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受家庭薰陶,自幼熱愛讀書寫作,10歲時就在《民族報》上發表了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的譯文。1914年隨全家赴歐洲,定居日內瓦。1919年隨全家移居西班牙,同一些極端主義派的青年作家交往。
1921年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並創辦了《稜鏡》、《船頭》雜誌,介紹歐洲的先鋒派文學,宣傳歐洲最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
1941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小徑分岔的花園》出版,卻在次年的阿根廷全國文學獎評選中落選,引起阿根廷文學界一片抗議之聲。此時的博爾赫斯的文學地位已不可動搖。
1945年阿根廷作家協會為了“伸張正義”,授予他的短篇小說集《虛構集》特設的榮譽大獎。
1946年,博爾赫斯因在反庇隆法西斯主義的宣告上簽字,被革除在市立圖書館的職務,任命為市場禽兔稽查員。他憤而辭職,並得到知識界的聲援。1950年他被選為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
1955年庇隆政府倒臺,新政府特別任命他為國立圖書館館長。他還被選為阿根廷人文科學院院士。從此博爾赫斯開始收穫大量榮譽,其中包括:1956年阿根廷國家文學獎,1961年福門託獎(與愛爾蘭作家貝克特分享),1962年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1963年阿根廷國家藝術基金大獎,1965年英國爵位、義大利佛羅倫薩第九屆詩歌獎、秘魯太陽勳章,1968年義大利共和國勳章,1970年巴西美洲文學獎,1971年耶路撒冷獎,1973年墨西哥阿方索·雷耶斯獎,1979年法蘭西學院金質獎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榮譽勳章,1980年西班牙塞萬提斯獎(與赫拉爾多·迭戈分享),1981年墨西哥奧林·約利茲利獎,1982年西班牙智利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勳章、法國榮譽騎士勳章,1984年義大利大十字騎士勳章。他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阿萊夫》、《布羅迪報告》、《沙之書》,詩集《詩人》、《影子的頌歌》、《老虎的金黃》、《深沉的玫瑰》等。
博爾赫斯一生讀書寫作,堪稱得心應手,晚年雙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繼續創作,成就驚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他長期獨身,由母親照料生活,直至68歲才與孀居的埃爾薩·阿斯泰特·米連結婚,3年後即離異。母親辭世後,他終於認定追隨他多年的日裔女秘書瑪麗亞·兒玉為終身伴侶。他們1986年在日內瓦結婚。同年,一代文學大師博爾赫斯在日內瓦逝世。
讀書是博爾赫斯生活中一項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而且對於他的寫作意義重大。他曾說:“我是一個作家,但更是一個好讀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識來源可能是他父親的藏書室,到了開始真正作家生涯時,他已經是一個學貫東西、富有真知灼見的青年學者了。人們想像中那個在寧靜幽暗、滿是灰塵的的圖書館裡坐擁書城,讀破萬卷、下筆有神的形象,可能是個誤解。至少在被任命為國立圖書館館長的時候,他已經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無苦澀地寫了一首詩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諷刺/同時給了我書籍和失明……”
讀書對於作家博爾赫斯的意義,至少有兩條必須強調:一,讀書使得他從不將自己的視野侷限在阿根廷的現實中,而是以整個西方文明為自己的當然傳統和精神源泉,並以它的正宗傳人自居(他身上的英國血統更強化了這一傾向)。二,由於讀書在生活中的比重之大,與大多數作家不同,是書籍而不是生活成了博爾赫斯的寫作素材。以小說為例,博爾赫斯之所以被稱作“作家中的作家”,就是因為他的寫作從書中來,到書中去,作品帶有元小說特徵,既具有形而上的藝術思維方式的普適性,又容易模仿,所以後世追隨者非常多。博爾赫斯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與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從他開始,傳統的文學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文學種類的界限被打破、客觀時間被取消、幽默與荒謬結合、寫真與魔幻統一等等。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樑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樸,風格純淨,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儘管是《小徑分岔的花園》使博爾赫斯名揚天下,但他寫於1939年的一篇名為《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的小說也許更值得注意,因為他在其中將模糊真實時間和虛構空間界限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虛構”這一美學概念從此在他的藝術世界裡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而20世紀的世界文學也將大受裨益。故事從作者同好友比奧伊的對話開始,後者在一部偽託的百科全書裡核查一段他認為起源於烏克巴爾的文字,大意是:鏡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為它們使人的數目倍增。由這些本已不可靠的敘述,又引出關於一個虛構的無所不在的國度特隆的敘述,讀者被牽引著進入了一個意義、概念、歷史、真實和虛幻糾纏在一起的迷宮,終難自拔。對這篇小說,有論者作了如下總結:“在一個走向瘋狂的世界,知識分子的反應只能是極端的禁慾主義形式,享受文學的情節,除自成體系的文學範疇之外,否定一切秩序。”
作於1941年的《小徑分岔的花園》表面上採用了偵探小說的形式:一戰中,中國博士餘準做了德國間諜,遭到英國軍官馬登的追蹤。他躲入漢學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見到了小徑分岔的花園。餘準殺害了艾伯特博士,以此通知德軍轟炸位於艾伯特的英軍炮兵陣地,最後被馬登逮捕。實際上博爾赫斯意不在此,他用小徑分岔的花園造了一座迷宮,又借角色的口宣佈“寫小說和造迷宮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話才揭示了小說的主題:“由相互靠攏、分歧、交錯或永遠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路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爾赫斯將關於時間相對性的深奧、複雜的哲學問題訴諸小說這一藝術形式,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學才能。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小徑分岔的花園》、《虛構集》、《阿萊夫》、《布羅迪報告》、《沙之書》、《詩人》、《影子的頌歌》、《老虎的金黃》、《深沉的玫瑰》等。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受家庭薰陶,自幼熱愛讀書寫作,10歲時就在《民族報》上發表了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的譯文。1914年隨全家赴歐洲,定居日內瓦。1919年隨全家移居西班牙,同一些極端主義派的青年作家交往。
1921年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並創辦了《稜鏡》、《船頭》雜誌,介紹歐洲的先鋒派文學,宣傳歐洲最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
1941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小徑分岔的花園》出版,卻在次年的阿根廷全國文學獎評選中落選,引起阿根廷文學界一片抗議之聲。此時的博爾赫斯的文學地位已不可動搖。
1945年阿根廷作家協會為了“伸張正義”,授予他的短篇小說集《虛構集》特設的榮譽大獎。
1946年,博爾赫斯因在反庇隆法西斯主義的宣告上簽字,被革除在市立圖書館的職務,任命為市場禽兔稽查員。他憤而辭職,並得到知識界的聲援。1950年他被選為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
1955年庇隆政府倒臺,新政府特別任命他為國立圖書館館長。他還被選為阿根廷人文科學院院士。從此博爾赫斯開始收穫大量榮譽,其中包括:1956年阿根廷國家文學獎,1961年福門託獎(與愛爾蘭作家貝克特分享),1962年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1963年阿根廷國家藝術基金大獎,1965年英國爵位、義大利佛羅倫薩第九屆詩歌獎、秘魯太陽勳章,1968年義大利共和國勳章,1970年巴西美洲文學獎,1971年耶路撒冷獎,1973年墨西哥阿方索·雷耶斯獎,1979年法蘭西學院金質獎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榮譽勳章,1980年西班牙塞萬提斯獎(與赫拉爾多·迭戈分享),1981年墨西哥奧林·約利茲利獎,1982年西班牙智利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勳章、法國榮譽騎士勳章,1984年義大利大十字騎士勳章。他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阿萊夫》、《布羅迪報告》、《沙之書》,詩集《詩人》、《影子的頌歌》、《老虎的金黃》、《深沉的玫瑰》等。
博爾赫斯一生讀書寫作,堪稱得心應手,晚年雙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繼續創作,成就驚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他長期獨身,由母親照料生活,直至68歲才與孀居的埃爾薩·阿斯泰特·米連結婚,3年後即離異。母親辭世後,他終於認定追隨他多年的日裔女秘書瑪麗亞·兒玉為終身伴侶。他們1986年在日內瓦結婚。同年,一代文學大師博爾赫斯在日內瓦逝世。
讀書是博爾赫斯生活中一項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而且對於他的寫作意義重大。他曾說:“我是一個作家,但更是一個好讀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識來源可能是他父親的藏書室,到了開始真正作家生涯時,他已經是一個學貫東西、富有真知灼見的青年學者了。人們想像中那個在寧靜幽暗、滿是灰塵的的圖書館裡坐擁書城,讀破萬卷、下筆有神的形象,可能是個誤解。至少在被任命為國立圖書館館長的時候,他已經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無苦澀地寫了一首詩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諷刺/同時給了我書籍和失明……”
讀書對於作家博爾赫斯的意義,至少有兩條必須強調:一,讀書使得他從不將自己的視野侷限在阿根廷的現實中,而是以整個西方文明為自己的當然傳統和精神源泉,並以它的正宗傳人自居(他身上的英國血統更強化了這一傾向)。二,由於讀書在生活中的比重之大,與大多數作家不同,是書籍而不是生活成了博爾赫斯的寫作素材。以小說為例,博爾赫斯之所以被稱作“作家中的作家”,就是因為他的寫作從書中來,到書中去,作品帶有元小說特徵,既具有形而上的藝術思維方式的普適性,又容易模仿,所以後世追隨者非常多。博爾赫斯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與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從他開始,傳統的文學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文學種類的界限被打破、客觀時間被取消、幽默與荒謬結合、寫真與魔幻統一等等。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樑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樸,風格純淨,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儘管是《小徑分岔的花園》使博爾赫斯名揚天下,但他寫於1939年的一篇名為《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的小說也許更值得注意,因為他在其中將模糊真實時間和虛構空間界限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虛構”這一美學概念從此在他的藝術世界裡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而20世紀的世界文學也將大受裨益。故事從作者同好友比奧伊的對話開始,後者在一部偽託的百科全書裡核查一段他認為起源於烏克巴爾的文字,大意是:鏡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為它們使人的數目倍增。由這些本已不可靠的敘述,又引出關於一個虛構的無所不在的國度特隆的敘述,讀者被牽引著進入了一個意義、概念、歷史、真實和虛幻糾纏在一起的迷宮,終難自拔。對這篇小說,有論者作了如下總結:“在一個走向瘋狂的世界,知識分子的反應只能是極端的禁慾主義形式,享受文學的情節,除自成體系的文學範疇之外,否定一切秩序。”
作於1941年的《小徑分岔的花園》表面上採用了偵探小說的形式:一戰中,中國博士餘準做了德國間諜,遭到英國軍官馬登的追蹤。他躲入漢學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見到了小徑分岔的花園。餘準殺害了艾伯特博士,以此通知德軍轟炸位於艾伯特的英軍炮兵陣地,最後被馬登逮捕。實際上博爾赫斯意不在此,他用小徑分岔的花園造了一座迷宮,又借角色的口宣佈“寫小說和造迷宮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話才揭示了小說的主題:“由相互靠攏、分歧、交錯或永遠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路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爾赫斯將關於時間相對性的深奧、複雜的哲學問題訴諸小說這一藝術形式,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學才能。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小徑分岔的花園》、《虛構集》、《阿萊夫》、《布羅迪報告》、《沙之書》、《詩人》、《影子的頌歌》、《老虎的金黃》、《深沉的玫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