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徹底打開了中國這個古老帝國的大門,他們發現這扇大門裡除了有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有滿目瘡痍,這些都讓他們感到興奮,彷彿一支全副武裝的軍隊進入滿是黃金但武器陳設簡陋的原著民村落,可想而知,瘋狂的掠奪就此展開了,以後長達百餘年時間裡中國都處於這種苦難的境地中。
老舍就在這樣的民族苦難的圖景下寫出了《二馬》。“二馬”是一對中國父子。老馬與小馬去英國辦差,寄居的房東是一對母女,由此二馬展開了一段異國之旅。《二馬》的故事其實就是二馬與房東太太母女時間的故事。這裡面有文化上的衝突,他們之間的故事夾雜著成見與欣賞,所以說二馬的故事也象徵著東西方文化上的衝突與交融。二馬的故事中的主線就是老馬與房東溫都太太之間的情感故事,以及小馬追求房東太太女兒瑪麗的故事。但是以上兩段感情都沒有結局,老馬的愛情因為文化的鴻溝難以逾越,溫都太太與老馬沒能走到一起,小馬因為是單相思,瑪麗根本不愛他,因此他也不得不傷心的離開了倫敦。在《二馬》中,老舍講述了這個令人苦笑不得的愛情故事,行文中嘻笑怒罵,筆鋒犀利辛辣,批判了華人的盲目、懶惰、不思進取以及柔弱怕事的性格,小說也在令人捧腹中譴責了文化偏見。二馬代表的實際上就是舊中國與新中國的縮影。
老舍在小說第一段最後一章末句寫到馬威給李子榮留了一張便條,便條上是這麼寫的:“子榮兄:謝謝你!小鑽石戒指一個祈交溫都姑娘。再見!威。”馬威無望的愛情表明了他那澄明的希望,也隱喻了當時華人的希望,誰都看不好的愛情不可怕,只要人的心性還在就有希望,馬威還有心性,所以他還有希望得到愛情雖然不見得是溫都姑娘的愛情。小說行文至此我們該明白了二馬的形象隱喻了太多東西,老舍苦心經營二馬的人物性格形象,小說的基調始終在詼諧中透露著酸楚,這種酸楚不僅貫穿了馬威的心路歷程,也時刻的在折磨著老舍以及我們這些讀者(尤其是張愛玲那一代知識分子恐怕是感觸非常深刻吧,她聲稱一直非常喜歡老舍的《二馬》,認為是傑作)
老馬是個典型的老派華人,迂腐陳舊卻又自視甚高,雖然民國了,但思想還是滿清時代!老馬看不慣他在倫敦的古董行夥計李子榮的生意經,認為李子榮簡直就是個唯利是圖的洋鬼子。
“馬先生繞著圈兒想,越想自己的理由越充足,越想越離事實遠,越離事實遠越覺得自己是真正好華人,——李子榮是黃臉洋鬼子!"
彷彿在他看來一個古董行賺不賺錢都不要緊,面子最重要。由此可見,他一貫的標準仍然還是那套中國式的,不知變通,充滿成見,乃不知當今世界唯以利益是圖,國家子民才能安康富足立足立本。而小說中的夥計李子榮正是一位走向世界的華人年輕人,他們心懷夢想,但卻並不被保守的老馬們看好。
與李子榮一樣,馬威不僅代表了新一代的華人,同時也代表了當時中國未可預測的未來:迷茫、痛苦,但在迷茫痛苦中隱約孕育著一種無法說清楚的決心。馬威的出走也是一個隱喻,他自傳統家庭中出走,但他要出走向何處?這個疑問可以替換為:中國要從古老文明中蛻變,但中國要走向何處?
這是一個多麼大的主題呀!但老舍先生沒有給我們明確馬威的去向,而是留給我們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留給我們無限的希望與寄語!
華人不必要完全捨棄我們名族的精神傳統,因為這是底色,是關於根基的東西。然後經濟、科學、法律等都是興邦的手段。老舍先生在小說《二馬》中就曾動情的說:
“倫敦買不到老紹興,嗐!還是回國呀!老馬始終忘不了回國,回到人人可以賞識踏雪尋梅和煙雨歸舟的地方去!華人忘不了“美”和“中國”,能把這兩樣充分的發達一下,中國的將來還能產出個黃金時代。把科學的利用和美調和一下,把不忘祖國的思想用清明的政治發展出來,中國大有希望呀!”
老舍是語言大師。他的小說或這話劇都有著強烈的語言特色,思想之深刻恐怕算是大師中的大師。他在《二馬》的寫作上不滿足於影射,他直抒胸臆的表達自己得看法,讓每一個讀者都感同身受。談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造成的種種不公平,他突然滿腔熱血與怒火!用直白的文字表達自己的不滿:“二十世紀的“人”是與“國家”相對待的:強國的人是“人”,弱國的呢?狗!中國是個弱國,中國“人”呢?是——!華人!你們該睜開眼看一看了,到了該睜眼的時候了!你們該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時候了!——除非你們願意永遠當狗!”如此直抒胸臆,可謂是振聾發聵!
談到外華人對華人的偏見,老舍內心似乎都在滴血,他直截了當的寫到:
“作小說的,寫戲劇的,作電影的,描寫華人全根據著這種傳說和報告。然後看戲,看電影,念小說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國皇帝,把這種出乎情理的事牢牢的記在腦子裡,於是華人就變成世界上最陰險,最汙濁,最討厭,最卑鄙的一種兩條腿兒的動物!”
熟悉影視的讀者一定會知道,傅滿洲這樣的中國式大反派就是西方世界對華人的想象,他們認為華人就是這樣的:奸詐、猥瑣。
老舍還藉由伊姑娘對馬威說的話,表達的讀書救國的重要性:
“英國真有幾位真唸書的,真人才;這幾個真人才便叫英國站得住腳。一個人發明了治霍亂的藥,全國的人,全世界的人,便隨著享福。一個人發明了電話,全世界的人跟著享受。從一有世界直到世界消滅的那天,人類是不能平等的,永遠是普通人隨著幾個真人物腳後頭走。華人的毛病也是不念書,中國所以不如英國的,就是連一個真唸書的人物也沒有。馬威,不用瞎著急,唸書,只有唸書!”
老舍先生思想之深刻,令人欽佩,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寫了《二馬》這樣的傳世傑作,該長篇小說也是他旅居倫敦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小說的技巧是新式的,是老舍新小說的代表作。不要說當時讀起來會讓人哭笑不得,現在再看先生的小說,我們仍然會感慨良多,也會想起很多哭笑不得的事。因為時至今日,我們周邊還有許多“二馬”一樣的人物,還有許多“二馬”式的困境。過了半個多世紀了,小說《二馬》仍然給我們許多啟示,謹以此文緬懷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徹底打開了中國這個古老帝國的大門,他們發現這扇大門裡除了有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有滿目瘡痍,這些都讓他們感到興奮,彷彿一支全副武裝的軍隊進入滿是黃金但武器陳設簡陋的原著民村落,可想而知,瘋狂的掠奪就此展開了,以後長達百餘年時間裡中國都處於這種苦難的境地中。
老舍就在這樣的民族苦難的圖景下寫出了《二馬》。“二馬”是一對中國父子。老馬與小馬去英國辦差,寄居的房東是一對母女,由此二馬展開了一段異國之旅。《二馬》的故事其實就是二馬與房東太太母女時間的故事。這裡面有文化上的衝突,他們之間的故事夾雜著成見與欣賞,所以說二馬的故事也象徵著東西方文化上的衝突與交融。二馬的故事中的主線就是老馬與房東溫都太太之間的情感故事,以及小馬追求房東太太女兒瑪麗的故事。但是以上兩段感情都沒有結局,老馬的愛情因為文化的鴻溝難以逾越,溫都太太與老馬沒能走到一起,小馬因為是單相思,瑪麗根本不愛他,因此他也不得不傷心的離開了倫敦。在《二馬》中,老舍講述了這個令人苦笑不得的愛情故事,行文中嘻笑怒罵,筆鋒犀利辛辣,批判了華人的盲目、懶惰、不思進取以及柔弱怕事的性格,小說也在令人捧腹中譴責了文化偏見。二馬代表的實際上就是舊中國與新中國的縮影。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老舍在小說第一段最後一章末句寫到馬威給李子榮留了一張便條,便條上是這麼寫的:“子榮兄:謝謝你!小鑽石戒指一個祈交溫都姑娘。再見!威。”馬威無望的愛情表明了他那澄明的希望,也隱喻了當時華人的希望,誰都看不好的愛情不可怕,只要人的心性還在就有希望,馬威還有心性,所以他還有希望得到愛情雖然不見得是溫都姑娘的愛情。小說行文至此我們該明白了二馬的形象隱喻了太多東西,老舍苦心經營二馬的人物性格形象,小說的基調始終在詼諧中透露著酸楚,這種酸楚不僅貫穿了馬威的心路歷程,也時刻的在折磨著老舍以及我們這些讀者(尤其是張愛玲那一代知識分子恐怕是感觸非常深刻吧,她聲稱一直非常喜歡老舍的《二馬》,認為是傑作)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老馬是個典型的老派華人,迂腐陳舊卻又自視甚高,雖然民國了,但思想還是滿清時代!老馬看不慣他在倫敦的古董行夥計李子榮的生意經,認為李子榮簡直就是個唯利是圖的洋鬼子。
“馬先生繞著圈兒想,越想自己的理由越充足,越想越離事實遠,越離事實遠越覺得自己是真正好華人,——李子榮是黃臉洋鬼子!"
彷彿在他看來一個古董行賺不賺錢都不要緊,面子最重要。由此可見,他一貫的標準仍然還是那套中國式的,不知變通,充滿成見,乃不知當今世界唯以利益是圖,國家子民才能安康富足立足立本。而小說中的夥計李子榮正是一位走向世界的華人年輕人,他們心懷夢想,但卻並不被保守的老馬們看好。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與李子榮一樣,馬威不僅代表了新一代的華人,同時也代表了當時中國未可預測的未來:迷茫、痛苦,但在迷茫痛苦中隱約孕育著一種無法說清楚的決心。馬威的出走也是一個隱喻,他自傳統家庭中出走,但他要出走向何處?這個疑問可以替換為:中國要從古老文明中蛻變,但中國要走向何處?
這是一個多麼大的主題呀!但老舍先生沒有給我們明確馬威的去向,而是留給我們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留給我們無限的希望與寄語!
華人不必要完全捨棄我們名族的精神傳統,因為這是底色,是關於根基的東西。然後經濟、科學、法律等都是興邦的手段。老舍先生在小說《二馬》中就曾動情的說:
“倫敦買不到老紹興,嗐!還是回國呀!老馬始終忘不了回國,回到人人可以賞識踏雪尋梅和煙雨歸舟的地方去!華人忘不了“美”和“中國”,能把這兩樣充分的發達一下,中國的將來還能產出個黃金時代。把科學的利用和美調和一下,把不忘祖國的思想用清明的政治發展出來,中國大有希望呀!”
老舍是語言大師。他的小說或這話劇都有著強烈的語言特色,思想之深刻恐怕算是大師中的大師。他在《二馬》的寫作上不滿足於影射,他直抒胸臆的表達自己得看法,讓每一個讀者都感同身受。談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造成的種種不公平,他突然滿腔熱血與怒火!用直白的文字表達自己的不滿:“二十世紀的“人”是與“國家”相對待的:強國的人是“人”,弱國的呢?狗!中國是個弱國,中國“人”呢?是——!華人!你們該睜開眼看一看了,到了該睜眼的時候了!你們該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時候了!——除非你們願意永遠當狗!”如此直抒胸臆,可謂是振聾發聵!
談到外華人對華人的偏見,老舍內心似乎都在滴血,他直截了當的寫到:
“作小說的,寫戲劇的,作電影的,描寫華人全根據著這種傳說和報告。然後看戲,看電影,念小說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國皇帝,把這種出乎情理的事牢牢的記在腦子裡,於是華人就變成世界上最陰險,最汙濁,最討厭,最卑鄙的一種兩條腿兒的動物!”
熟悉影視的讀者一定會知道,傅滿洲這樣的中國式大反派就是西方世界對華人的想象,他們認為華人就是這樣的:奸詐、猥瑣。
老舍還藉由伊姑娘對馬威說的話,表達的讀書救國的重要性:
“英國真有幾位真唸書的,真人才;這幾個真人才便叫英國站得住腳。一個人發明了治霍亂的藥,全國的人,全世界的人,便隨著享福。一個人發明了電話,全世界的人跟著享受。從一有世界直到世界消滅的那天,人類是不能平等的,永遠是普通人隨著幾個真人物腳後頭走。華人的毛病也是不念書,中國所以不如英國的,就是連一個真唸書的人物也沒有。馬威,不用瞎著急,唸書,只有唸書!”
老舍在小說《二馬》中講了什麼?
老舍先生思想之深刻,令人欽佩,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寫了《二馬》這樣的傳世傑作,該長篇小說也是他旅居倫敦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小說的技巧是新式的,是老舍新小說的代表作。不要說當時讀起來會讓人哭笑不得,現在再看先生的小說,我們仍然會感慨良多,也會想起很多哭笑不得的事。因為時至今日,我們周邊還有許多“二馬”一樣的人物,還有許多“二馬”式的困境。過了半個多世紀了,小說《二馬》仍然給我們許多啟示,謹以此文緬懷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