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85831026491
-
2 # 13668164817
感受真誠 你發現了嗎?在這大千世界裡,任何生靈都可以讓你感受到它的真、它的善和它的美。清晨,微風拂過那枝頭的點點茸茸綠色,淡淡的笑靨。與牆頭上的夾竹桃一起,似唱響生命中最明快的樂章——真誠。這便是大自然毫不虛假的美,是質樸、真實的本質。這“美”便在於“真誠”。
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哎,真對不起!踩著您了!”“沒關係,沒關係!”被踩著了是常有的事,有時還挺疼,但這不打緊,因為有那句悅耳的“對不起”。也許這是一句很輕很輕的話語,可分量卻是沉甸甸的,你會感到對方發自內心的真正歉意和誠摯的問候,心裡僅存的怨氣便宛如雲煙散去。
聽,“對不起!”,“沒關係!”這就好象靈魂的自白,除塵起般掃去心靈上不純潔的灰塵,讓人變得水晶般剔透、無暇。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好說難覓。其實最常見的真誠便是在和朋友們相處的日子裡。一個眼神、一分微笑,甚至是一張小小的字條,都可以讓人無比欣喜,因為那裡麵包含了太多的坦誠與希望。
那天體育課,當蔣禾扶起我並掰開我的手時,那從手指裡湧出來的鮮血染紅了地面,樣子真是可怕極了。 在醫務室裡,我害怕的放聲哭了,蔣禾不顧一切的用手巾幫我擦血,一面說著安慰我的話。在上藥時,她怕我疼,就緊緊地抓住我的手……出了醫務室我才知道,蔣禾的衣服已經變成紅布條了。
第二天早上,我在蔣禾面前放下了一張潔白的卡片,上面用黑筆赫然寫道:“在最困難的時候,你不顧一切,地幫助了我,真誠就是你的全部。”蔣禾看著,一臉燦爛。她的笑容似乎在說:“友誼、欣喜和真誠,便是你我。”友誼像是一朵嬌嫩、易碎的花,需要我們用熱情培育,用真誠來澆灌,才能長久地、美麗的開放下去。
友誼的花,她的名字固然叫真誠。而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真實的面對別人,才能有所收穫。試想,如果學習中有了害怕對方超過自己的思想,那真誠將不復存在。我和蔣禾之間從不隱瞞什麼,總能想著能為對方做些什麼。我們並不互相遷就,只是在學習上加緊了競爭,為一個問題爭論得臉紅脖子粗,為對方的進步欣喜,為自己股足勁兒……我們是學習中的競爭對手,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以坦誠相對,以真實的自我來對待對方。
我們在感受真誠的同時,也可以好好地自我反省。 現在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都是因為沒有真正以靈魂對待對方,對待生活。真誠是什麼?如果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成一堵厚牆的話,那麼,真誠便是開啟窗戶的鑰匙,耀眼而珍貴。 真誠是什麼?是美好,是欣喜,是希望! 來吧,以真誠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開啟心窗,感受真誠! 真誠是絕對的嗎 真誠也就是真心誠懇,不說謊,表裡如一的意思。
人人都喜歡真誠的人,而討厭虛偽的人,我也不例外。但有人認為真誠是絕對的,不管對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這個觀點,粗一看,有道理,細一琢磨,有問題。 你想呀,當年日本鬼子大舉侵犯中國的時候,如果所有的華人都堅守真誠待人的原則,死守著“別人對我不仁,可我不能對他不義”的古訓,那麼還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所以說真誠不是絕對的,其碼對敵人就不能真誠,而應該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也許有人會說,對敵人是不能真誠,那麼對朋友呢,總應該是絕對的真誠吧!依我看,也不盡然,那得看情況。如果您的朋友得了不治之症,您真誠地對他說明了實情,會怎麼樣呢?也許會加快他的死亡,這是您願意看到的結局嗎? 也許又有人會說,對朋友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那麼對自己的親人呢,這總應該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吧!依我看,也不盡然。
請您想一想,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代表東吳向劉備討還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是怎麼做的?他先讓劉備拒絕,然後自己代兄哭求,劉備才假裝答應先還給東吳三郡,並讓諸葛瑾帶著書信去找關羽,而關羽明白劉備及軍師的用意,說什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硬是不給,弄得諸葛瑾空手而歸。
諸葛亮對劉備是真誠的,可對他的親哥哥就不夠真誠了。這也無可厚非,各為其主嗎!由此可見,真誠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親人的利益與集體、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則應該選擇對集體和國家真誠。 再者說了,你自己就沒有一點隱私?你希望他或她百分之百的瞭解您?在任何人面前都做個透明人?你願意把您以前所做的各種傻事去到處傳播嗎?所以說,絕對的真誠是沒有的,如果有的話,你也就不存在了。
總而言之,真誠是相對的,待人真誠要看物件,還要看情況。
回覆列表
插上創新的翅膀 不斷變革創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會變得僵化。――題記 俗話說:“第一個用鮮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可見,在人生中,創新是身旁的明燈,照亮前方的道路;創新是遠處的山巔,激勵我們登上高峰;創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隨我們暢所欲言,匯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斷創新,才可以支撐起整個世界。 魯班懂得創新,因而在被野草劃傷時不是將它攔腰折斷,而是彎下腰仔細觀察它,於是發現野草上有許多細小的齒。因而頓生靈感,經過一次次的實驗,終於發明了鋸,造福於人類。 齊白石懂得創新。從小便對畫畫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自學成了一大家。但他卻對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顧”,而是去汲取名家的長處來填補自己的空白,60歲、70歲、80歲,齊白石的畫風在不斷的改變,水平也在一次次改變中突飛猛進,因而他的一生五易畫風,一次一次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一次一次的求進取,終於為我們所熟知,為世人所景仰。 而對牛頓來說,晚年的他不懂得創新。年輕時因一個蘋果發現了地心引力,以後一步一個腳印,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到了晚年,卻沉迷於亞里士多德的柏拉圖學說,花費十多年時間“潛心”研究上帝的存在,不思進取,在迷信中一點一點將黑髮“浪費”,將自己的創新精神丟入大海,最後賠上了自己的老年時光,毫無所得,。由此看來,一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會因為不創新而變得黯淡無光。 創新,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必需的一種精神。有了創新,可以搭載萊特兄弟的飛機飛上九重天;有了創新,可以與愛迪生在電燈下侃侃而談;有了創新,可以與諾貝爾炸開山頭,炸出通道;有了創新,可以與列文虎克共同觀察微觀世界…… 為自己插上一雙創新的翅膀吧,你一定會展翅飛翔,搏擊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