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兒
-
2 # 張老師說成長
作為父母,你瞭解青春期孩子最恐懼的是什麼嗎?以我二十年做學生諮詢的經驗,我認為青春期孩子最恐懼的是“活成一座孤島”。
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經常為其叛逆而苦惱、為其早戀而憂心、為其厭學而痛心、甚至為孩子得了抑鬱症而傷心,但我們瞭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嗎?孩子內心恐懼的究竟是什麼、作為父母又應該怎麼做呢?
青春期孩子恐懼的究竟是什麼?1、青春期孩子恐懼自己的叛逆行為被無限打壓“以前我們家孩子很聽話的,什麼都跟我們說。怎麼上了初中變得大不一樣了”“他為什麼不明白我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他好?”家長們如是說。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成長八階段”理論認為,青少年階段的發展主要任務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這個時期內的青少年會變得情緒不穩定,敏感而脆弱,容易追求個性獨立的自我,如打扮怪異,很可能認同不被大眾接受的價值觀。
如果此時遭到父母無情打壓,不能給予正確的理解與引導,孩子很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情緒,導致叛逆,逃課、吸毒、打架、甚至偷盜等一系列不良行為。
2、青春期孩子恐懼自己的早戀行為被無端異化“我女兒今年初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女兒的學習成績滑降了十名。我悄悄跟蹤她,查她的手機簡訊,偷翻她的日記本,終於發現女兒和一個男孩子來往密切。我大發雷霆,每天都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甚至我讓老師幫著分開他們。
但沒有想到的是,女兒不僅沒有收斂,發而變本加厲和我作對。跟我頂嘴、逃學、有時還夜不歸宿,甚至想退學。我對她也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為什麼原來的乖乖女,竟變成現在的野蠻女孩了。”
早戀來了不可怕,通比堵好!變早戀為學習的動力,變早戀為能激發個人潛能的鑰匙,讓孩子因此變得更好,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可以參考以下這位媽媽的做法:當她發現女兒早戀時,既沒有立刻禁止,也沒有打罵女兒,反而淡定地帶著孩子去逛街買衣服。
她們進入第1家店後,女兒看中了一條裙子,可是不論彤彤怎麼說,媽媽都沒有給她買,反而直奔下一家店。等到進入第4家店時,女兒發現了比第一家店裡更漂亮的連衣裙,這次媽媽同意買下來,並在付錢時對她說:“其實戀愛就像買衣服,可能我們一開始遇到的並不是最好的。要想找到最合適的伴侶,需要慢慢的發掘挑選。等以後你就會知道自己最適合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人了”。
我再補充一句:“只有讓自己變得優秀,你將來才能遇到優秀的人做伴侶”。
3、青春期孩子恐懼自己被家人和朋友“無情拋棄”“我沒有好朋友”“我父母很討厭我”。青春期孩子對於同學或朋友的言語接納很敏感,也容易產生嫉妒或爭奪別人關心的現象,很容易產生被人拋棄的感受。
最近我諮詢的兩個初中女生,都已經被醫院確診為“抑鬱症”。她們共同的特徵都是內心不願與人接觸,深深感受到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有一個覺得“一到教室看著人多心就煩、沒有人能理解我”,因此休學半年。另一個雖然表面上跟同學樂呵呵的,但心裡卻一直擔心被人不喜歡她、老在背後議論她的不好。
青春期孩子如果長期感到孤獨,一直不被人接納和理解的話,他們的情緒一直保持著低落的狀態,這種孤獨就會逐漸變成一種抑鬱的傾向。
青春期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別讓你的孩子活成一座孤島青春期孩子處在風暴之中,他們如何艱難地向著Sunny的方向掙扎?建議看看電影《少年的你》。跟著劇中人物的情緒起伏,試著去理解孩子們的情緒,理解孩子的處境,理解他們的掙扎和不安。
比如成績不錯,但是性格內向的陳念,在面對欺凌的時候,即使鼓足勇氣想要在電話裡告訴媽媽,最終也在媽媽的訴苦中自己將苦水吞進了肚子。
不要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遇到事情只能自己默默地一個人扛。
希望父母們不再為孩子叛逆而苦惱、為孩子早戀而憂心、為孩子厭學而痛心、甚至為孩子得了抑鬱症而傷心,而是要認真聽聽他們的聲音,也許是掙扎,也許是求助,也許是無助!
-
3 # 心理諮詢師Mango
青春期是人生第二次“叛逆期”
青春期少年的身心變化,必然會帶來情緒與行為的一系列變化,從而導致親子互動中關係的動盪。很多家長會發現,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變得不聽話了,會和父母頂嘴,明目張膽地或是陽奉陰違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與父母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少。
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進入了“心理閉塞”期。
其實,每個經歷著青春期心理閉塞的少年,他們的內心都是非常的敏感且矛盾的。他們一方面希望有人能夠走進自己的內心,能夠真正的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獨立自主,不願意父母從旁干涉。
成長的煩惱,就是明明手足無措,卻又無人可訴。
我在做青少年心理支援的過程中,最常聽到孩子們說的就是:“他們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也幫不了什麼忙,說了還不是白說。”十多年的親子互動,孩子們對於父母的一言一行早已有了預設,所以,他們會選擇與其被管制,不如閉口不言。
而一旦他們用行動來實施自己的意願時,很多時候會出乎父母的意料之外。特別是當遭到父母的反對時,他們會變得不再像童年時那樣服從家長的權威,開始為自己的權利而頂撞父母,捍衛自己的獨立與自由。
這場與控制相對抗的戰役,父母們將之定義為“叛逆期”。而對於青春期的少年來說,他們的違拗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宣言,宣告的是自己已經長大,雖然他們並不成熟,但卻渴望被成熟的對待。
他們的內心,醞釀著獨立與成熟,叛逆是破殼發芽的衝動。
作家劉墉說:“你知道為什麼孩子會叛逆嗎?那是因為他找不到自己在哪裡。”
孩子的叛逆期,既是孩子人生至關重要的轉折期,同時也是父母真正地賦予孩子成人禮的關鍵時期。
青春期正是父母需要積極轉型的時候:從指導權威轉型成為孩子最需要的良師益友。
他們需要的是以平等的方式尊重和幫助他們的父母,允許他們提出自己的要求,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使不同意,也不妨平靜地說出我們的考慮與建議。為孩子創造寬鬆、積極的成長環境,支援他們為自己的探索傾盡全力。
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可他們的長大;不是他們叛逆了我們,而是他們倔強的渴望進入成人的世界,他們需要我們用另一種方式平等對待。
-
4 # 使用者周文建
做為做父母的人,也做過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青春期最恐懼自己身體上的缺陷被人發現,例如狐臭、口臭、油發。
我就有狐臭,與人接觸我就怕身上異味影響他人,特別是自己正同學們高興玩時,別人突然捂鼻,自己的情緒馬上一落千丈,有些同學還直接說出來(這哪來的臭味呀,這麼臭),弄得自己臉紅筋脹無地自容。
我孩子沒狐臭,可有油發,小小年紀每天洗頭,他說不洗髮他就沒臉去上學!
最慶幸的就是我的狐臭沒遺傳給我的孩子,不然我萬死不能辭疚!
吐氣若蘭,體香四溢的人多麼幸福啊!
-
5 # 小小思維家
青春期的孩子會變得很敏感、多疑、情緒波動很大,他們一方面需要父母的幫助,一方面又拒絕父母的幫助。
如果對於未來,孩子們充滿恐懼,他們必定會用最輕鬆的辦法來處理問題,可是,這些簡單的方法都是沒有用處的。
以這些行為都是沒有意義的,有時候甚至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為孩子們提供適當的鼓勵,我們不能只是安靜地等待他們自己努力奮鬥,因為青春期中他們往往是悲觀而怯懦的。
所以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就需要真的瞭解他們,幫助他們更好的過度和成長。
-
6 # 怎樣做家長
愛利克·埃裡克森是美國精神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髮展理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
-
7 # 人到中年柴米油鹽
看看到這個問題感覺自己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因為我的孩子正好處在青春期,近一年的時間,各種叛逆期的表現,都體現了出來,原來學習成績在年級前幾到最後下降到班級倒數十來名,這中間只用了半學期的時間,作為家長一開始也是束手無策各種打罵,請親朋好友做工作,但是一直沒找到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因為當我們看到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根本就不理智了,一味地說教從沒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裡話,當我們所有能用的辦法都用完了的時候,在一次不經意的聊天中孩子告訴了我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的是什麼,不是學習的苦,是不被父母老師認可,被同齡人疏遠,青春期的孩子感覺自己已經成為成人了,不再是那個小屁孩了,所以我們應該遇事多用商量的口吻,不再是命令的方式,多尊重孩子的想法
-
8 # 秦偉良1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恐懼的是活在他人的評價裡。期望他人的認同,內心又升發了一點點內心需求,又得不到明確的方向和方法。
說實話此時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明白的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給以了足夠的重視;不明白的父母,孩子在學校教育中沒有充分的心理引導,以及相應的心理實踐活動體驗,就會陷入迷茫和內心衝突。
父或母即使有一方瞭解,另一方不知道教育引導一致性的重要行,其結果比什麼都不知道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還可怕。所以,學校針對孩子心理成長規律,比家長更全面可靠。適當指導家長,輔以對孩子的引導,更容易讓孩子度過青春期。
-
9 # 嘉言易行
首先說一下,我不是父母。但是作為一個過來人,我覺得我應該對這個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為一個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智漸漸成熟。帶著對於未來生活的憧憬,他們渴望從不停管教,嘮叨的父母身邊逃離(這裡的逃離不是指獨自生活,而是指在人格上獨立,不再無論何事都聽從父母的指教。)但是父母出於對孩子的不放心,甚至於控制慾會不自覺的去打擊孩子的獨立性。我覺得這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孩子最恐懼的,也是父母最頭疼的。
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父母確認為孩子還小。這就會產生我們平時所說的逆反期。在逆反期的孩子令父母頭疼不已。父母管教的越嚴,孩子反抗的就越激烈。所以父母在這段時期,最好不要去刻意的壓迫孩子獨立性。孩子們正在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三觀,父母應該去積極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這才是對於他們一生都有益的事。
-
10 # 熱灶臺WarmLife
要回答這個問題,父母需瞭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
這個階段,孩子性激素水平及自我意識都出現質的發展,情緒變化快,能量滿滿,創造力強,自控力卻有待完善;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成為生命的主人。
而恐懼這種情緒,來自曾經的對其內在需求和價值的否定性經歷。
兩相對照,就清晰了:孩子青春期的恐懼感,通常來自:情緒的壓抑、想法無法表達或不被認可、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受損,遇事無法做主等。
至於其中之最,同每個孩子曾經在哪方面受挫的經歷有關。
回覆列表
做父母的自己都青春過。
我的青春期我中學時候很內向,害怕別人的眼光,總是擔心別人說我壞話,擔心老師看不起。
一方面恐懼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不佳,另一方面在家裡卻很逆反,總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我真的離家出走了,還沒出院子的大門就被找回去了。當時還大哭大鬧的不願意回去,其實心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真出走了要到哪裡去。
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關注與愛太少的原因。形成了矛盾的個性,一方面害怕他人負面的評價,一方面想以極端行為獲得關注。
青春期印象我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心尚稚嫩,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尤其是早期缺愛的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因為在父母那裡得不到足夠的愛,孩子會形成一種羞恥感,並以假我裝扮自己,這樣一來,對於真實自我的羞恥感就加深了。
青春期的孩子在外面害羞是因為怕他人看出真實自我的卑鄙;在家多以逆反的形象出現,是因為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引起父母的關心與愛。
父母的愛與關心是良藥父母對應孩子這些舉動的有效方法,就是給足孩子愛與關心。
父母應該營造和睦溫暖的家庭氣氛,給孩子在情感上沒有欠缺,這樣他們就會勇敢而有愛心。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因為父母,而是因為學校或者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造成情緒不佳或者性格暫時缺陷。這時候只要家裡父母給的關注與愛並進行理解,他們會更容易恢復過來。
結語總之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是一副良藥,可以幫助孩子茁壯成長,也可以撫平孩子心靈的創傷,化解他們內心最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