放棄了還不太成熟的米格29K.
米格(MIG)-29戰鬥機是俄羅斯米高揚和格列維奇設計局推出的第三代超音速戰鬥機,該機於70年代開始研製, 1977 年首次試飛, 1985 年初投入使用,共有A、B、C、D、M等型號, 米格-29引數如下,翼展11.36至13.965米,機長17.32米。正常起飛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500千克。大小、重量介乎於F-15與F-16之間。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時,最大馬赫數M2.3,實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帶副油箱)。執行空戰攔截任務時,推重比達1.089,與F-16相近,稍低於F-15。米格29K則是米格29M的艦載改進型號,加強了機體的結構,以便於承受著艦時的巨大過載,前輪改為雙輪直支撐架結構,改進了牽引系統,加裝了尾鉤,以及一些光學助降系統,同時改進了雷達火控系統,增強了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屬於多用途的第三代艦載戰鬥機。蘇33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1975開始研製,原型機編號T10K。1987年8月首飛,當時稱蘇-27K,不久改名為蘇-33,北約起綽號為“海側衛”。1993年4月裝備俄羅斯海軍,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戰編制,現有24架裝備於俄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相對於蘇-27,該機機翼前增加了一對全動式前置鴨翼和縮短了尾錐,主翼和平尾為可摺疊式,機頭裝有空中受油裝置,機尾加裝了著艦鉤。這些改裝使其效能較蘇-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該機的機身結構與蘇-27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了滿足艦載機採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面的尾樑上,透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系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元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樑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用電子裝置代替了蘇-27尾錐中的減速傘,尾鉤連桿設定在尾錐的下方。 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面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為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定有副翼。透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外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摺疊機構,透過摺疊機構把外翼分為固定翼段和可摺疊機翼2部分,透過佈置在機翼摺疊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做動筒控制機翼的開啟和摺疊。 蘇33和米格29K都是當時蘇聯海軍首艘滑躍起飛的第比利斯號航母的載機備選方案,由於蘇聯海軍強調海上制空能力,所以選擇了擁有更高空戰能力的蘇33,放棄了還不太成熟的米格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