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川先生2

    (二里頭青銅器少,陶器更普通)

    目前根本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夏朝存在,哪裡有什麼歷史呢?既然沒有可信的歷史,也就不存在書寫的工具。

    甲骨文是可以肯定的,主要流行於商朝中後期,而即便是到了商朝中後期,甲骨文仍然非常不完善。比如說我們60後,70後學到的司母戊鼎,到了90後上初中的時候又被改成了後母戊鼎。也就是說同一個字,一會兒可以正著寫,一會兒可以反著寫,那就說明這種文字尚不成熟。

    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通常被證明是夏朝的存在,但夏朝真的存在嗎?“信從有,疑從無”,最簡單粗暴的答案是:因為還沒有發現一個遺址、文物上帶有“夏”的標識。例如作為史籍中的夏朝之繼承者的殷商王朝,在目前確認的4000多個甲骨文裡可訓詁的1500多個裡,就沒有一個“夏”字,不僅如此,殷商的天文曆法裡還沒有“夏冬”兩個季節,只有“春秋”,夏天與冬天的兩季要到周代春秋時期才出現。

    反倒是這幾天正在發掘的三星堆考古,引起了人們對夏朝的興趣。 三星堆文化流行在距今5千至3千年間,而夏朝暫且認為出現時間約前2070-前1600。時間上三星堆文化要早於我們傳說中的夏朝,而就青銅文化的繁榮程度說,三星堆的大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面具等等,其製作的精美程度遠比同時期中原文明要好。

    (三星堆縱目面具重100公斤)

    所以說三星堆和中原文明究竟是誰影響了誰,以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還不好說呢。

  • 2 # 農民更瘋狂

    首先要澄清一下,歷史的載體不限於文字,也包含在器物和傳說中。文字形式的歷史不一定能流傳下來,一是年代久遠,不易儲存下來;二是因為天災人禍導致載具掩埋;還有一個是後世的銷燬,著名的例子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銷燬其他六國的國史,僅保留秦史,還有清朝在四庫全書的編攥過程中有些收錄存在不忠實於原文獻的現象。

    夏朝局勢圖

    我們常說我們是“華夏子孫”,想當然的認為“華夏”的“夏”來源於夏朝的“夏”,但事實剛好相反,是因為有了華夏才有了夏朝。夏朝是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在《詩經》、《左傳》、《尚書》等先秦典籍均有提及,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清晰記載了夏商周三朝更替的歷史。儘管沒有太多的考古證據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但關於夏朝的相關傳說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後世帝王統緒、王朝更替、治國方略等理論均有深遠影響。

    學界對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過一直存有爭議,畢竟這一切都要以事實來證明,這些事實,包括歷史記載、考古發現、民間傳說。特別是在20世紀初,一批受西方現代治學方法影響的知識分子,更注重對客觀事實的研究,而不是根據歷史記載,就像現在訴訟過程中對證據的認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就是證人證言,考古發現才是物證,真相必須以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相結合來證明。

    二里頭遺址復原圖

    為了證實夏朝的存在,不讓中華數千年曆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959年71歲高齡的史學家徐旭生帶隊前往河豫西一帶尋找“夏墟”,歷時一個多月,終於發現了位於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的遺址。

    根據眾多史料記載(《竹書紀年》、《逸周書·度年》、《史記·夏本紀·正義》、《史記·吳起列傳》、《括地誌》……)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也基本證實了這一點。 經碳14測定,二里頭遺址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相當於夏朝。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在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製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根據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綠松石器等,考古學家推斷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

    . 目前二里頭遺址的勘測面積約有300萬平方米,從1959年開始考古發掘至今62年僅發掘了1.6%。 相信只要以後出土的文物足夠豐富,透過專家對這些文物的解讀,結合相關典籍,一定可以給華夏兒女還原一個真實的夏朝,瞭解先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

  • 3 # 風大豬也能飛

    甲骨文主要應用在商代,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文字,不可能是商代忽然誕生的,在商之前肯定有一個演化的過程,但目前還未發現強有力的證據。在甲骨文中尋找夏的歷史可能本身就量一個誤區,因為甲骨文在當時的主要用途是占卜,通俗地說就是算命,是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因此,它一般不會記載過去的事情,記載過去的事情,也只是回顧與之相關的先人的一些事蹟。打個比方,某甲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通常會說你太爺爺如何如何,將來你會如何如何,算命先生一般不會說隔壁老王的太爺爺當年如何如何,所以你會如何如何,當然某甲現在去算命,算命先生一般情況更不會說大清乾隆年間如何如何……所以,甲骨文中有對商人祖先的記錄,但卻鮮有對夏人的記載,其實跟這個是相同的道理。因此,夏朝之前的歷史可能因為文字更簡陋,文字量更少,地下存量更少暫未被發現,或還未被認可,但這不代表夏之前的歷史不存在。

  • 4 # 岱新007

    長期以來,我們把尋找夏朝起源的範圍圈在了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一帶的中原地區,這是明顯錯誤的,早期的東夷部落雖然先進,但可以明確不是夏商文明的起源地。河南雖然商朝文物眾多,但地址考古也確定了夏以前這兒並不適合大型文明的繁衍生息,外來遷入的可能性大。應該往西北甚至長江流域尋找源頭。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參照沒有文字的書寫記錄情況的可供借鑑的歷史儲存形式,我覺得夏朝的歷史會有以下三種方式被記錄。

    第一種,口耳相傳,也就是透過講述、歌唱的方式記錄歷史,這與草原與高原上的那些民族一樣,創造史詩歌謠流傳下來,我們早期的《詩經》就是一部很不錯的樣板,儘管它是記載西周時期的,但也表明了我們古人,特別是夏朝的人極有可能擁有這樣的傳承模式;

    第二種,結繩記事,也許我們古人記錄事情的模式和外邊的人不一樣,我們更注重整體性,類似八卦周易之類的,需要推演,管中窺豹的形式;

    第三種,繪畫,根據我們的文字起源,每個字就是一幅圖,也就是說,甲骨文應該是在圖畫和正規文字之間的階段,那麼夏朝的文字應該就更像是圖畫,至於寫在哪裡呢,商朝是用龜甲、青銅器物等,奈何夏朝可能會更早期,所以只能在同一時期的器物上尋找記載歷史的圖畫,也就是夏朝文字。

    因此,我個人認為夏朝之前,包括夏朝的歷史就寫在詩歌、八卦和繪畫。

  • 6 # 使用者傑

    現在說法是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夏,商,周的歷史記載較少,夏朝的歷史一定存在,還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從上古傳說中分辯,大禹治水來看,是有一定的組織紀律的,不然大禹一個人怎麼可能治理水患這樣一個大工程。史稱大禹為夏朝開國皇帝是有一定道理的,兒子啟接任二代帝,同時也開創歷史性世襲制的先河。

    歷史把夏朝似前的傳承分為上古歷史,三皇五帝更是後人耳熟能詳的過往由來。史曰:歷史是一面鏡子,禪讓制讓他們的歷史光輝燦爛。有德者居之無為而治,應是大同世界的境界。

    從考古界來說,夏朝似前還有一個承上啟下的大朝代,歷史學界把它叫“虞朝"歷經1600年。可謂歷史久遠,考古界發現蛛絲馬跡歷史文物,現正找文字記載,如發現文字那麼中華歷史又往前推進一大步,真真的可喜可賀。

    現如今只能從發掘文物來判斷似往,相信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中國有一句老話“中華文明源源流長”不久前史學界透過文物辯別,世界的文明源之於中國之說,讓世界各國聽得目瞪口呆難似知信。真正的泱泱大國我相信,你們那。

  • 7 # 關海五行

    夏朝沒有司馬遷,所以夏朝沒有史之絕唱。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夏朝的歷史?

    1、夏朝的歷史有古文《尚書》。子曰:鳯鳥不至 河不出圖 洛不出書。這裡的書指的就是《尚書》;

    2、夏朝有甲骨文嗎?有,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就有禹字,禹是夏朝開國的天子。說明夏朝的禹字與安陽出土的甲骨文是傳承的關係;

    3、《史記•夏本紀》就是一部夏朝的歷史。西方人否認中國夏朝的存在,國內有些人隨聲附和。最具典型的“中華文明歷史3700年”,把中華文明史上限到商朝。

    這是山西陶峙考古出土的夏朝古觀星臺。

  • 8 # 鳳凰花兒開

    個人以為,夏朝是沒有文字的。相應的,三星堆、良渚也沒有文字。或者說,中國最早期的文明都是沒有文字的。文字就是從商朝開始的。有可能商朝是外來族群,就像後來的元朝、清朝入主中原一樣,商朝也是外族入主中原,帶來了文字。從文化形式上,商朝迷信鬼神,大肆祭祀,活人祭祀、崇尚商業,所有這些,都和中原民族不同。當週朝號召滅商的時候,一呼百應,可能也是一個很好的註解。周朝學習了商朝的文字,並在商朝占卜祭祀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更高階的文字和占卜祭祀形式,文王八卦一直沿用至今。

    商朝把自己的姓放到地支的第一位,以天干為名,後世以盜竊為生的鼠代表地支第一位的子,可能也是一種暗示:他們盜竊了國祚。

    夏朝沒有文字,何來記錄。但商朝甲骨文的一些隻言片語有關於夏朝的資訊。就好像周朝關於商朝的記錄很少一樣,商朝也肯定有意識淡化夏朝的資訊。所以,我們很難尋找更多關於夏朝的有關資訊與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勤奮好學的唐詩宋詞?