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0玩家零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強和國際各領域合作的深化,正確對待中國古老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顯得尤為重要。華人對待西方文明由於民族歷史問題而產生崇拜或排斥等諸多心態,本文認為對待中外文明應秉持承認、尊重、學習、理解、互補、共榮的基本態度,才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論文關鍵詞:中外文化;異同;交流;理解

      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各種文化之間既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有明顯的差異,各有不同於他者的獨特之處。中國自百年前被迫開啟國門,三十多年前自主對外開放以來,關於中外文化異同的討論就一直是熱門話題。既有長期旅居海外人士乃至華裔後代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也有人類文化社會文化學者的潛心研究,深入分析,更有許多“老外”也樂此不疲,這對於我們的思考和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都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僅就學習和工作中的體會,對怎樣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的異同尤其是“異”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承認、尊重

      文化主要指某個民族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包括顯形的和隱形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談不上合不合理的一切,在某一時期作為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可以說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種獨特的文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各種文化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我們對中外文化要一視同仁,要承認它的客觀存在,要給予足夠的尊重。不能採取“鴕鳥”態度閉上眼睛當作不存在,也不能自我否定採取民族文化上的虛無主義態度認為外來的一切都比本土的好,更不應採取文化沙文主義,視一切外來文化為蠻夷,唯我中華文化獨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既不利人,也束縛自身的發展。

      比如希伯來文化,已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雖然猶太民族兩千多年來散佈世界各地,直到二戰後才有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但卻能保持自己的傳統,維繫著民族的延續。靠的就是文化的強大力量!伊朗總統內賈德先生揚言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怎麼可能?猶太民族受到的迫害,遭受的苦難還少嗎?有文化在,這個民族就不會消亡,誰能把深入骨髓血液中的文化輕輕抹去呢?

      二、學習、理解

      承認了尊重了各種文化存在的客觀事實,就有必要去學習它理解它。科技的不斷髮展和創新,人類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帶來了經濟、生產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全球化。隨著交流的增多,多種有著不同底蘊的文化交流碰撞就不可避免。我們要學習、研究、理解外國的文化,尋找中外文化的共同之處,也要尤其注意差異性。

      例如,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就有很大不同,思維物化後形成的文化差異更是大相徑庭。一般來講,華人比較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所以中國文字造詞比較注重形象;而西方人更重理性,重邏輯思維,所以英文更多考慮實用價值。同一個東西,中文叫做“明信片”,而英文直譯為“傳遞的卡片”(post card)。繪畫上,西方的油畫注重寫實,講究色彩,光線變化,透視效果,而國畫講究的是寫意,意在言外,留下更多想象空間。華人畫一個人騎馬,周圍有紛飛的蜜蜂,表現的是“踏花歸來馬蹄香”。華人不直言你兒子落榜了,卻說“最後一名是孫山(我),你兒又在孫山外”(名落孫山)。再有,中國的飲食文化講的是“色香味形”,而西方人偏重於營養的保證,一天攝入多少卡路里、維生素、蛋白質等。

      學習、瞭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更要理解差異性其來有自。例如華人說某人“像老黃牛一樣幹活”“氣壯如牛”,英文中要表達同樣意思卻是用“馬”。那是因為華人向來用牛來耕田種地,而早期英華人是用馬來耕作的,都是好幫手,詞語中卻不同了。這裡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了差異。可以說中外文化中幾乎所有的差異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地域、人種、歷史、宗教、生產生活條件、甚至氣候、人數都會對文化的形成造成許多不同的影響。

      三、互補、共榮

      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文化是客觀事實,文化間的差異不可避免。我們既要互相尊重理解,更要學會包容,吸取各自的長處。互相取長補短才能達到和諧相處,互利共榮。在各民族相處,各國家交往,各種文化交流中,最要不得的是傲慢與偏見。

      例如在政治文化上,西方人就常犯這樣的毛病。有些西方人士一心要讓世界各國都變成和自己一樣,他們採取的是“非我族類”“黨同伐異”的政策,強制推銷自己的制度、文化、民主。比如在中東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而中東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民族宗教情況複雜,發展程度不一。你一概打為“異類”而代之以“民主”,而非當地人民的自主自願選擇,那麼“突變”的結果只能是混亂甚至倒退。中東和中亞鬧過“顏色革命”的一些國家反美反西方情緒高漲與此不無關係。文化上的傲慢與偏見的後遺症由此可見一斑。

      傲慢與自信是兩碼事。自信是應該的,必要的。因為資本主義二百多年的成功發展而產生西方文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卻不該由此完全否定其它道路與其它文化。同理,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有近百年來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基本統一的歷程,有近幾十年的快速的巨大的發展,而更加自信是應該的更是必要的。但絕不意味我們可以傲視其它國家,看不上外國文化。自信再前進一步就是傲慢與偏見了。

      中國需要中華文化的自信,中國也從不諱言自己文化中的短處。中國提倡的是相容幷蓄,取長補短。文化上的征服是不可能的。歷史上,中華文化就從來沒有被其它文化完全征服,也更沒有徵服其它文化的企圖,而是和平共處。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等帶來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是互相學習吸收;鄭和下西洋也並非如哥倫布那樣去征服佔領。今後也一定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多樣的文化並不一定意味著衝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發展才是必由之路,共贏之路。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今天正處於前所未有的中外文化全面接觸,大交流大發展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再次呈現出春秋戰國時期那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我們應該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有更多的自信,有更多的文化交流的自覺,發揚中華文化歷史中互相取長補短的優良傳統,為中外文化的交流,共同繁榮發展做出我們的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