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若如初相見144782104

    1.包漿:這個是一個大家都知道而又很“模糊”的詞,表面光亮的不一定是包漿,但是表面乾澀的則一定不是。並且包漿並不僅僅侷限於人體的“盤玩”,肌膚的磨搓、砂石的擠壓、風吹土沁、流水沖蝕這些都會形成包漿,簡而言之是表面的一種積累和沉澱而形成的“絡合物”,這樣的包漿是“溫潤”的,並不像5000目砂紙擼出來那樣“愣”!

    2.風化紋:小白經常認為老珠子自然有“風化”,並且根本分不出自然風化跟人工的“敲打”紋。首先風化紋跟“材質”以及“儲存”有關,如果一個珠子材質緊密堅固,又或者存放在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數千年,其整體不會有任何的“風化紋”出現,但是這並不能否決其是一顆千年老珠的本質,所以風化紋並不是絕對的老珠標誌!再說風化紋的成因,其構型跟材質有絕對性關係,在我們肉眼可見他們是呈“環”狀,但是當我們從分子層面考慮則沒這麼簡單。

    天珠的材質結構類似於水晶的分子排列,舉個生動的例子可以理解成各種高矮不一的“釘子”密密麻麻的釘在一起,在經過長時間的“磨損”後便會呈現這種“半圓形”。再由小圓組成大圓,最後逐漸形成咱們肉眼可見的“風化紋”,所以這種半圓一定是有“層次”感的。

    3.外孔道:天珠孔道分內外,咱們先說比較顯眼的“外孔道”。眾所周知的“鑰匙孔”並不是鑑定的絕對標準,如果這個珠子我佩戴的少,直接做“貢”或者深埋地下過了千年你能因為沒有“鑰匙孔”而判了“死刑”嗎?所以要結合孔道周圍的“包漿”來看,即使珠子沒有使用過,但是歲月留給它的包漿卻是存在的。

    4.內孔道:內孔道主要說“方式”,古代人沒有鑽頭,沒法像現今這樣打眼。用的都是小木棒沾著“解玉沙”進行打孔這種方式首先無法從一面直接打通,需要兩面對打,這就造成了孔道往往都會“錯開”。再者並不會出現“大孔道”,往往都是基本過線都是0.6-0.8mm左右的孔道,像那些地攤上個頭“傻大”並且擁有著巨大孔道珠子我們就可以直接判“死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戴嵩畫牛故事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