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遺與民俗

    民間戲班生活紀實:樂善忠義班的一天

    甘肅省高臺縣宣化鎮樂二村有個成立於明洪武六年的秦腔戲班一一樂善忠義班。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民間戲班。為了探尋戲班生存的祕密和演職員生活,筆者做了一次跟蹤採訪。下面是採訪記錄:

    和普通人相比,戲班人員過著某種非常獨特的、也頗具神祕感的生活,那種生活一定充滿著爛漫與詩情畫意。但只有走近戲班才會發現,戲班是一個流動的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裡,有歡樂也有艱辛。在對樂善忠義班進行長期考察時,我也將戲班的生活當作重要的考察內容。這裡以流水帳的方式,記錄了2011年12月14日這一天(夜間氣溫在零下20度左右,白天氣溫0度左右)樂善秦劇團(樂善忠義班)在高臺縣宣化鎮的演出生活。以下是當天的記錄:

    7:30

    天剛矇矇亮,看守戲臺道具的殷三元、許天機二人就起床,先為後臺的爐火加煤,去外面提水,為演員化妝作準備。之後,他們又將前臺幕布後也生起了一堆火,為演員演出過程中暖身。這裡使用的柴和煤是由鎮政府提供的。

    分散居住在高臺城裡的和村裡的30多名演職員陸續起床。起床後有的在外面吊吊嗓子;有的看看記在紙條上的戲文;有的練練腿腳。他們各自做著演出前的準備。

    8:00—9:00

    吃早飯。早飯後,演職員們都要準備好喝的水和中午的飯(方便麵、餅子、榨菜等)。

    居住在城裡的七、八名演職員乘坐一輛小“面的”(計程車)前往12公里外的宣華鎮,劇團要求他們10點鐘前必須趕到。

    9:30

    劇團租好的一輛7座麵包車開始從村裡的戲臺前出發,往3公里外的宣化鎮送演職員。麵包車往返兩趟只能盛十幾個人,有一部分人只好騎摩托車(如男演員郭付清、許天山等)去鎮上。

    10:00—11:30

    演員在後臺開始“對戲 ”——演員之間就上午即將演出的《轅門斬子》從臺詞、動作、唱腔等進行銜接。

    演員根據在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化妝的難易程度自行決定化妝時間。

    11:30—13:40

    演出秦腔《轅門斬子》。

    由於下場戲在13:50開演,大部分演員都有角色,所以在演出間隙,他們繼續重複著“對戲”的工作。

    從12:30起,演職員們陸續開始吃自己帶來的食物。有個別演員由於擔任的角色一直要到本場戲結束,他們的用餐一般會拖到2:00以後。

    由於下午天氣會轉涼,觀眾不願長期等待,所以上午的戲與下午的戲連的很緊,中間只有10幾分鐘左右時間供演員換妝和進行舞臺道具更換。

    13:50—16:30

    演出秦腔《玉堂春》。

    16:30—17:00

    演員卸妝。

    舞臺置景人員收拾音響、話筒及演出道具。

    服裝管理人員將戲衣諸件整理,放入衣帽箱。器械管理人員將演出器械放入頭把子箱。

    樂隊文武場人員乘車回家。

    17:30—19:00

    演員乘車回家。

    19:00—20:00

    晚餐。

    20:00—23:00

    幹家務,看電視,有些演員邊看秦腔碟片邊跟著學習唱腔或動作;有些演員用紙抄寫戲文並反覆吟唱複習,準備明天《玉堂春》的演出;有些演員(特別是男演員)出去串門聊天或喝酒。

    23:00後

    休息。

  • 2 # 秦腔鬚生

    青龍刀開門刀不得擅動,青龍刀非應用時,必須用布包裹。禁止跨坐戲箱,或抱膝而坐,丑角不開面,它角不得摸彩。旦角上妝後,不得赤身露體。禁止頓足罵人,禁止張傘,未抹彩前,不得試用口面。各行角色進後頭後先向祖師龕行禮,再向四周作揖行禮,以示尊敬。

  • 3 # 滿天蒲公英囉

    隨著演出的經常化與規範化,秦腔班社從組成和建制、管理上,也逐步穩定為三種體制。

    第一種自樂班。這是一種由村社群眾自發組建的以自娛自樂為宗旨的鬆散的季節性班社,往往是以社為單位,由一兩個活動積極分子出面組織,參加者又多以串戲為主,所演節目多為秦腔傳統劇目,雜以民間歌舞,自編自演自娛自樂。人員可多可少,極不穩定,但總有幾個臺柱子和拿手好戲。隨農時活動,農忙歇夥,農閒搭夥,以應四時八節,特別是春節前後,最為忙碌。有時,還應鄉村紅白喜事、壽誕、娶妻生子的幫場。這些班社,幾乎每個村鎮都有。由於有群眾的廣泛參與,也深受群眾歡迎。

    第二種是私人家班。又有兩種:樂戶,由在籍的樂戶人家組成。一是文人學士或有錢人家出資組建,由延聘或私蓄的藝人組成。演出上,前者主要是承應官場召喚,有時也衝州撞府作巡迴演出,以謀生計;後者則主要為私家的應酬或娛樂。康海、王九思、許宗魯等的家班就是這樣。因主人的愛好與資金雄厚,所以演出藝術水平較高。

    第三種是固定班社。這是由一位藝人為主或擔任班社長,延攬同行參加的戲曲班社,有比較固定的組織形式。一般人數都在十個左右,有班社長和派班長、跑班長和教練,各擔其職。收入實行包場制,分配則是按各人份額辦理。藝人也比較自由,不固定在一個戲班內。藝人培養則實行師傅帶徒弟的制度。後來隨著秦商的崛起,許多商人也出資組建固定秦腔班社,並以商號為名。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周至舉人張附翱、著名女演員王蘭卿夫妻組建華慶班,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秦腔班社。華慶班名角眾多,以演技精湛而馳名陝、甘,足跡遠至江浙、四川等地,為西府四大名班之首。華慶班傳承數代,班主先後為張書和、張巨集德、張德明等,雖幾度易主但始終不改張姓。主要演員旦角王蘭卿,以其俊美的扮相和精湛的技藝,使康海為之傾倒。在王蘭卿死後,康海為之作傳,對其精湛的演技大加讚美,並深表惋惜,康海還把這位女藝人的生平事蹟搬上舞臺,以表彰她在表演上的傑出成就。華慶班是存在時間最久的秦腔班社,活動期長達500年之久,積累劇目上千個,還發明瞭“跑馬”“打鞦韆”等特技,1932年易名為“華慶社”,至1953年由地方政府接管重組。

    可以看出的是秦腔無論是私人班社還是固定班社,其在經營管理上採取的是按能力大小分配和按演出份額分配相結合的方式。在這種分配方式下,最大限度的激活了藝人的演出熱情,督促藝人不斷的提高技藝水平,拓寬戲路。這種經營管理方式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的一些基本元素。在當前已經完成文化體制改革的情況下,這種經營管理方式依然具有借鑑意義,它能夠啟用從業者的危機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從而淵源不斷的為秦腔的延續發展注入活力。

    在人才的培養上,秦腔班社採取的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這是由社會生產力落後和秦腔自身的藝術發展規律決定的。現代秦腔人才的培養依然可以借鑑這樣的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培養出技藝精湛,德才兼備的秦腔人才,為秦腔的的發展繁榮提供高質量的源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資料足夠龐大,科技足夠發達,能不能用計算機等手段大約推測出一個20歲以上的人剩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