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江是漳州境內第一條大江,在福建省內也是僅次於閩江的第二條大江。九龍江分西溪、北溪兩幹流,據《龍溪縣誌》載:
“北溪水源,東出於安溪、西出於延、汀,合寧、龍、平之水,下華安,歷漫潭,至香洲渡,合長泰之水,出兩峽,過營江,達三叉河,與西溪會;西溪水源,北自西溪永豐,南自銅壺、小溪,至南靖合流,而繞於郡城為南河,過詩浦,達三叉河,與北溪會”。“下達福河,通錦江諸流,經白石、青礁、石美,東與中南二港合納南溪、浮宮之水入於海。”雙溪流經華安、長泰、平和、南靖、薌城、龍文、龍海等七個市、縣、區。幹流長263公里,全長1923公里。
九龍江命名之由來,據志書上記載:“梁大同六年,有九龍晝戲於此”,地點在北溪的漫潭,故又名“九龍潭”,在雄峙岸邊的峭壁上,刻有“九龍戲江處”五個大字,筆力勁峻。所謂“龍”也者,本系先民所繪之圖騰,未必有實物,然而,既有人親眼看見此物戲於江,而且竟達九隻之多,定是龐然大物了。估計會是“豬婆龍”或“灣鱷之族”,孳生於此,曾為土人所見,傳聞所致罷。
九龍江西、北兩溪,風光各擅其勝,北溪以雄偉著,西溪以幽靜稱。北溪自華安來,上游三十六灘,水勢衝急,兩岸群山峭立,礁石亦多,行舟極為困難,在溜水灘、石壁灘等險要處,船非牽繩纜引不能上。自華安縣城至嶺兜一段,河流環繞於叢嶺中,江中礁石棋佈,自古以來不通舟楫,只有木筏可以透過。其間有倒底瀨、大瀨等險灘,江水由高處傾瀉而下,木筏從高處漂流而下,得在激浪中沉浮十數次,只有老練的駕筏人,憑手中的一枝竹竿及一條“性命藤”才能渡過險灘。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閩遊日記》中,曾有極為生動的描寫。
兩溪自山城而下,水石清美,綠竹幽秀。過去曾寅仲曾寫詩讚道:“估客刺船頻選勝,沿溪石卵到山城。”
漳州是千年大邦,歷史名城,自唐初建州以來,“科第文章,抗衡上國”。
因此九龍江流域,文物古蹟,所在多有,拿北溪來說,在華安潭口附近有個“龍潭”,至今留有“九龍戲江處”,“中流砥柱”、“斷石漁燈”等許多石刻,還有觀音石、石紗帽、石蟾蜍、石棺材、龍舌等勝蹟。附近汰內仙字潭,石壁上刻有先民的象形文字,成為千古難以破譯之謎。龍潭還有個“寶珠灘”,上有石高丈餘,傾瀉潭中,發泡有聲,夜聞如漏鼓聲,故又名更鼓水。“寶珠灘”則因宋大中祥符年間,漁人邱鄯在此網得大珠而得名。附近又有寶珠石,高丈餘,石頂有飛珠之穴。傳說,宋亡後,寶珠又飛回原處,住穴中,月明風清之夜,珠常飛出嬉戲。順流而下到浦南,石鼓山有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墓,他的愛將馬仁、許天正、李伯瑤、林孔著等墓,均陪葬左右,還有威惠廟及松洲書院在。過蓬洲,便是宋大理學家朱熹蒞漳收一得意門生,陳淳北溪先生的故里。
下來更有閩南第二名橋“江東橋”。附近又有明末大學士黃道周先生講學處——鄴山講堂,附近又有蓬萊峽、芙蓉峽、黃龍洞、遊馨等石刻(均黃氏手筆),及三近堂、樂性堂遺址。
西溪分三段,在南靖的叫荊江,流經漳州的叫薌江,到石碼則叫錦江。荊江江水清澈,多卵石。在江流出口處,一山斗起叫寶珠峰,上有周濂溪祠,直立江口,奇秀異常。流三十里到天寶墨溪,因里人戴麥邨,是康熙進士,善於寫詩,從遊的文人騷客很多,文墨盛行,故名墨溪。又二十里到康山村,隔溪相望有座古剎,叫云溪巖,俗稱三道亭,傳說清初康山有三進士未仕時,在此讀書過。再下一里許,就到圓山琵琶坂,這裡是著名的水仙花產地。至於漳州的名勝古蹟,加見他文,不再累贅了。
九龍江是漳州境內第一條大江,在福建省內也是僅次於閩江的第二條大江。九龍江分西溪、北溪兩幹流,據《龍溪縣誌》載:
“北溪水源,東出於安溪、西出於延、汀,合寧、龍、平之水,下華安,歷漫潭,至香洲渡,合長泰之水,出兩峽,過營江,達三叉河,與西溪會;西溪水源,北自西溪永豐,南自銅壺、小溪,至南靖合流,而繞於郡城為南河,過詩浦,達三叉河,與北溪會”。“下達福河,通錦江諸流,經白石、青礁、石美,東與中南二港合納南溪、浮宮之水入於海。”雙溪流經華安、長泰、平和、南靖、薌城、龍文、龍海等七個市、縣、區。幹流長263公里,全長1923公里。
九龍江命名之由來,據志書上記載:“梁大同六年,有九龍晝戲於此”,地點在北溪的漫潭,故又名“九龍潭”,在雄峙岸邊的峭壁上,刻有“九龍戲江處”五個大字,筆力勁峻。所謂“龍”也者,本系先民所繪之圖騰,未必有實物,然而,既有人親眼看見此物戲於江,而且竟達九隻之多,定是龐然大物了。估計會是“豬婆龍”或“灣鱷之族”,孳生於此,曾為土人所見,傳聞所致罷。
九龍江西、北兩溪,風光各擅其勝,北溪以雄偉著,西溪以幽靜稱。北溪自華安來,上游三十六灘,水勢衝急,兩岸群山峭立,礁石亦多,行舟極為困難,在溜水灘、石壁灘等險要處,船非牽繩纜引不能上。自華安縣城至嶺兜一段,河流環繞於叢嶺中,江中礁石棋佈,自古以來不通舟楫,只有木筏可以透過。其間有倒底瀨、大瀨等險灘,江水由高處傾瀉而下,木筏從高處漂流而下,得在激浪中沉浮十數次,只有老練的駕筏人,憑手中的一枝竹竿及一條“性命藤”才能渡過險灘。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閩遊日記》中,曾有極為生動的描寫。
兩溪自山城而下,水石清美,綠竹幽秀。過去曾寅仲曾寫詩讚道:“估客刺船頻選勝,沿溪石卵到山城。”
漳州是千年大邦,歷史名城,自唐初建州以來,“科第文章,抗衡上國”。
因此九龍江流域,文物古蹟,所在多有,拿北溪來說,在華安潭口附近有個“龍潭”,至今留有“九龍戲江處”,“中流砥柱”、“斷石漁燈”等許多石刻,還有觀音石、石紗帽、石蟾蜍、石棺材、龍舌等勝蹟。附近汰內仙字潭,石壁上刻有先民的象形文字,成為千古難以破譯之謎。龍潭還有個“寶珠灘”,上有石高丈餘,傾瀉潭中,發泡有聲,夜聞如漏鼓聲,故又名更鼓水。“寶珠灘”則因宋大中祥符年間,漁人邱鄯在此網得大珠而得名。附近又有寶珠石,高丈餘,石頂有飛珠之穴。傳說,宋亡後,寶珠又飛回原處,住穴中,月明風清之夜,珠常飛出嬉戲。順流而下到浦南,石鼓山有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墓,他的愛將馬仁、許天正、李伯瑤、林孔著等墓,均陪葬左右,還有威惠廟及松洲書院在。過蓬洲,便是宋大理學家朱熹蒞漳收一得意門生,陳淳北溪先生的故里。
下來更有閩南第二名橋“江東橋”。附近又有明末大學士黃道周先生講學處——鄴山講堂,附近又有蓬萊峽、芙蓉峽、黃龍洞、遊馨等石刻(均黃氏手筆),及三近堂、樂性堂遺址。
西溪分三段,在南靖的叫荊江,流經漳州的叫薌江,到石碼則叫錦江。荊江江水清澈,多卵石。在江流出口處,一山斗起叫寶珠峰,上有周濂溪祠,直立江口,奇秀異常。流三十里到天寶墨溪,因里人戴麥邨,是康熙進士,善於寫詩,從遊的文人騷客很多,文墨盛行,故名墨溪。又二十里到康山村,隔溪相望有座古剎,叫云溪巖,俗稱三道亭,傳說清初康山有三進士未仕時,在此讀書過。再下一里許,就到圓山琵琶坂,這裡是著名的水仙花產地。至於漳州的名勝古蹟,加見他文,不再累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