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以女作家獨特的敏感、細膩、生動、含蓄的筆調在《小桔燈》裡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機警勇敢、沉著鎮定、樂觀自信的小姑娘的形象,透過這一人物形象的外觀,我們瞭解到解放前一幅廣闊的生活圖景,也看到革命者是在怎樣艱難的環境裡與敵人進行屈死的鬥爭的一個個場面。正是從作品的這種社會意義上講,我認為,《小桔燈》的藝術魅力當首推小說主人公的塑造。
《小桔燈》是怎樣塑造小姑娘這一形象呢?通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主要運用了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神態表情描寫和動作描寫等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下面,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肖像描寫。《小桔燈》一文中對小姑娘的肖像描寫只有一次,那就是當“我”第一次接觸小姑娘時,看到“她”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髮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牆上的聽話器。從此,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貧苦人家的小女孩,破舊的衣褲、赤裸的雙腳,發紫的嘴唇,瘦白的臉蛋,無不向人們展示,這位年紀輕輕的小姑娘過早地飽受了她不應接受的生活的磨難。她出身貧寒,生活的艱辛坎坷使她過早地成熟了,儘管她只有八九歲光景,可是,家庭的重擔還是無情地落在她瘦弱的雙肩上。她沒有像一般兒童那樣幸福愉快地度過自己的童年,相反,處於那個時代的她的父母親一樣,她以成人的堅毅頑強去對待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厄運,併為之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價。
顯然,這唯一的肖像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她的生活際遇,但是對於她的性格和思想了解,我們還是模糊。
(二)語言描寫。言為心聲,以一個人的語言往往能夠折射出她內心世界之光。其實《小桔燈》主人公的鎮定、勇敢、樂觀、善良也大都可以從人物的言談中窺知一斑。
“我”和小姑娘第一次接觸時,從“我”與她的談話中可知,她的語言乾脆果決,語調急促,表意清晰完備而決不模稜兩可。這說明她並非一般的八九歲的小姑娘,而是一個在特定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類似成人諳熟事理的精明能幹的小姑娘。她的答話,要言不煩,點到即是,充滿了一種鎮定感和些許的焦慮感,這說明她內心深處的活動是複雜的,渴望早點打電話給胡大夫以便使她儘快到“我家”給媽媽治病的焦慮和由於過早成熟,歷經風雨而顯示出來的鎮定交織在一起,活脫脫地把一顆純潔美好的心展示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說主人公語調的穩重急促,表意的清晰完整足以體現了她沉著鎮定的性格和純潔善良的心願。
當我第二次和小姑娘接觸的時候,我問她大夫是否來過,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你放心,大夫明早還要來的。”從這兒可以看出,我十分關心她母親的病情,小姑娘也很善於體察人意,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一陣子說話來安慰我。照理,她的母親,病倒了,她很痛苦,我應該安慰她才是(其實,我的關切的詢問也正是如此),可是,現在由於我的急切詢問,反倒使她安慰起我來。這就足以見得她的善察人意、心地善良的品格和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處事態度。“她現在很好,”“你放心,大夫明早還會來的。”除了更多的安慰人心之外,也頗帶幾分堅強和自信,當我問及她的母親是否吃過東西的時候,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春節吃“紅薯稀飯”,可她還笑呢!苦笑?否也!她不因生活的艱辛貧苦而悲觀失望,相反,而是滿腔熱情,以笑臉來對付一個又一個的厄運。多麼堅強的女孩!在她身上,革命者的堅毅頑強和樂觀自信的品質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我問她家裡還有什麼人,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現在沒有人。”好一個“現在”,弦外之音即是,將來我和爸爸將會在一起過幸福日子的。眼下,爸爸的離家只不過是暫時的離別而已。由此可見,小姑娘堅信,她的爸爸一定會回來,她沒有悲觀失望,而是滿懷信心地等待。“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答話巧妙含蓄,不直接點明爸爸的去處,說明她的機警精明。對於一個陌生人,她怎麼能夠隨便說出爸爸作為一個革命工作者的真實身份和去處呢?同時,“到外面去”又不失樂觀自信之感。
當我離開她家時,“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兩個“好了”,含義不同,前一個指媽媽病癒,心情舒暢;後一個側重指解放後我們大家都能過上幸福生活。它們都充分體現了小姑娘的樂觀自信。對未來,她充滿了信心,自始至終,對於生活她都保持了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這不能不促使人們去思考,她為什麼能矢志不移的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呢?而課文為了彌補讀者這種心理“缺陷”,最後又巧妙地借朋友之口,交代了小姑娘爸爸的身份以及他的一些革命生活。由此,我們恍然大悟:小姑娘樂觀自信,勇敢頑強的生活態度源於她爸爸的革命影響,正是在這種特定的典型環境,鑄就了她的剛強、勇敢和樂觀自信的性格。無疑,從她身上,我們又看到了革命者生死拼搏的動人事蹟。
(三)動作細節描寫。思想支配行動。反過來,行動又反映思想。好的“行動描寫”從來都是為著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服務的。《小桔燈》在塑造小姑娘的獨特性格時也充分運用了行動細節描寫。或者說行動描寫也是《小桔燈》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主要手段。從小姑娘的一些舉止行為,我們同樣可以窺見她的內心活動。
課文中透過“我”的聽覺感受寫了小姑娘進屋打電話的一些輕微動作。“忽然聽見外屋極門吱的一聲開了,過了一會兒,又聽見有人在挪動竹凳子。”“吱”原指小動物發出的聲音,這裡喻指小姑娘開門時發出的細小聲響。顯然,她的動作是相當輕巧的。如果換成“砰”則大為遜色,因為“砰”聲響很大,反而反映出小姑娘性情急躁,也失卻了她的謹慎機警。“過了一會兒,又聽見有人在挪動竹凳子。”為什麼要“過了一會兒”呢?在這“一會兒”內,小姑娘會怎麼想呢?無疑,這“一會兒”的暫停是“吱”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姑娘要仔細觀察一下屋裡是否有人。只有在安全可靠的情況下,她才“挪動竹凳”。顯然,這兒又進一步揭示了她的機警聰敏、謹慎行事。“挪動”意即輕輕地移動竹凳。不難知曉,這也是小姑娘行事謹慎、膽大心細的表現,所以,一“吱”一“挪”這個細節,惟妙惟肖,生動傳神。
冰心以女作家獨特的敏感、細膩、生動、含蓄的筆調在《小桔燈》裡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機警勇敢、沉著鎮定、樂觀自信的小姑娘的形象,透過這一人物形象的外觀,我們瞭解到解放前一幅廣闊的生活圖景,也看到革命者是在怎樣艱難的環境裡與敵人進行屈死的鬥爭的一個個場面。正是從作品的這種社會意義上講,我認為,《小桔燈》的藝術魅力當首推小說主人公的塑造。
《小桔燈》是怎樣塑造小姑娘這一形象呢?通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主要運用了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神態表情描寫和動作描寫等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下面,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肖像描寫。《小桔燈》一文中對小姑娘的肖像描寫只有一次,那就是當“我”第一次接觸小姑娘時,看到“她”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髮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牆上的聽話器。從此,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貧苦人家的小女孩,破舊的衣褲、赤裸的雙腳,發紫的嘴唇,瘦白的臉蛋,無不向人們展示,這位年紀輕輕的小姑娘過早地飽受了她不應接受的生活的磨難。她出身貧寒,生活的艱辛坎坷使她過早地成熟了,儘管她只有八九歲光景,可是,家庭的重擔還是無情地落在她瘦弱的雙肩上。她沒有像一般兒童那樣幸福愉快地度過自己的童年,相反,處於那個時代的她的父母親一樣,她以成人的堅毅頑強去對待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厄運,併為之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價。
顯然,這唯一的肖像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她的生活際遇,但是對於她的性格和思想了解,我們還是模糊。
(二)語言描寫。言為心聲,以一個人的語言往往能夠折射出她內心世界之光。其實《小桔燈》主人公的鎮定、勇敢、樂觀、善良也大都可以從人物的言談中窺知一斑。
“我”和小姑娘第一次接觸時,從“我”與她的談話中可知,她的語言乾脆果決,語調急促,表意清晰完備而決不模稜兩可。這說明她並非一般的八九歲的小姑娘,而是一個在特定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類似成人諳熟事理的精明能幹的小姑娘。她的答話,要言不煩,點到即是,充滿了一種鎮定感和些許的焦慮感,這說明她內心深處的活動是複雜的,渴望早點打電話給胡大夫以便使她儘快到“我家”給媽媽治病的焦慮和由於過早成熟,歷經風雨而顯示出來的鎮定交織在一起,活脫脫地把一顆純潔美好的心展示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說主人公語調的穩重急促,表意的清晰完整足以體現了她沉著鎮定的性格和純潔善良的心願。
當我第二次和小姑娘接觸的時候,我問她大夫是否來過,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你放心,大夫明早還要來的。”從這兒可以看出,我十分關心她母親的病情,小姑娘也很善於體察人意,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一陣子說話來安慰我。照理,她的母親,病倒了,她很痛苦,我應該安慰她才是(其實,我的關切的詢問也正是如此),可是,現在由於我的急切詢問,反倒使她安慰起我來。這就足以見得她的善察人意、心地善良的品格和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處事態度。“她現在很好,”“你放心,大夫明早還會來的。”除了更多的安慰人心之外,也頗帶幾分堅強和自信,當我問及她的母親是否吃過東西的時候,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春節吃“紅薯稀飯”,可她還笑呢!苦笑?否也!她不因生活的艱辛貧苦而悲觀失望,相反,而是滿腔熱情,以笑臉來對付一個又一個的厄運。多麼堅強的女孩!在她身上,革命者的堅毅頑強和樂觀自信的品質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我問她家裡還有什麼人,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現在沒有人。”好一個“現在”,弦外之音即是,將來我和爸爸將會在一起過幸福日子的。眼下,爸爸的離家只不過是暫時的離別而已。由此可見,小姑娘堅信,她的爸爸一定會回來,她沒有悲觀失望,而是滿懷信心地等待。“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答話巧妙含蓄,不直接點明爸爸的去處,說明她的機警精明。對於一個陌生人,她怎麼能夠隨便說出爸爸作為一個革命工作者的真實身份和去處呢?同時,“到外面去”又不失樂觀自信之感。
當我離開她家時,“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兩個“好了”,含義不同,前一個指媽媽病癒,心情舒暢;後一個側重指解放後我們大家都能過上幸福生活。它們都充分體現了小姑娘的樂觀自信。對未來,她充滿了信心,自始至終,對於生活她都保持了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這不能不促使人們去思考,她為什麼能矢志不移的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呢?而課文為了彌補讀者這種心理“缺陷”,最後又巧妙地借朋友之口,交代了小姑娘爸爸的身份以及他的一些革命生活。由此,我們恍然大悟:小姑娘樂觀自信,勇敢頑強的生活態度源於她爸爸的革命影響,正是在這種特定的典型環境,鑄就了她的剛強、勇敢和樂觀自信的性格。無疑,從她身上,我們又看到了革命者生死拼搏的動人事蹟。
(三)動作細節描寫。思想支配行動。反過來,行動又反映思想。好的“行動描寫”從來都是為著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服務的。《小桔燈》在塑造小姑娘的獨特性格時也充分運用了行動細節描寫。或者說行動描寫也是《小桔燈》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主要手段。從小姑娘的一些舉止行為,我們同樣可以窺見她的內心活動。
課文中透過“我”的聽覺感受寫了小姑娘進屋打電話的一些輕微動作。“忽然聽見外屋極門吱的一聲開了,過了一會兒,又聽見有人在挪動竹凳子。”“吱”原指小動物發出的聲音,這裡喻指小姑娘開門時發出的細小聲響。顯然,她的動作是相當輕巧的。如果換成“砰”則大為遜色,因為“砰”聲響很大,反而反映出小姑娘性情急躁,也失卻了她的謹慎機警。“過了一會兒,又聽見有人在挪動竹凳子。”為什麼要“過了一會兒”呢?在這“一會兒”內,小姑娘會怎麼想呢?無疑,這“一會兒”的暫停是“吱”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姑娘要仔細觀察一下屋裡是否有人。只有在安全可靠的情況下,她才“挪動竹凳”。顯然,這兒又進一步揭示了她的機警聰敏、謹慎行事。“挪動”意即輕輕地移動竹凳。不難知曉,這也是小姑娘行事謹慎、膽大心細的表現,所以,一“吱”一“挪”這個細節,惟妙惟肖,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