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秋天的懷念

    六尺巷給我們的啟示是生活需要寬容友善,我們要學會寬容。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世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這個故事說明,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諧社會的程序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就更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員,六尺巷典故主角。

    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

    擴充套件資料: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禮讓,和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

    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雲,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

    在今天到處都在講和諧,“和諧社會”、“和諧團隊”、“和諧家庭”。弘揚一種美德,體現一種胸懷。人人都能做到,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夜晚失眠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